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朝天宮大事表. 康熙 33年. 西年:1694. 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僧樹璧禪師,恭請湄洲祖廟「朝天閣」媽祖神像入居笨港。 康熙 39年. 西年:1700. 笨港街民捐款合建「天妃廟」,隸屬諸羅縣,並由樹璧禪師擔任第一代住持。 雍正 4年. 西年:1726. 雍正帝御書「神昭海表」匾額,分送湄洲、廈門、台灣三地懸掛,以謝神恩。 本宮亦摩得一匾懸掛。 雍正 8年. 西年:1730. 重修廟宇,廟名改稱為「天后宮」。 「天后」是康熙23年,康熙帝敕封媽祖的封號。 乾隆 4年. 西年:1739. 笨港居民合建「水仙宮」。 乾隆 11年. 西年:1746. 笨港南管「集斌社」成立。 乾隆 38年. 西年:1773. 笨港縣丞薛肇熿發起捐款擴建「笨港天后宮」。

  2. 建廟沿革-北港朝天宮. 國定古蹟. 康熙三十三年 (1694),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台,在諸羅海口笨港登入。 時台灣荒地以闢,人口日增,笨港扼海交通要衝,船隻輳集,人口知增加尤速;彼輩均來自福建,素感神靈,無從瞻拜,故見僧人奉神像來,遂議留為主持香火,初賃民居,矮屋低簷,至為簡陋。 康熙三十九年,再議公建,時有陳立勳者,為福建省同安縣人,於明季即入台拓殖,於今嘉義縣鹿草鄉、六腳鄉;雲林縣水林鄉、北港鎮一帶擁有田園數百甲、店面甚多,為大業戶,並於今廟前左側,營土壟間,碾米販運內地,時感神靈,思報神恩,乃捐獻廟地,編竹葺茅,成一小祠,規模雖小,祈禱報賽,殆無虛日。 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抗清事件發生,全臺騷動,清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率兵入臺。

  3. 1999年民國88年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將聖父母殿後的倉庫改建為光明殿2004年至2009年民國93年至98年),在指定古蹟後朝天宮首次進行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 奉祀神祇 [編輯] 樹壁和尚畫像(北港朝天宮開山廳)

  4. 1999年民國88年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將聖父母殿後的倉庫改建為光明殿2004年至2009年民國93年至98年),在指定古蹟後朝天宮首次進行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

  5. 2024年5月8日 · 1999年民国88年圣父母殿重建落成并将圣父母殿后的仓库改建为光明殿2004年至2009年民国93年至98年),在指定古迹后朝天宫首次进行第一次大规模修缮工程

  6. 其他人也問了

  7. 北港朝天宮舊稱天妃廟或天后宮為了紀念分靈自湄洲的祖廟──朝天閣才改名為朝天宮。 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西元1694年,因神蹟靈驗,已成為全國三百餘座媽祖廟的總廟,外觀輝煌。 廟中供祀天上聖母及觀世音菩薩等神像。 廟內的樑架結構及木雕皆出自於名匠之手,如廟埕外石欄杆柱上四海龍王之石雕像,每尊姿態各異,氣勢雄健,還有以米字形做出斗拱結網構造而成的藻井,整座寺廟不論是小至窗花上的人物表情動作的刻畫,大到氣勢雄偉的盤騰龍柱,作工之精巧細緻,無異是結合了宗教與藝術精品的綜合體。

  8. 北港沿革-北港朝天宮. 笨港與倫敦相似,係由笨港溪南北兩岸同時發展出來之城市,對外通稱笨港,本身卻再分成南北二港。 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稍向南移,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役,笨港北街為爽文部攻入劫掠,縱火,幾成片土,居民移居舊河道新生地;嘉慶二年,颱颶來襲,山洪暴發,笨港溪氾濫,河道南移,衝入南街前後街之間 ,後街大部份併人北街,合稱笨港北街,前街屋宇被毀甚多,居民逐漸外移,形成北街繁盛,南街衰退之情形,至今猶然。 笨港十七世紀荷人所繪地圖,均稱Ponkan。 當時,附近有Voborlangh等社土人,時常出沒其地。 所謂Ponkan當屬土語,而閩粵移民呼為笨港,則為音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