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報告顯示,921大地震後至2019年底的災害地震中,僅921地震及2018年花蓮地震最大震度有達到新制分級中的7級震度。 [15] 2020年2月25日宜蘭縣大同鄉發生 芮氏規模5.3地震 ,最大震度為宜蘭南山5弱(以舊制計算為震度7級)。

  2. 2024年4月3日 ·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以研究來看花東縱谷東西兩側能量釋放必須維持平衡,中央研究院認為2022年台東地震是由中央山脈斷層系統造成,並發生在花東縱谷 海岸山脈西側,且在2022年發生幾次規模6以上的地震,但反而在東側很少,因此此次 。

  3. 地震 是 地球 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 [1] ,可由自然現象如 地殼 運動、 火山 活動及 隕石 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 [2] ,不過歷史上主要的 災害性地震 都由地殼的突然運動所造成。 地震的影響力涵蓋 岩石圈 及 水圈 ──當地震發生時,可能會連帶引發地表斷裂、大地震動、 土壤液化 、 山崩 、 餘震 、 海嘯 、甚至是 火山 活動,並影響人類的生存及活動 [1]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地震波 (英語: Seismic Wave )是指以 地震 為能量來源的 波動 [1] 。 當地震發生時,人們通常會因為地震波的傳播而感覺到地面「搖晃」。 地震波的產生一般肇因於岩石破裂自然造成的構造地震,少部分來自其他自然或人為現象,如 風 、 核試驗 和礦坑坍方所產生的地震;地震波也可以產生新的地震波。 雖然地震在進行時大部分的能量都會在克服 摩擦力 中損失,只有少數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但在 人類 經驗中,地震波卻因常與生活空間重疊及具備強大破壞力而成為多數人對 地震 的第一印象。 [2] 地震波的性質,來自於其母地震和傳播沿途的地質環境,因此藉由研究地震波,人類就有機會回推了解地震的起源與周遭的地質構造,推進 地震預警 、 建築設計 乃至於 礦業工程 的進展。

  6. 芮氏地震規模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港澳稱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芮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規模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規模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芮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芮氏2,1000微米(1毫米)為芮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芮氏4,如此類推。

  7. 斷層與地震. 台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均有地裂、山崩、 斷層 等地殼變動之狀況,如1906年3月17日 嘉義大地震 ,產生 梅山斷層 ,長達13公里,水平變位最大為240公分,垂直變位最大為180公分,並有顯著之地裂及噴泥等現象。. 1999年9月21日 集集大地震 ,由 車籠埔 ...

  8. 主條目: 台灣斷層. 台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均有地裂、山崩、 斷層 等地殼變動之狀況,如1906年3月17日 嘉義大地震 ,產生 梅山斷層 ,長達13公里,水平變位最大為240公分,垂直變位最大為180公分,並有顯著之地裂及噴泥等現象。. 1999年9月21日 集集大地震 ,由 ...

  1. 第四波地震 相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