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而若能即時掌握因密集降雨導致淹水之災情整合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結合各部會相關輔助資料以及建立歷史紀錄則能使中央權責機關於災害發生時掌握各地之災害及救災處理之情形並且累計歷次災害發生情形之經驗以利推估未來各地可能面臨之損害加強

  2. 2019年10月1日 · 近年來由於極端氣候的影響歷時短強度高的降雨的發生愈趨頻繁導致淹水等災害增多而透過淹水時期的遙測影像我們能夠快速地掌握淹水地區以縮短災害應變與介入措施那要如何從影像中辨識出水呢

  3. 緣起: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未來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造成市區淹水的趨勢上升,當降雨強度大於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雨水下水道之設計保護標準時,則本市局部低窪地區將發生瞬間排水不及而有積淹水情形發生,由於工程防洪措施有其極限,因此必須採取政府與公民共同防災合作模式, 才能使淹水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目標: 為預防本市發生嚴重淹水災情,明定臺北市政府(以下簡稱本府) 相關災害防救機關與易積( 淹) 水區里長及住戶,應事前採取相關防範淹水整備措施, 並於災中及時反應處置及協助善後事宜,以確保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預防本市發生積()水情形,明定本府相關災害防救機關及時採行減災整備應變及復原等措施,以確保民眾生命及財產安全。 三、 預警地區. ()工務局水利處公告本市未達保護標準之易積()水地區。 ()工務局水利處公布之臺北市歷年(96 ~107 )()水地區。 (三)工務局水利處108 年1 月4日公布本市淹水模擬圖之淹水潛勢區。 (四)經濟部水利署107 年6 月11日公布之第三代淹水潛勢圖本市之淹水潛勢區。 (五)其他經本府工務局水利處研判可能因豪(大)雨產生積(淹)水造成危害之潛勢地區。 四、 啟動時機:( 本作業程序僅適用於本市災害應變中心未開設時) (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氣象局)針對北部(臺北)地區發布豪(大)雨特報時。

    • 震盪整個台灣的巨響
    • 地震災害中隱藏的風險
    • 傷亡主因:無法承受地震的建築物倒塌
    • 創傷心靈的重建
    • 災後重建——社區營造的集體力量
    • 社會互救!強化韌性應對未來的災難

    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點 47 分,一場芮氏規模 7.3 強震將眾人從睡夢中驚醒。震央位於南投縣集集鎮,主因是車籠埔斷層逆向抬升導致全臺多處災情慘重,史稱九二一大地震。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研究員,他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內外學者攜手合著《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統整臺灣 20 年來地震科學研究成果,記錄受災社區的重生故事。一起了解這場世紀強震,如何促使臺灣災害科學與政策改革向前跨出一大步!

    地震可說是最致命的天災,1989 至 2019 年間,全球前 25 起死亡人數最多的災難,地震就佔了半數以上。而臺灣更是好發地震的高風險區,根據全球地震模型估計,臺灣幾乎全島都有地震風險,在全球地震危害度排行上名列前茅。 其中,九二一地震是臺灣二戰後最嚴重的震災,導致 2444 人不幸罹難、近 11 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財產損失超過新臺幣 3 千億。 難以預測的地震造成生命財產的一夕損失,如再加上人為缺失、制度不健全,以及社會本身的貧富差距、階級與族群不平等因素,將加劇災害的嚴重程度。 為防範悲劇再度發生,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劉季宇博士、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陳亮全教授、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林冠慧教授等共同作者,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地震發生時,我們最先感受到的通常是房屋的晃動。如房屋無法承受震度而倒塌,還是地震引發火災、山崩或土壤液化等災害,都將導致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全臺的死亡與重傷案例高達 87% 至 96% 是建築物倒塌所致,其中又以「集合住宅」的死傷最為嚴重。 以臺北東星大樓為例,雖然離震央遙遠,卻傳出房屋全倒,造成 73 死、138 傷、14 失蹤的嚴重災情。為何集合住宅會發生大量死傷?這跟臺灣長期落後的法規有關。 「很多制度改革都是被災難推著走的」,林宗弘指出問題癥結。1970 年代以前的建築規範主要沿用日治時期的法規,落後的法規趕不上日新月異的建築技術,更難以規範黑心建商,直到 1964 年白河地震發生後,才刺激政府推出新的建築規範。 然而,70、80 年代正好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期,大...

    地震不僅震垮房產,還揭露人心脆弱無助的一面,對於社會弱勢族群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其中,災後的心理復健長期遭到漠視,面對親友驟逝、身體傷痛、家園破滅且頓失經濟依靠等變故,災民得承受排山倒海的身心壓力,需要專業人士適時伸出援手。 臺大心理系吳英璋與陳淑惠等教授看見九二一災民的需求,成立「臺大 921 心理復健小組」,並號召其他院校的心理學家、臨床醫師與社工人員積極投入救災。 1999 年的臺灣社會仍對「災難與創傷心理學」相當陌生,小組成員抱持從做中學的精神累積經驗,開啟了臺灣災難心理衛生元年。 主要服務據點位於受災最嚴重的臺中東勢,由多位臨床心理博士開設「東勢 921 災後身心聯合門診」,也投入在地種子教師的培訓工作,傳授篩檢高危險族群、輔導孩童因應災難創傷的方法。 許多心理輔導人員更陪伴失依孤...

    社區營造也是災民展現生命韌性的案例之一。過去有人質疑社區營造對災區重建的效益,但林宗弘等學者實際比較南投埔里 33 個里 1999 至 2012 年的家庭平均所得後發現,農村重建和社區營造補助同時投入的里,平均家戶所得明顯提升。 社區營造的目標在於發掘地方資源、發現新價值,提升社區的自信與自主性,為災後重建注入活水。而農村聚落的重建補助主要用來修復硬體設施,缺乏創造新產業價值的作為,也無法留住青壯年人口。 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即是經典的災後創生案例。在九二一地震前,桃米社區是埔里鎮最窮的村里之一,震災重建後卻成為當地 33 個里中,平均家庭所得排行前 5 名的村里,擁有著名的紙教堂與生態園區,吸引每年多達 40 萬遊客造訪。 究竟桃米社區如何成功翻身?關鍵在於社區營造帶起的三層面連結: 桃...

    從 4 組風險因子綜合歸納出潛在的震災風險後,再從歷史制度論分析國家與社會關係對防災制度演化的影響可知: 例如在九二一地震後,政府與民間在撤離與搶救政策改革、公有基礎設施與建築補強重建方面,展現較強的制度韌性,從而推動《災害防救法》的立法,在災害發生後能較有系統、有法源依據地實施緊急應變措施,包含動員軍隊、徵用民間機具等。 林宗弘對於震災搶救過程記憶猶新,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他剛好在成功嶺服役,從事救災物資的運輸補給工作。當時消防署的救災分工尚不完備,再加上許多消防單位也被震垮,屋漏偏逢連夜雨,導致最初的救災工作不是很系統化地進行。 九二一地震讓救災工作獲得重視,後來的桃芝颱風、莫拉克颱風也強化了風災與水災的救災經驗,臺灣現在的救災工作已提升到國際水準。國家及民間力量能在短時間內投入撤離與搶救作...

  6. 水災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降水超過系統承載力」,其中自然降水即是降雨量尤其是強降雨);但除了總降雨量及各延時最大降雨量之外淹水災害之大小面積與深度更與原本水文系統的涵容能力受影響區域之範圍當地區域特性以及防災/防洪設施等因素有密切關聯而這些設施防護標準則因地區特性而有所差異此即為上述所謂的系統承載力。 因此,若系統承載力能承受降雨量,就不會發生淹水災害。 傳統的災害防救會將災害的致災原因區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藉此釐清災害發生的責任歸屬,淹水災害的致災原因如表1所示 [3.2.8] 。 但是若要深入探究驅動災害的因子,可以由危害度、暴露度、脆弱度等三項風險驅動因子分析。 表1、我國淹水災害之致災原因. 危害度—影響水災的氣候驅動因子.

  7. 受颱風侵臺路徑之影響主要災情地區多位於降雨量最大地區由此可知降雨量為淹水災害很重要的變數。 [3.2.3] 表11996年至2017年重大颱風雨豪雨事件淹水災害. 臺灣哪裡容易淹水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彙整全臺灣2001-2017年期間颱風豪雨事件的淹水災點位置藉此了解我國歷史淹水區域的空間分布圖1)。 由圖中可見,我國曾經發生的淹水災害多分布於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市、屏東縣等西南沿海縣市。 經濟部水利署亦從1999年開始製作淹水潛勢相關圖資,以不同延時之不同定量降水與不同重現期距等條件值,進行各縣市之淹水潛勢模擬,以圖資方式呈現不同的降雨條件下,全臺灣各地區可能淹水的地區及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