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註釋】 1「而卒」句:秦昭王十年(公元前297年),孟嘗君在秦國被囚,他的門客中有善於狗盜者,夜入秦宮,盜得狐白裘,獻給昭王寵姬,寵姬因勸昭王釋放孟嘗君。 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后悔,派人來追。 此時,天色未明,按規定到雞鳴後才能開關放人進出,又有一門客善於學雞鳴,騙開關門,孟嘗君得以逃回齊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雞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

  3. 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註釋】 1「而卒」句:秦昭王十年(公元前297年),孟嘗君在秦國被囚,他的門客中有善於狗盜者,夜入秦宮,盜得狐白裘,獻給昭王寵姬,寵姬因勸昭王釋放孟嘗君。 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后悔,派人來追。 此時,天色未明,按規定到雞鳴後才能開關放人進出,又有一門客善於學雞鳴,騙開關門,孟嘗君得以逃回齊國。 【譯文】 世人都稱孟嘗君善於羅致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因此都去投奔他,而他終於依靠那些人的幫助,從如虎豹一樣的秦國逃了出來。 唉! 孟嘗君僅僅是那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裡能夠稱得上善於羅致有才能的人呢?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他憑借齊國的強大,得到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應該能夠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哪裡還用得上那些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呢?

  4.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出自宋代 王安石 的《 讀孟嘗君傳 》.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嗟乎!. 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 ...

    • 概觀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讀孟嘗君傳》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駁論文。作者在文中別出新見,採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手法,通過對“士”的標準的鑑別,駁斥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觀點,無可辯駁地把孟嘗君推到“雞鳴狗盜”之徒的行列。全文轉折有力,嚴勁緊束,體現了筆力之絕。全篇只有四句話,八十八字卻有四五處轉折,而且議論脫俗,結構嚴謹,用詞簡練,氣勢軒昂。

    讀孟嘗君傳1

    世皆稱2孟嘗君3能得士4,士以故歸5之,而卒6賴7其8力,以脫於虎豹之秦9。嗟乎!孟嘗君特10雞鳴狗盜11之雄12耳13,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14齊之強,得一士焉,宜15可以南面16而制17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18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詞句注釋

    1.孟嘗君傳:指司馬遷創作的作品《史記·孟嘗君列傳》。 2.稱:稱頌,讚揚。 3.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時齊國公子(貴族),封於薛地(今山東省滕縣東南)。 4.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學識或有技藝的人。 5.歸:投奔,投靠。 6.卒(zú),終於,最終。 7.賴:依仗,依靠。 8.其:指門下士。 9.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樣殘暴的秦國。 10.特:只,僅,不過。 11.雞鳴狗盜:孟嘗君曾在秦國為秦昭王所囚,有被殺的危險。他的食客中有個能為狗盜的人,就在夜裡裝成狗混入秦宮,偷得狐白裘,用來賄賂昭王寵妃,孟嘗君得以被放走。可是他逃至函谷關時,正值半夜,關門緊閉,按規定要雞鳴以後才能開關放人出去,而追兵將到。於是他的食客中會學雞叫的人就裝雞叫,結果群雞相應,終於及時賺開城門,逃回齊國。後成為孟嘗君能得士的美談。 12.雄:長、首領。 13.耳:罷了。 14.擅(shàn):擁有。 15.宜:應該。 16.南面:指居於君主之位。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17.制:制服。 18.夫:發語詞。

    白話譯文

    世人都稱讚孟嘗君善於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於藉助他們的力量,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哎呀!孟嘗君只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裡稱得上善於得到人才呢?不是這樣的話,他完全可以憑藉齊國的強大力量,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裡去的原因呀。

    這篇文章是作者讀《史記·孟嘗君傳》之後發出的感想,旨在破“孟嘗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見。一說該文作於淮南節度判官任上(1042—1045年),一說作於作者在京直集賢院、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期間(1059—1063年)。

    文學賞析

    全文只有四句話,九十個字,可是轉折跌宕,氣勢充沛。文章第一句話先擺出對孟嘗君的傳統看法:孟嘗君能夠禮賢下士,搜羅人才,士所以歸附之,最後依靠他們的力量逃離了秦國。這就乾脆利索,開門見山地豎起了下文要批駁的靶子,此可謂“立”。第二句先用感嘆詞“嗟乎”加強語氣,然後直截了當地駁斥“能得士”的說法: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頭頭罷了,怎么能說他“能得士”呢?斬釘截鐵,一下子就把士和雞鳴狗盜之輩區別開,出語警策,反駁有力,此可謂“駁”。第三句轉折騰挪,加深反駁之意:憑仗齊國強大的國力,得到一個士,就可以使齊國成為霸主,制服秦國,何至於還要靠雞鳴狗盜的力量來脫險呢。著重辯證“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的人不足以稱“士”,新意獨出,直追根本,發人深省。在表明對士的看法中,融入了他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謂“轉”。第四句承接上文,又駁“士以故歸之”,下斷語作結:雞鳴狗盜之徒出入其門下,這就是士所以不到孟嘗君那裡去的原因。補足對孟嘗君“能得士”的批駁,結語真可說是警健精闢,勁峭痛快,此可謂“斷”。 作者以異於傳統的“士”的標準,反駁了史書中所羨稱的“孟嘗君能得士”之說。對於“士”的這一獨特理解和對傳統之說的斷然否定,從側面反映出作者自許自負的態度和睨視世俗的胸襟。作者的議論新穎精警,而妙在不覺牽強附會。全文通過立、駁、轉、斷四層,把“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看法一筆掃倒,顯得理足神完,語簡意深,文短氣長,尺幅中具有千里之勢,讀起來又抑揚頓挫,聲韻諧美。這篇短文兼哲理、情趣、氣勢、音韻之勝,表現了作者思想的敏銳卓絕和寫作技巧的高超純熟。全文九十字,四句話四層意思,簡潔緊湊,極盡轉折騰挪之能事。首層提出論點,語勢緩和;二、三兩層為駁論,辭氣凌厲,頓作巨瀾;末層似老吏斷獄牢,起得緩,接得陡,結得疾,為短論的傑構。

    名家點評

    •宋代 樓昉《崇古文訣》卷二十:轉折有力,首尾無百餘字,嚴勁緊束,而宛轉凡四五處,此筆力之絕。 謝枋得《文章軌範》卷五:筆力簡而健。 李塗《文章精義》: 文章有短而轉折多氣長者,韓退之《送董邵南序》、王介甫《讀孟嘗君傳》是也。 •清代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曆進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被任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積極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謚“文”,又稱王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集》。

  5. 雞鳴狗盜 [ 編輯] 前299年, 秦昭襄王 聽說孟嘗君田文賢能,請他到 秦國 為相。. 前298年,有人遊說秦王,「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 」指擔心田文優先為齊國考慮,於是秦王想殺田文。. 田文使人找秦王寵姬求情,寵姬要他 ...

  6. 雞鳴狗盜這一成語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為破孟嘗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是為破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是為破士以故歸之而用

  7. 譯文世人都稱孟嘗君能夠贏得納士賢士因為這個緣故歸順他,(孟嘗君終於依靠他們的力量從像虎豹一樣兇殘的秦國逃脫出來。 唉! 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豈能說得到了賢士如果不是這樣,(孟嘗君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只要得到一個真正的賢士,(齊國就應當可以依靠國力面向南方稱王而制服秦國哪裡還要藉助雞鳴狗盜之徒的力量呢? 雞鳴狗盜之徒出現在他的門下,這就是(真正的)賢士不到他門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