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墓地旁的后土其實就是土地公。 (圖/翻攝自中文百科) 后土神在台灣普遍被稱為「地母娘娘」,在道教中與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長生大帝、青華大帝共稱為「六御」,在台灣多以慈祥婦人的形象出現,也被認為是統治整塊大地的「母親」,但在墓地旁邊的「后土」其實並非是指這一位「地母娘娘」,而是台灣人一般觀念中的「土地公」,土地公作為這塊墓地的管理者和神靈,不只是護佑這塊墓地的先人能平安順遂,對外也負責阻止邪靈入侵,可謂責任重大。 土地公護佑墓地的祖先能平安。 (示意圖/資料照) 也因為一切都要託土地公護佑,因此人們在掃墓時都會先祭拜「后土」,並將石碑旁的環境打掃乾淨,接著才會開始祭拜祖先,燒紙錢的順序也是先燒給土地公、之後才是燒給祖先,即使是將祖先火葬入甕進靈骨塔,靈骨塔內也一定會有土地公存在。

  2. 祭拜順序上,也要先拜守護的神明,墓地拜后土、塔位則拜佛祖,再祭拜祖先;祭拜時,輩分越高要越先祭拜,順序要弄清楚。 拜完回家後,衣服全部要換洗,以除穢氣。

  3. 一、墓碑如有退色或掉漆情況:恐怕會影響後代子孫身體健康、破財敗家。二、墓碑上半部明亮,下半部暗淡:易導致子孫運程發展不利。三、墓碑底部有水漬或生青苔:要注意屍身是否變成蔭屍,家運恐怕衰落。

  4. 掛紙時,會使用五色墓紙以二、三張為一疊,並用石頭壓在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即表示已經拜過了。 祭拜食俗. 清明祭祖時總會準備相當豐盛的祭品,即「牲禮」,常見的牲禮為三牲,多半是雞、魚和豬肉,另外也會有粿類(紅龜粿、草仔粿等)、水煮蛋、潤餅等一同祭拜。 祭拜完成後,長輩會將粿類分給小孩,象徵將家族的德善分出去. 出門踏青. 即便杜牧在《清明》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但正值百花齊放的春季時節,許多家庭仍會攜家帶眷到郊外走走,感受大自然氛圍。 這樣的傳統其實源自古時候,由於婦女鮮少有機會走出家門,因此便會利用此時帶著家中婦女們踏青,時至今日便形成全家出遊的傳統。 插柳戴柳. 宋朝有句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說明了清明時插柳的用意。

  5. 不過須注意的是,放好供品後,應點香燭先祭拜后土、龍神再祭祖,之後要注意長幼有序按輩分上香。 而民俗上民眾掃完墓會把祭品中的水煮蛋吃掉,最後把蛋殼丟在墳墓上再離開象徵生生不息。

  6. 建議可壓在「墓碑、左墓手、右墓手、左墓腰、右墓腰、墓中、墓后」共七處形成「士」字,又稱「七星墜地,子孫出士」;亦可形成「田字(九宮格)」,祈求祖先賜與子孫財氣;或依「十二地支」或「十二處」排列,代表十二月份、十二時辰、十二長生、祈求

  7. 墓碑「右排」為立碑時間,「左排」為陽世子孫立碑者,按照「生、老、病、死、苦」順序算,最後一字要落在「生」,字數要合陰數(6字)。墓碑要有堂號祖源,位在「中間排上方左右」平均各一字,總字數要合(2字),例如安徽、台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