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preet.co

      圖片: preet.co

      • 聯合收割機 (英文:Combine harvester,簡稱:Combine,音譯「 康拜因 」)為能夠實現農作物收割、脫粒,並完成 籽粒 與 穎糠 、碎屑、 莖稈 和其他雜物分離的大型 農業機械 。 大型聯合收割機還能進行作物籽粒清選、乾燥和包裝加工。
      zh.wikipedia.org/zh-tw/联合收割机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所謂聯合收割機就是把三道作業工序聯合在一起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分離清選。 而脫粒則是一台收割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按照現在比較成熟的設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切流滾筒,軸流滾筒,雙軸流滾筒,橫軸流滾筒: 切流滾筒設計. 切流滾筒是最早是最傳統的脫粒方式。 作物沿滾筒切線進入後,繞滾筒旋轉,通過滾筒上的紋杆揉搓脫粒,作物粒和碎杆被離心力從凹版間隙里甩出。 少部分未脫乾淨的作物與莖稈再進一部脫粒並分離。 這樣的分段式設計便於維修保養,且造價低,是收割機上使用率最多的脫粒方式。 我們能接觸到的大部分收割機都是切流滾筒的設計,我們常見的雷沃、谷王、牧神等都是用的切流滾筒。 一些進口品牌像久保田,克拉斯,迪爾,紐荷蘭大部分用的也是切流滾筒來脫粒。 約翰迪爾W系列聯合收割機.

  3. 聯合收割機 (英文:Combine harvester,簡稱:Combine,音譯「 康拜因 」)為能夠實現農作物收割、脫粒,並完成 籽粒 與 穎糠 、碎屑、 莖稈 和其他雜物分離的大型 農業機械 。 大型聯合收割機還能進行作物籽粒清選、乾燥和包裝加工。 按照行走系統劃分,聯合收割機分為輪式和履帶式二種,根據方向操縱系統劃分,分為方向盤式和操縱杆式二種。 聯合收割機的前身貝爾收割機(Bell's reaper)在1826年在蘇格蘭由派屈克·貝爾(Patrick Bell)發明,1835年美國人Hiram Moore發明聯合收割機並註冊專利。 早期機械需大量馬匹或其他牲畜驅動。 1911年,自走聯合收割機出現。 二戰結束後,由拖拉機驅動的聯合收割機開始流行起來。

  4. 2017年5月5日 · 1什麼是聯合收割機? 它如何分類? 它是一種集收割脫粒分離清選集糧等功能為一體的複式作業機械。 按動力供給方式分為:牽引式、自走式、懸掛式3種;按餵入方式分為:全餵入式和半餵入式。 2簡述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的總體構造。 答:自走式穀物聯合收割機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割台、脫粒清選系統、糧箱、發動機、底盤、駕駛台、液壓系統、電氣系統等。 3、簡述聯合收割機HST液壓無級變速器的工作原理。 答:HST液壓無級變速器(液壓傳動器)是由軸向變量輸送柱塞泵,軸向定量輸送柱塞液壓馬達、液壓油濾清器、補充泵、低壓安全止回閥、高壓安全止回閥等組成的一個閉合油路總成。

  5. 穀物聯合收割機 簡稱聯合收割機就是收割農作物的聯合機在50年代初被稱作康拜因是能夠一次完成穀類作物的收割脫粒分離莖桿清除雜余物等工序從田間直接獲取穀粒的收穫機械。 在聯合收割機沒出現以前, 脫粒機 和機械收割機這些器械,大大提高了19世紀時的農業生產率。 這使得用比以前少的工人去收割更多的 穀物 成為可能。 但19世紀後期的一項發明,更進一步地提高了這一效率。 聯合收割機使收割與脫粒機結合在一個整件中,使農民能以單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脫粒。 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聯合收割機. 外文名 :Combine harvester. 全稱 : 穀物聯合收割機. 用處 :收割農作物. 發明家 :麥克科密克.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概況
    • 類型和特點
    • 分類
    • 穀物聯收機
    • 半餵入式聯收機
    • 割台半餵入聯收機
    • 臥式半餵入聯收機

    一次完成穀類作物的收割、脫粒、分離莖桿、清除雜余等工序,從田間直接獲得穀粒的穀物收穫機械。簡稱穀物聯收機,也譯作穀物康拜因。有些穀物聯收機經局部改裝和調整後,還可收穫豆類、向日葵和牧草種子等。其優點是勞動生產率高,勞動強度低,能趕農時,適宜地塊面積大的地方使用,但在生產規模較小的情況下作業成本較高。

    •中文名:穀物聯合收割機

    •外文名:grain combine

    •本質:一次完成穀類作物的收割、脫粒

    •也譯作:穀物康拜因

    1828年美國公布的第一個穀物聯合收割機專利,提出了一台把收割機和可行走的穀物脫粒機聯合在一起的機器的方案。1834年出現用畜群牽引、通過地輪驅動收割器等工作部件的穀物聯合收割機的樣機。1890年發明了由蒸汽機驅動的自走式和牽引式穀物聯收機。1920年左右,美國小麥產區開始推廣由汽油拖拉機牽引的穀物聯收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大量使用。蘇聯於1925年,英、法、德等國從1928年起分別從美國引進並改制穀物聯收機。1938年前後,美國開始使用自走式穀物聯收機。到60年代中、後期,美國生產的自走式穀物聯收機已占穀物聯收機總產量的90~95%,蘇聯已全部生產自走式穀物聯收機。並逐步用柴油機取代汽油機作為動力。60年代末,在穀物聯收機上開始使用電子監視裝置。70年代中期,歐美的一些公司生產軸流滾筒式穀物聯收機。現代穀物聯收機已採用空調和防震、防噪聲駕駛室、液壓操縱和電子監測自動控制裝置等。日本從1967年起開始生產半餵入式水稻聯收機。1974年世界上已出現程式控制、全自動、無人駕駛的樣機。穀物聯合收割機將日趨朝自動化和適應性強的方面發展。

    中國於1947年起從國外引進穀物聯收機,在東北和華北國營農場使用。1956年開始生產牽引式穀物聯收機。1965年開始生產自走式穀物聯收機。1958年起研製半餵入式水稻聯收機(可兼收小麥),70年代初已定型生產。至1985年,中國穀物聯收機保有量達34573台。

    按動力配置和掛接形式的不同,穀物聯收機分為自走式、拖拉機牽引式(有自帶或不帶專用發動機兩種)、懸裝式和半懸裝式。按作物餵入脫粒裝置的方式分為全餵入式穀物聯收機(帶穗禾稈全部進入脫粒裝置)和半餵入式穀物聯收機(禾稈穗部進入脫粒裝置、另一端被夾持輸送)。按穀物聯收機用途分為普通型(收穫小麥為主)、水稻聯收機和坡地型穀物聯收機等。

    牽引式穀物聯收機的構造較自走式簡單,用作牽引動力的拖拉機在非收穫季節可移作其他作業的動力;但在作業時的機動靈活性差。在每一地塊上開始作業前均需用人工或其他類型的機械先行開道。自走式穀物聯收機能自行開道,機動靈活性好,轉換作業地塊方便,勞動生產率高,但其發動機的年利用率低。懸裝式和半懸裝式穀物聯收機兼有牽引式和自走式的優點,但拖拉機手的駕駛座不夠高,對機器前方地面的視野差,且機器的重量分布和傳動配置受拖拉機結構的限制而難以合理,從而影響機器的穩定性和操作性能。半裝掛式同拖拉機的聯接較懸裝式簡便,適應地形變化能力強。全餵入式穀物聯收機收穫各種作物的通用性較好,但所需功率較大,收穫後莖稈斷碎散亂,只能還田作肥料或用作飼料。半餵入式穀物聯收機所需功率較小,能保持莖稈相對完整,但對作物生長狀況的適應性較差,不能收穫玉米、豆類等作物。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北美開始出現只帶撿拾裝置,不帶切割裝置的牽引式穀物聯收機,專用於撿拾收穫由割曬機收割鋪放在田間晾曬的禾條。

    配置結構
    餵入方式
    行走方式
    脫粒方式
    梳脫和餵入式。 餵入式收穫即先將植株割下後整體經過脫粒裝置進行脫粒; 而梳脫收穫又稱為割前脫粒,即先進行脫粒操作,再將植株割下。梳脫收穫可以大大減少進入脫離裝置中的物料的草谷比例(僅為0.18 ~ 0.48) ,從而減少功率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梳脫收穫具有濕脫性能好、損失小和清潔度高等優點,儘管梳脫機型在可靠性和配套性方面都存在著某些不足,尚處於樣機推廣階段,但它是未來水稻聯合收割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南方研製的以收穫水稻為主、兼可收小麥的全餵入式穀物聯收機,懸掛在輪式或履帶式拖拉機上,採用軸流滾筒式脫粒裝置,沒有單獨的分離裝置,全機結構較簡單,其割台位於拖拉機前方,脫粒裝置橫置於拖拉機後方。其收穫流程如下:割下的穗稈由螺旋推運器送到割台左端,由位於拖拉機左側的輸送裝置送到軸流滾筒的左端進入脫粒裝置,沿滾筒軸向運動而脫粒。脫下的穀粒通過篩式凹板分離出來,並在篩子和風扇吹風的作用下將混雜在穀粒中的碎莖葉和其他輕雜質吹出機外,乾淨的穀粒落入螺旋輸送器,再經穀粒升運器升運入糧箱或裝袋,莖稈則沿滾筒軸向運動至右端,由排草輪排出。 普通全餵入式聯合收割機通過鉸接軸同脫粒機體聯接,由割台輸送裝置、撥禾輪和切割器3部分構成。按割台輸送裝置的類型分輸送帶式和螺旋推運器式兩種。輸送帶式已逐漸被淘汰。螺旋推運器割台採用較普遍,它用液壓系統操縱其升降,以變換運輸狀態和作業狀態,或調節割茬高度。割台下面安裝仿形機構,以保證低割,並使割台適應地形起伏。有些機型配有撓性割台,依靠切割器本身的撓性,可實現沿地面橫向和縱向仿形。撥禾輪多為偏心彈齒式,以利於扶起倒伏作物,減少穀粒損失。撥禾速度與聯收機行進速度之比為1.2~2.0。可根據作物的生長情況調節撥禾輪的轉速及其前後、高低的安裝位置,以獲得最佳的撥禾效果,並防止打落穀粒和甩出穗稈。撥禾輪彈齒的傾斜角度也可根據作物的倒伏方向調節。切割器採用往復式,由往復直線運動的動刀桿和若干個帶定刀片的護刃器組成。動刀桿由曲柄連桿機構或擺環機構驅動,其常用的平均速度為1.1~1.6米/秒。

    割台的割幅大小,根據穀物聯收機配用動力機的功率大小和脫粒、分離裝置的通過能力來確定。同一台穀物聯收機可以根據使用地區穀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高低選配不同割幅的割台,使單位時間內穀物的餵入量(千克/秒)控制在機器的額定量範圍內。

    主要用於收穫水稻,通常稱半餵入水稻聯收機,也可用於收穫小麥。機型多為自走式。按其割台型式分為立式和臥式兩種。

    其收穫流程為:扶禾器的撥指和雙層撥禾星輪將倒伏的禾株扶直,然後由切割器割斷(圖3)。割下的穗稈在直立狀態下由上、下兩橫向輸送鏈輸送到割台的一端,進入上、下兩縱向中間輸送鏈中,再向後輸送到脫粒夾持鏈。脫粒夾持鏈夾住穗稈的根端沿滾筒軸向輸送,讓穗部進入軸流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中。軸流滾筒的弓齒在滾筒圓周上按不同的螺線分區排列。各區內弓齒的高低和形狀不同。在穗稈進入段為梳整區,齒形低而寬,有利於穗桿導入和梳整,並脫掉少量易脫的穀粒。中部為脫粒區,齒形高而陡直,齒頂圓弧小,穗稈受到較強的梳刷、打擊作用,脫除大量穀粒。出口段為強脫排稈區,弓齒排列較密,以脫除剩餘難脫的穀粒。齒頂圓周旋轉速度:脫水稻為12~14米/秒,脫小麥為13~16米/秒。脫下的穀粒經凹板篩孔下落,輕小雜質被風扇的氣流吹出機外。穀粒...

    其收穫流程為:其偏心彈齒式或板式撥禾輪將禾株撥向切割器,割斷後的穗稈倒在檯面上(圖 4)。伸出台面的割台輸送鏈撥齒將穗稈均勻地撥向右側,使其進入縱向輸送鏈,被夾持向上和向後輸送到脫粒夾持輸送鏈。脫粒夾持輸送鏈夾住穗稈根端而使穗部倒掛,進入滾筒和凹板間隙而脫粒。其脫粒裝置和脫粒原理與立式割台半餵入水稻聯收機相同。 半餵入水稻聯收機的發動機功率按每秒收穫 1千克穀粒計,約需20~30千瓦。各部分功率分配百分數大致為:行走裝置40~45%,隨著田面溫度不同而異;控制台約15%;脫粒和清選裝置40~45%。

  6. 联合收割机 (英文:Combine harvester,简称:Combine,音译“ 康拜因 ”)为能够实现农作物收割、脱粒,并完成 籽粒 与 颖糠 、碎屑、 茎秆 和其他杂物分离的大型 农业机械 。 大型联合收割机还能进行作物籽粒清选、干燥和包装加工。 按照行走系统划分,联合收割机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二种,根据方向操纵系统划分,分为方向盘式和操纵杆式二种。 联合收割机的前身贝尔收割机(Bell's reaper)在1826年在苏格兰由帕特里克·贝尔(Patrick Bell)发明,1835年美国人Hiram Moore发明联合收割机并注册专利。 早期机械需大量马匹或其他牲畜驱动。 1911年,自走联合收割机出现。 二战结束后,由拖拉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开始流行起来。

  7. 穀物聯合收割機 簡稱聯合收割機就是收割農作物的聯合機在50年代初被稱作康拜因是能夠一次完成穀類作物的收割脱粒分離莖杆清除雜餘物等工序從田間直接獲取穀粒的收穫機械。 在聯合收割機沒出現以前, 脱粒機 和機械收割機這些器械,大大提高了19世紀時的農業生產率。 這使得用比以前少的工人去收割更多的 穀物 成為可能。 但19世紀後期的一項發明,更進一步地提高了這一效率。 聯合收割機使收割與脱粒機結合在一個整件中,使農民能以單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脱粒。 從而節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中文名. 聯合收割機. 外文名. Combine harvester. 全 稱. 穀物聯合收割機. 用 處. 收割農作物. 發明家. 麥克科密克.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