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 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

  2. 術語「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並非佛洛伊德本人所創,而是其翻譯家 詹姆斯·斯特拉奇 (James Strachey)的拉丁化翻譯。. 佛洛伊德本人所寫的「 das Es 」、 [ 2] 「 das Ich 」、 [ 3] 和「 das Über- Ich 」 [ 4] ——分別直譯為「它」、「我 ...

  3. 弗洛伊德因此創立了人格的結構模型,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一、本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剛出生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格結構,即本我。 1.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只關心如何滿足個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質和社會的約束,屬於人格結構的生物成分。 比如: 嬰兒看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去拿,無論這個東西屬於誰。 2.然而現實生活中,想要的東西並不會全部得到,因此本我會通過願望實現來滿足自身需要。 比如: 嬰兒肚子餓了,周圍沒有食物,本我就會開始想像食物,以暫時滿足自己的需要。 3.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完全隱藏於無意識中,大部分的本我衝動與性和攻擊有關。 事實上,人們常常無法察覺到本我。 二、自我. 在生命的初期,隨著嬰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結構的第二部分---自我,開始發展起來。 1.

  4. 2024年8月9日 · 佛洛伊德 (S.Freud)之自我三要素.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S.Freud)把「我」區分為「本我 (Id)」、「自我 (Ego)」與「超我 (Superego)」等三部分。. 正常人格應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的平衡交互作用。.

  5.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 本我自我 超我 。.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 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 ...

  6. 在 心理动力论 中, 本我自我与超我 是由 精神分析学家 佛洛依德 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 的三大部分。. 1923年,佛洛依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 意识 和 潜意识 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

  7. 弗洛伊德 認為人格由 本我 (id)、自我 (ego)和 超我 (superego)構成。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 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 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 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 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 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8. 在 心理动力论 中, 本自我与超我 是由 精神分析学家 佛洛伊德 之结构理论所提出 精神 的三大部分。. 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 意识 和 潜意识 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

  9. 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 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10. 2012年7月10日 · 本我自我超我. 佛洛依德對「我」的探索,初步分成三個部分(摘錄自讀書、上課筆記): 一、本我(Id) 是動機和慾望的潛意識來源。 根據「唯樂原則」而運作。 它尋求個體需求的立即滿足,例如:食物。 二、自我(Ego) 代表現實或常識,介於本我和超我之間,發展於滿足被延宕時。 它依「現實原則」來運作。 尋求可被超我接受的方式來獲得滿足。 三、超我(Superego) 它納入社會的道德規範,以內射(introjection)和仿同(identification)而形成。 主要的內射和仿同對象是父母。 至於「我」的這三個部分,存在於我們的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之中,如下圖所示: 曾有朋友用小天使、小主人、小老師來形容這三個「我」。 Id: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