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中國福建南部地區

      閩南語知多少?認識閩南語的種類和特色 - Glossika
      • 閩南語源自於中國福建南部地區(閩南地區)的泉州。 這個地方曾經是很重要的經濟貿易、移民中心,也因此閩南語後來成為海外最廣為使用的中文方言之一,算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群體的通用語。 清朝時期,每年上千移民從福建來到台灣,台灣因此成為使用閩南方言的主要地區。
      ai.glossika.com/zh-TW/blog/a-glimpse-of-taiwanese-hokkien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閩南閩南語: Bân-lâm;閩東語: 下南、下路,平話字: Â-nâng、Â-luô,實際讀音: /a˥˥ naŋ˥˧/、/a˥˧ luo˨˦˨/ )指福建省(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南部漳州、泉州、廈門三個地級市及其下轄代管的各縣市。

  3. 閩南(闽南语: Bân-lâm;閩東語: 下南、下路,平話字: Â-nâng、Â-luô,實際讀音: /a˥˥ naŋ˥˧/、/a˥˧ luo˨˦˨/ )指福建省(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南部漳州、泉州、廈門三個地級市及其下轄代管 ...

  4. 2024年5月27日 · 形成於 中國 東南沿海的 閩南 地區( 福建省 南部),主要分布於 福建 南部、 廣東 東部、 臺灣 ,以及 菲律賓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越南 、 泰國 、 印尼 等 東南亞 華人 之間。 泉漳片 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閩南語分支,是閩南語中影響力最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 閩南語分支之下,除泉漳片外,還有 潮汕片 、 浙南片 、 大田片 、 龍巖片 、 中山片 等方言。 在其原鄉福建,泉漳片是 現代標準漢語 外最優勢的語言。 海南島 通行的 海南話 以及 廣東 雷州半島 通行的 雷州話 ,原被歸類定義是閩南語的方言,但由於與主流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後被特別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 [8] [9]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具體地區
    • 歷史沿革
    • 文化淵源
    • 地方習俗
    • 旅遊資源
    • 人物簡介

    閩南地區(英文:Hokkien Golden Triangle),包括中國福建省東南南部沿海的泉州、廈門、漳州三個設區市及所轄縣區,閩南地區語言以閩南語為主,也稱閩南金三角或廈漳泉大都市區。

    當前,閩南地區正崛起三大特色經濟群,閩南三市經濟總量占到福建省的75%以上,其中泉州經濟總量GDP已連續20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泉州是福建省的經濟、工業、物流中心,廈門是福建省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漳州則經濟增速位居福建省前列。閩南地區也是大陸台商投資最為密集的區域。

    閩南人以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名揚海內外,其全世界閩南人多達9000多萬,分布在全球各地,使用閩南語人數多達1.2個億。

    閩南地區與台灣地區同根同祖,閩南地區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台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文名:閩南

    •外文名:Hokkien

    •語言:閩南方言

    •本土:泉 州、漳 州、廈 門、漳平

    •人口:1721萬(2014年)

    •概念:福建的南部

    閩南地區總人口約一千餘萬。閩南指——泉 州——廈 門——漳 州——龍巖地區新羅絕大部分——福建漳平——福建大田部分和尤溪小部分等地區.。泉州港在宋元時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閩南人分布廣泛,台 灣,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閩南人,海內外使用閩南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族人和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閩南這個詞是在20世紀後半期福建方言專家才提出的,之前閩南地區人遷徙到外地都自稱福建人,東南亞、廣東人、廣西人等外省人以及外國人也稱閩南人為福建人。閩南包括的縣市有:泉州、安溪縣、德化縣、晉 江、石獅、南安市、永春縣、惠安縣、金門縣。廈 門、漳 州、龍海、雲霄縣、漳浦縣、詔安縣、長泰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華安縣、龍巖新羅區、福建 漳平市絕大部分、福建 大田縣 、尤溪縣部分地區。

    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其影響實為深遠,受其他方言影響之地也通行閩南方言,也是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習俗認同,因此他們也同屬閩南根源。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來說,閩南包括泉 州、廈 門、漳州、龍巖市新羅區和漳平市絕大部分,並不包括客家地區(客家人為主的汀州府(龍巖地區除了新羅區、漳平市外等)沒有任何關係,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明代洪武二十五年(西元1392年),福建按察分司置寧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漳州府、興化府、泉州府屬漳泉道,漳泉道管轄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明代洪武二十九年(西元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調整 撤銷合併為建寧道、福寧道二道,漳州府、興化府、泉州府屬福寧道,福寧道管轄福州、寧德、泉州、莆田、廈門、漳州。新羅區、漳平市該地在清代置 龍巖直隸州,直隸汀漳龍道,道治在清朝中期前駐地為漳州府龍溪縣,中期開始遷徙至龍巖州龍巖縣。泉州和廈門則是隸屬 興泉永道和興泉道,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復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同安縣嘉禾里(廈門)(《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6月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世宗實錄》卷一四三)。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道台自清朝初期先在莆田(興化府駐地),雍正中期從莆田移駐泉州晉江縣,再自泉州晉江縣移駐廈門。

    以下介紹通行閩南語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據傳是中國歷史上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黃河中下游中原多次發生內亂、戰亂、和北方民族的入侵,難民開始進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據傳北方人另外的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隋唐時期,由於中原的多次內亂和戰亂,大批北方中人入閩,而帶來了8-10世紀時隋唐和五代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所謂的福佬話(河洛話)亦於此時漸漸形成。

    晉朝後期開始五胡亂華,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唐代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入閩平亂,進而屯墾漳州,帶來了7世紀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紀時,王潮兄弟又帶軍隊入閩驅趕黃巢軍隊,也帶入了當時的中古音。從以上的兩批移民,所帶來的北方口語,經過一番演變就形成了所謂的“閩南 語”的基礎。主要分布在九龍江流域的廈漳泉地區和龍巖地區新羅與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等地區。

    閩南指--泉 州--廈 門--漳州-龍巖新羅區與漳平等大部分地區.,還可以加上大田縣部分和尤溪縣的小部分。福建 南靖、平和、雲霄、詔安四縣的西部的山區還有一些客家村,有客家人。泉州的回 族、滿族、蒙古族等也會流利的閩南話,比如泉州 百崎回族鄉,不在回 族 鄉的泉州回 族也會流利的閩南語。

    文化交融形成傳統

    古城泉州有一種建築叫“騎樓建築”。至今包括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中山路、改擴建後的塗門街、東街等街巷仍保留這樣的建築格局。除了外觀上的紅瓦大坡屋頂、燕尾脊以及清水磚或出磚入石的外牆面具有顯著的閩南古建築特色外,這種騎樓建築正是源自於泉州華人華僑僑居地的南洋,並成了泉州傳統地方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建築外,泉州還有“南音”、“南戲”、“南管”,被東南亞地區的人們引以為“鄉音”。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台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它正是經由泉州流傳到廈門、台 灣以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灣、香 港、澳門和泉籍華僑聚居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都有南音社團組織。

    泉州每年元宵節期間都要舉辦“‘海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文化節以僑鄉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內外賓朋,許多僑胞特意趕來享用“文化大餐”,領略了“倉官影里三洲路,漲海潮中萬國商”的僑鄉盛景。

    閩南與東南亞地區在民間信仰上也有諸多相通之處,媽祖、關帝、保生大 帝、開漳聖 王等,其中尤以媽祖信仰為盛。宋元時期產生的媽祖信仰通過數次移民在海峽兩 岸及周邊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媽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宮媽祖宮廟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東南亞的僑胞前來進香。從福建傳播至台灣、東南亞等地的媽祖宮廟就有數百座。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漳州是台灣同胞重要的清代祖籍地,現有台灣人口中,清代的祖籍漳州的約占40%;漳州現有台胞4100多人、台屬14萬人。漳州自古就與台灣有著血濃於水的親緣關係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積澱。多年來,漳州以此為基礎積極深入開展與台灣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有效地增進兩岸民眾的認同感。據介紹,漳州自明清時期至少有98個姓氏遷移到台灣,他們對台灣的開發與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的注目度相當高。在日本學術界,但凡研究中華文化、漢文化、海外華人華僑等諸問題的學者,在從事台灣、香港研究之後,當學術氛圍允許他們進入這裡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閩南文化研究。

    普渡

    普渡,據史料載,歷史上泉州於元代開始將所管轄範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設城北隅,並在四隅下設三十六“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

    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聽到的“鋪境”、“三十六鋪”一語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內,人們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媽、在大門口祭普渡公兩項內容。舊曆十五祭祖先,舊曆七月里以“鋪境”為單位逐日輪流做普渡。據老人們的記憶,36個鋪輪流做普渡是清末才開始的。據一些後世的文字資料以及老人們的口頭講述,輪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為祭祀行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場供求緊張。人們常為買東西打架。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鄉紳出面呈請由抽籤決定城廂三十六鋪的輪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節依舊家家祭祀祖先。從那時起,鯉城區以及相關聯的部分鄉村都以鋪境為單位輪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箇舊七月里,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幾個角落輪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戶在七月十五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無論哪個鋪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曲——豎旗、豎燈、普渡、重普,此外還有“結尾緣”。第一儀式從舊曆六月開始。最終儀式則在舊曆八月至十月之間。近水的鋪境和住在水邊的人們還要做“水普”。

    泉州郊區鱘(蟲字旁)蜅是個漁村,舊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媽”,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時在門口擺酒菜、點香、燒金、放鞭炮。菜餚類里注意不能有帶鋒利邊緣貝殼的海鮮,有則要剝去貝殼再煮菜。擺好祭品後要“boyi”,卜問普渡公之後才可以燒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則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廟燒香、供奉酒菜、“燒金”。下午在家門口供酒菜、燒金祭普渡公。

    漳州三平寺

    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的平和縣文峰鎮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義中大師創建於一千一百多年前。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鐘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鹹陽高陵縣人。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土樓

    福建土樓,以其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觀。永定、南靖和華安的土樓已聞名遐邇,但閩南一帶各式各樣的土樓也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閩南的土樓民居,是人類建築文化的宏篇傑作,世界文明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南靖土樓,是南靖勞動人民艱辛的汗水與聰明才智的結晶。它的規模、結構、工藝、功能、令多少現代的建築專家學者嘆為觀止;它的建築風格、民情風俗、文化內涵,使社會學家慨嘆。 南靖縣共有土樓15000多座,其中較為特色三層以上的圓形古土樓有386座、方型古士樓有1751座。這些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橢圓形、五鳳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圍裙形、凸字形、前方後圓形、馬蹄形等,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氣度不凡。一座土樓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築精品;一座土樓就是一方濃縮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樓就是一域民眾勤勞、智慧、富有創造力的歷史見證。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縣感德鎮蘆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築風格與土樓相似。土堡原為吳姓人氏的居家。牆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塊砌成的,四周牆壁堅硬無比,易守難攻,這種設計也是用於防禦土匪。 巽來莊土樓:巽來莊土樓始建於清代,坐落在永春縣五里街鎮仰賢村。相傳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鹽官所建,在其周圍還建有古厝10幢,分別為其10個兒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巽來莊土樓,外方內圓,外圍是高7米的城牆,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圍牆內是較為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閩北與閩南的建築風格在此融合。 小小“槍樓”:閩南鄉下仍可見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樓。有的在古厝的一側,叫“槍樓”,或獨立一座,或與下落相連,都是為防禦土匪、強盜而建的。人們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單屋,有小窗子作為望口,還有斜的槍孔。

    戲曲

    梨園戲 梨園戲,戲曲劇種。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 江、龍溪地區及廈 門、台 灣 省閩南方言區域。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梨園戲歷史比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梨園戲在發展進程中,有大梨園(過去成年演員的班社)和小梨園(兒童演員的班社)之分,大梨園本地人俗稱“老戲”,又有“上路”與“下南”之別。元代各省設“路”, 泉州人把福 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戲就是指來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劇種,而下南老戲就是本地戲。小梨園,泉州人叫做“戲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閩南泉州、漳州一帶的民間,就盛行一種“優戲”。 歌仔戲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東渡收復台灣時,將流行於閩南地民間曲種"錦歌"帶到台灣,很快在台灣廣泛傳唱,民眾自發組織了演唱錦歌的"樂社"和"歌仔陣"。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台灣島內,不久傳及廈門,並迅速流布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的地方。 歌仔戲,又稱撎“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與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台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 、泉州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 高甲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它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包括《大鬧花府》、《困河東》、《斬黃袍》、《林文生告御狀》、《管甫送》、《杏元思釵》、《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別》及連台本戲《三國》、《岳傳》等。高甲戲的音樂曲牌屬南音系統,大都來自南音和木偶戲,但節奏、旋律有所變化。演員演唱時用本嗓,行腔雄渾高昂,也不乏清婉細膩的音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文樂和武樂兩種,文樂以嗩吶為主,輔以品簫、洞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樂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響盞、小叫等,顯示出濃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戲的腳色行當原只有生、旦、丑三個行當,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等。這些行當中,以醜最為突出。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長衫醜和短衫醜,武丑有師爺醜和捆身醜。女丑則有夫人醜、媒人醜、老婆醜、婢醜等幾十種。醜行表演藝術豐富多姿,藝人們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創造設計了公子醜、破衫醜、傀儡醜等表演類型,以對不同人物典型行為的擬示或以對木偶戲和動物動作的模仿作為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段,輕鬆幽默,妙趣橫生,誇張而不失實,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高甲戲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線木偶和民間舞獅的技藝,形成“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動作,別具特色。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的高甲戲是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內外有著極大的影響。 南管戲 南管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南管戲”先是被“北管”戲奪 走了觀眾,後因“歌仔戲”的興起更被冷落,台灣職業的“七子戲”班都已解散,僅由一些業餘的子弟社團(清唱結社),如台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台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維持活動,這種清唱的形式俗稱為“郎君唱”,自戲 劇形式的“七子戲”沒落以後,清唱結社的“郎君唱”逐為“南管”的代表。 “南管”為台灣的稱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樂”, 流行於福建泉州、台灣、及南洋地區。這種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國立藝術學院已正式以“樂種”的 形式列為課程。高甲戲:又稱“九角”、“戈甲”、“交加”,系傳自於泉州的劇種。“高甲戲”約形成於清光緒 年間,當時因“梨園戲”逐漸沒落,便在“梨園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武術技藝(宋江戲)及其他的 戲曲而產生的新劇種,因本底里是“梨園戲”,因此傳到台灣以後,在民間仍以“南管戲”稱之。“高 甲戲”是大陸的稱呼法,在台灣民間藝界並不使用這一名稱。在台灣尚有活動的職業劇團計有伸 港的“新錦珠”、員林的“正新麗園”、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動已日漸減少。 打城戲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曾留下兩句傳世名言:“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那千年古剎開元寺的法事活動,更是終年不斷,香火不絕。尤其是閩南民間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請和尚、道士念經拜懺,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冤鬼的故事,俗稱“打地下城”;一種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稱“打天堂城”。這“打城戲”名稱的由來。“打城戲”又有“和尚戲”、“法事戲”之稱。若由道士單獨演出,則民間稱之為“師公戲”。總而言之,它屬於宗教劇。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懺活動,起初純屬法事儀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諸如木魚、鈸、鈴、鉦、雲板、草鑼等法器作為樂器,念唱的曲調也僅限於道情和佛曲音樂,諸如[南海贊]、[普安咒]、[大真言]、[鬼摻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調,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飛鈸、過刀山等小雜耍節目吸引觀眾。這些表演一般僅在夜間的寺院、道場的廣場上進行。為了體現“超度亡魂”的性質,所以表演時還增加了佛經《目連救母》中的有關孝子目連的片斷故事。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這種打城的宗教儀式表演開始走出寺院、道觀的圍牆,逐漸在閩南廣大城鄉搭台演出。大約在清鹹豐十年(1860 年),晉江縣興源里吳永燎、吳永吟兄弟出面創建打城戲班(俗稱“師公戲”)並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門、廈門等地進行法事活動的演出。這樣打城戲作為一個劇種開始成熟。據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德教授考證,同治13年(1873年),有兩個荷蘭人曾在廈門看過打城戲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劉全進瓜》、《目連救母》、《四遊記》等劇目。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學者都認定布袋戲起源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與布袋戲相似的同類藝術,在中國南北方稱謂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東北稱“扁擔戲”,在四川稱“木腦殼戲”,在西安、蘭州稱為“耍桿子”,在閩東稱“幔帳戲”,在寧波稱“手套木偶”,在閩南和蒼南、崇明島、東南亞等閩南方言區均稱之為“布袋戲”。 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載“……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 ,謂之肩擔戲。”《揚州畫舫錄》所記的“肩擔戲”,表演形式上與布袋木偶戲已較為相同。清嘉慶年間刊本的《晉江縣誌》卷七十二,《風俗志·歌謠》:“有習洞簫、琵琶,而節以拍者,蓋得天地中聲,前人不以為樂操土音,而以為御前清客,今俗所傳弦管調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演唱一場,各成音節”。關於“布袋戲”稱謂的最早記載。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府安溪縣湖頭人,1642年出生於安溪縣祥華鄉祥華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宇振泉,福建 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式藝。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漳泉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鄭成 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 南安縣石井鎮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黃道周(1585~1646年)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祖籍福建 莆田,從其曾祖才從莆田遷徙至漳州。黃道周自撰的《黃漳浦文集·乞言自序狀》:“曾祖諱宗德,其先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 東山)再世矣。”據《黃漳浦集》中的《莆中謝南夫、曾叔祁、鄭牧仲(鄭郊)、奚仲(鄭郟)、王自位見訪,詩以道之六章》寫有:“ 吾鄉才子勞相念”,“但言君是我親親”等詩句。謝南夫、曾叔祁、鄭郊、鄭郟等幾位莆田人,是當時福建的抗清義士,黃道周的詩中稱這幾位莆田人為“吾鄉才子勞相念”,“但言君是我親親”等詩句,說明黃道周承認其祖籍地在莆田。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黃道周學問淵博,精天文歷數諸術,工書善畫,以文章風節高天下,為人嚴冷方剛,不諧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璣》、《太函經》、《續離騷》、《石齋集》等。

    洪承疇(1593~1665年),字彥演,號亨九。先仕明於松山之敗後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省 南安縣二十七都英山霞美鄉(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歲。贈少師,諡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區車道溝。乾隆因洪承疇為叛明降清的人,列於貳臣甲等列入《清史·貳臣傳》。洪承疇於崇禎年間,曾輯有《古今平定略》12冊。後人又輯有《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及《經略紀要》24卷。

    陳化成(1776——1842)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字業章,號蓮峰,漢族,福建同安縣(今屬廈 門市)人。出身行伍,歷任嘉慶間參將、道光間總兵,鴉片戰爭爆發時任任福建水師提督,迎擊英艦,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與英艦力戰而死。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閩南閩南 - Wikiwand

    閩南 指福建省(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南部漳州、泉州、廈門三個地級市及其下轄代管的各縣市。

  6. www.wikiwand.com › zh › 閩南閩南 - Wikiwand

    閩南是福建南部,指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一帶。 經濟發達,有閩南金三角之稱。 閩南文化以福建南部為基地,輻射台灣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為南洋華人優勢族群。

  7. 閩南語 ,據傳起源於 黃河 、 洛水 流域,在 西晉 時期 、 唐朝 、 北宋 遷移至 福建 南部,發祥於福建 泉州 。 現主要分布地除 閩南地區 和 台灣地區 外,還廣泛分布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地區( 汕頭 、 潮州 、 揭陽 )、 惠州 、 海陸豐 、 珠三角 、廣東 雷州半島 、 海南島 及 東南亞 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閩南語"一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學術上泛指閩南語的集合,狹義則僅指閩台之閩南語。 台灣及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 閩語 支。 在大陸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漢語族中 閩語 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