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8月26日 · 由於現代醫學已相當發達,患者不必等到皮膚突起或是磨破皮時才就醫診斷,而是可以藉由超音波、X光、電腦斷層掃描等工具及早測,儘早積極治療避免造成關節及器官的損害。

  2. 2022年7月7日 · 一旦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出現焦慮、失眠、頭痛、耳鳴、口乾、呼吸困難、胸悶、腹脹、腹瀉、便秘、頻尿、肌肉痠痛、疲勞等生理現象。 哪些人容易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主要和環境壓力以及個人特質有關。 舉例來說,若是一個人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沒有適時抒發壓力、自我調解,就容易造成身體失衡。 這些人格特質包括: 個性急躁. 愛擔憂者. 容易緊張. 易怒、反應激烈. 抗壓性較弱. 完美主義者. 如何判斷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所產生的症狀和許多疾病類似,且症狀因人而異,所以並無法從症狀直接診斷。 臨床上大多會以「排除法」進行診斷,如果民眾出現前述症狀,應該根據症狀至合適的科別就診,如腹脹、腹瀉看腸胃科,耳鳴看耳鼻喉科,或至家醫科排除是否為其它身體疾病。

    • 心臟如何撲通跳?
    • 心律不整會怎樣?
    • 併發症有哪些?
    • 日常生活的危險因子
    • 如何改善比較好?
    • 醫生如何診斷心律不整?
    • 妥善治療,戰勝疾病
    • 對症下藥,別讓心臟撲通亂跳

    認識心律不整之前,得先來認識心臟的運作機制。在結構上,心臟主要可分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及左心房,流經人體的血液從右心房進入心臟後,接著會流往右心室與肺臟進行氣體交換(使血液含氧量提升),最後再流至人體各處。 要完成以上循環,需要仰賴心臟強大的收縮力,而收縮力來自心臟內的電流傳導。電流的源頭來自右心房竇房結 (sinus node, SA node)釋出的刺激電流,由房室結 (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 接收後,再將電流從希氏束 (His bundle) 傳導到心室,使心臟正常跳動。

    心律較緩

    若是心律變緩,會有暈眩、昏厥、心悸、胸悶、呼吸喘等症狀。患者的竇房結可能發生問題,使其無法正常放電(病竇症候群),或是房室結無法將電流送往整顆心臟(房室傳導阻滯),才導致心律變緩。

    心律較快

    心律不整也可能體現於心律較快,患者有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 心律較快與心臟異常放電有關,依照發生位置不同而有不同表現:

    早期收縮

    如果心臟出現不規則跳動,就稱為「早期收縮」,患者會出現心悸、胸口不舒服等症狀。 正常情況下,心臟收縮過程是由竇房結發出電流使心房收縮,電流會再通往心室,讓心室接著收縮,若是心室的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在收到來自心房的訊號前便自行跳動,就會產生不規律的心跳。 另外,有些人有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臟瓣膜疾病,若處於特定情境(如情緒變化、酗酒、激烈運動等),就可能使心房產生早期收縮現象,也會造成不規律心跳。

    中風

    有心律不整症狀,心臟無法正常排出血液,有可能使血液積存在心臟內、形成血塊,若血塊隨血液流出,就有可能進入腦部,提升中風風險。

    心臟衰竭

    一旦心臟長期不正常跳動,心臟機能也會連帶受影響,久了就會有心臟衰竭的可能。

    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便會讓身體暴露在疾病的風險中,常見的危險因子有以下幾種: 1. 肥胖(BMI值大於27有肥胖風險) 2. 接受藥物治療,如咖啡因或氣喘藥物 theophylline 3. 心臟疾病,可能源自高血壓,或心肌梗塞、二尖瓣閉鎖不全等 4. 代謝異常,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低血壓、低血糖等 5. 電解質失衡,例如體內鉀離子濃度過高會導致心律不整 6. 自律神經失調 7. 竇房結退化 8. 壓力 9. 老化 10. 興奮劑、毒品(如安非他命、海洛因等) 11. 吸菸、喝酒 12. 睡眠呼吸中止症 13. 慢性肺病,例如肺氣腫

    想要改善與預防心律不整,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調整日常生活型態: 1. 保持情緒穩定、調適壓力 2. 控制體重 3. 拒菸,避免攝取酒精性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4. 均衡飲食,穩定攝取六大類食物,不偏食 5. 依指示用藥,避免藥物濫用 6. 若有慢性病,應定期到院檢驗追蹤

    病史詢問

    如果有疑似心律不整症狀,民眾到院後,醫生會先詢問病史,了解患者身體狀況,以便做進一步診斷。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是最常用來檢驗心律不整的方式,醫生會觀察心電圖影像,了解患者的心跳速度與節奏是否正常。

    24小時心電圖檢查

    在醫院檢驗時若沒有測得心律不整現象,但醫生仍懷疑患者有心律不整的可能時,就會請患者配帶一組隨身的心電圖監測儀,記錄一整天的心電圖,再由醫生解讀報告。

    藥物治療

    藥物是治療心律不整的第一步,常見藥物有鈉離子阻斷劑(如 lidocaine、propafenone 等)、鉀離子阻斷劑(如 amiodarone)、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如 metoprolol、propranolol 等),以及抗心律不整藥(如 adenosine)。 醫生會視患者狀況開立合適藥物,應遵守指示按時服藥。

    植入心臟節律器

    在心臟安裝調節器,定時放電刺激心臟,以維持心臟正常跳動的治療方式。心臟節律器主要用於治療心律過緩的患者。 植入心臟節律器時須進行手術,在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才會執行,手術後應遵照醫護人員指示照護,植入側的手臂約一個月後可恢復正常活動。 此外,若裝有心臟節律器,應留意電器可能會干擾調節器運作,生活中應避免將手機靠近心臟節律器,並遠離高壓電塔、變電箱、大型馬達等具有強磁場的地方。 若有接受核磁共振掃描、體外去顫器、體外震波碎石術等療法的必要,也應避免讓儀器接觸心臟節律器。總歸來說,若有使用心臟節律器,接受治療前都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

    經導管電氣燒灼術

    如果藥物治療無效,或心律不整狀況恐危及生命,醫生可能會施行經導管電氣燒灼術。 手術前一日午夜後,患者應禁食,手術前患者會接受局部麻醉(鼠蹊部、胸部、手部、頸部擇一進行),醫生接著會在麻醉部位開口,將導管放入血管中,逐漸送往心臟。 當導管抵達心臟異常放電部位時,醫生會啟動導管前端的加熱裝置,燒灼異常放電位置,從而消除心律不整。另外,導管也可記錄心臟放電狀態,因此也是一種檢驗心律不整的方式。

    由於心律不整可能致命,若發現疑似心律不整症狀,應在它變嚴重前即刻前往醫院,尋求醫生協助。確診後,也應遵照醫生指示進行治療。守護心臟,就是守護生命的不二法門。 Reference: UpToDate、臺北榮民總醫院、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

  3. 2023年6月19日 · 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第二常見的原發性骨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包括傳統型軟骨肉瘤、透明細胞型軟骨肉瘤、黏液樣軟骨肉瘤等亞型。 軟骨肉瘤通常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其生長速度較緩慢,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往往在診斷時已有腫瘤擴大的情況。 常見的發病部位包括骨盆、膝蓋、股骨上端、肋骨和肩膀。 依汶氏肉瘤(Ewing sarcoma)是一種高度惡性的骨癌,通常在診斷時已經出現轉移。 它常侵犯長骨(如股骨、脛骨和肱骨)的中段或兩端。 超過90%的患者患有t (11;22) (q24,q12)染色體異常,部分患者發生在t (21;22)。 骨癌常見症狀.

  4. 2023年5月31日 ·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乾癬症狀和識別方法: 皮膚紅斑:乾癬的皮膚紅斑通常呈現紅色或粉紅色,形狀不規則。 這些紅斑通常會出現在頭皮、肘部、膝蓋、背部和下腿等部位。 紅斑可能呈現局部或全身性分佈,並可能擴散或融合成大片的病變區域。

    • Nono偵結起訴1
    • Nono偵結起訴2
    • Nono偵結起訴3
    • Nono偵結起訴4
    • Nono偵結起訴5
  5. 2018年8月7日 · 治療方式.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罹患青光眼的人口已超過34萬,尤其現代人用眼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讓高風險族群不斷擴大。 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率第二高的眼部疾病,僅次於白內障。 由於慢性青光眼早期多數沒有症狀,患者往往患病卻不自知,而錯過治療時機。 青光眼有什麼症狀? 青光眼初期常常是沒有症狀的,由於好發高齡族群,許多長輩會認為是年紀大造成的視力衰退,往往到症狀加劇才就醫時,病情早已相當嚴重。 當青光眼出現症狀,會有以下兩種主要的表現方式: 急性青光眼:眼壓突然升高,出現視力模糊、眼睛疼痛、虹暈在光源四週,且可能伴隨頭痛、噁心、嘔吐。 慢性青光眼:眼壓逐漸升高,視神經會慢慢受損,患者在初期常沒有自覺症狀,往往到後期才有明顯的視力缺損或中央視力模糊。 青光眼的高危險群.

  6. 2022年6月20日 · 以世界衛生組織 WHO 目前的定義來看,感染新冠肺炎的 4 週內稱為急性期,而 4-12 週持續出現或延後出現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 (Post-COVID-19 syndrome)」,簡稱「長新冠 (Long COVID)」。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發生率介於10-20%之間,即便感染的是輕症,健康的成人、兒童都可能出現長新冠,且症狀大多類似。 常見症狀有哪些? 目前文獻中已記錄的後遺症就有200多種,又以疲勞、呼吸急促或困難、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腦霧: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專注思考、記憶變差、失眠等)最為常見。 其他常見症狀包括: 心血管症狀:心悸、胸痛、胸悶、心肌梗塞. 腸胃道症狀:噁心、腹瀉、胃痛、食慾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