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 鍾怡雯(1969.2.13~ ) 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洲金寶鎮,於高中畢業時離馬赴臺升學。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 曾任《國文天地》雜誌主編,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中學時期便醉心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研讀,來臺就讀師大國文系後,展開其寫作生涯。
      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7757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鍾怡雯 (1969年2月13日 — ), 馬來西亞 霹靂州 金寶 華人 ,是祖籍 廣東 梅縣 的 客家人 ,馬華文學作家 [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系、國文所碩士、博士。 學生時代就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 [2] 曾任《 國文天地 》雜誌主編,曾任 元智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生平. 鍾怡雯兼有文學創作及 文學評論 ,其作品融合感性與理性。 散文題材部分取自日常生活,風格獨特真誠如同其人,時有獨創觀點和超現實的意境,能從平常事物之中抒發獨特的體會。 作家 余光中 曾說:「鍾怡雯綺年麗質,為 繆思 寵愛之才女,但她的藝術並非純情的唯美。 她對於青春與愛情,著墨無多,更不論友誼。 相反地,生老病死之中,她對後三項最多著墨,筆端的滄桑感逼人如暮色。

  3. 作者簡介. 鐘怡雯1969豐生人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現任元智大學中語系副教授。 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 散文精選集《驚情》。 人物傳記《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論文集《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 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台灣現代文學教程2:散文讀本》、《天下散文選》、《天下小說選》。 鐘怡雯. 原文賞析. 一定是誰下的咒語,拐跑了我從未出走的睡眠。 鬧鐘的聲音被靜夜顯微數十倍,清清脆脆的鞭撻著我的聽覺。 凌晨三點十分了,六點半得起床,我開始著急,精神反而更亢奮,五彩繽紛的意念不停的在腦海走馬燈。

  4. 鍾怡雯. 鍾怡雯 (1969年2月13日 — ), 馬來西亞 霹靂州 金寶 華人 ,是祖籍 廣東 梅縣 的 客家人 ,馬華文學作家 [1]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系、國文所碩士、博士。. 學生時代就嶄露頭角,多次獲得各類文學獎, [2] 曾任《 國文天地 》雜誌主編,曾任 元智 ...

  5. 2014年11月5日 · 麻雀樹》。 鍾怡雯1969-)《麻雀樹與上本散文陽光如此明媚相隔六年。 六年可以讓一個孩子長成完足的意識,這是對新生命進程而言;反面觀之,舊生命唯剩衰頹與病痛、終點是死亡,沒有再過去的什麼了。 正站在生命中間的她,回首細讀記憶沉積岩,有十九年住於馬來西亞怡保的油棕園、二十六年旅居台灣,她的「位置」是兩地進行式,那是一種「漂」之狀態。 這「漂」代表著維持距離:此乃散文尷尬點,太近濫情、太遠薄情。 《麻雀樹》乍讀無色無臭,實則暗地伏雷,平穩的路伏貼的柏油,行走其上,隨導遊鍾怡雯看樹、聽禽鳥囀鳴、遠走巴黎,一切波瀾不興,不經意的一句「母親過世」、「父親另有家庭」,兼及一丁點馬來西亞的回憶碎屑,讀者的眼睛頓時黯然,疑惑自忖:「難道這才是文章重點? 」既是重點,何以一筆帶過?

  6. 2017年5月17日 · 名家學堂作家教授鍾怡雯 重新審視自己 需要疏離. 【明報專訊散文中的鍾怡雯叛逆愛貓喜歡陰森古怪之物過敏的靈魂令她常與失眠對抗總受常人看不到的那個干擾。. 評論家形容她是「文鬼」、「狐仙」,但她更像宮崎駿動畫《魔女 ...

  7. 2022年5月13日 · 2022/05/13 05:30. 鍾怡雯. 我很確定當過兩次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決審,忘了幾次複審,最早的時候當過初審。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審,裝箱寄來的稿件量真嚇人,文學的太平盛世就是如此光景吧。 邊看稿邊哇哇叫,看得眼花撩亂,腰痠背痛。 記得那時候評審地點在三重,當複審之後好像都在內湖。 金碧輝煌的大樓比較像銀行,在一樓找洗手間都會迷路。 去開會得山長水遠地跋涉,腦海出現的字眼是萬里長征。 這比喻當然不倫不類,但是每回都禁不住這無厘頭的聯想。 其實,就是開一趟不到一小時的高速公路,但是我怕塞車。 出門時,心心念念的是開車順利,不是開會順利。 又擔心遲到,只要時間緊迫,又有路況,我就急。 它是心理距離的遙遠。 如果順利而且提早抵達,會議算是成功了一半。

  8. 鍾怡雯是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客家後裔她的思考模式和生活習慣不同於台灣作家曾有人形容她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如此說法鍾怡雯不甚認同自己只是比較少與藝文圈人士來往鍾怡雯認為她期待過一個奇特的生活目前渴望在生活中去做到以前不曾做到的事情曾經她反省是否性格太孤僻後來體悟到這是因為生命前19年的重量太大了它形塑出一個人的個性近幾年鍾怡雯開始慢慢去回觀童年經驗她知道那是以前生活痕跡產生的行為。 嚮往外在世界的逃家者. 從馬來半島搬遷到台灣這座島,從連繫著家族的地方移動到完全陌生之地,年輕的鍾怡雯只有一個明確目標:就是離家,不管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