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10日 · 如果很喜歡喝湯的朋友除了建議選擇番茄昆布等清澈的湯底營養師也建議在煮配料之前先喝湯才不會攝入過多的油脂與鈉。 吃完蔬菜跟湯底,就可以開始吃一些中低脂的蛋白質,例如嫩豆腐、凍豆腐、豆包等等,利用植物性蛋白質,去取代動物性蛋白質,還有油炸或加工的火鍋料;接著病友要注意的就是配餐,吃得飽的白飯、烏龍麵、王子麵之類的配餐,份量要跟芋頭、地瓜等全穀類做混搭,合在一起計算分量,千萬不要飯吃一碗,麵吃一份,然後芋頭、地瓜又吃一盤,這樣分量就會大大超標。 最後的餐後甜點跟飲料,可能有霜淇淋、蛋糕或著甜湯,魏萌萱營養師表示,這部分當然也可以吃,但是一定要注意分量,建議選擇其中一種,吃個一球霜淇淋,或者一小碗甜湯就好;飲料則是建議選擇無糖的紅茶或綠茶,取代汽水、果汁或冰沙等含糖飲料。

  2. 2021年6月2日 ·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今天表示人的一生當中睡眠就占約1/3的時間重要性可見一斑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睡眠與晝夜神經生物學中心研究發現有午睡習慣者不僅大腦的記憶力與認知能力會增加晚上也最容易符合正常的睡眠範圍實際上午睡也暗藏學問從睡姿該趴睡還是臥睡該用餐前睡還是用餐後睡都和健康息息相關。 職能治療師高琪鈞指出,學生、上班族午睡時大多以坐姿趴睡,但這樣的睡姿可能壓迫神經、造成頸部肌肉過度拉長,建議可選用中空的甜甜圈抱枕,墊高到胸口的高度,讓頭部平平的埋進枕頭中,避免頭頸部往一側旋轉太多;不過,民眾若在家工作或休假在家,則建議回到床上躺著睡.

  3. 2023年9月28日 · 有些家庭會吃火鍋過節提醒病友先喝湯後再加蔬菜及蛋白質類火鍋料,,才不會吃進過多鈉增加腎臟負擔王智賢主任也叮嚀腎臟病友一定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的原則養成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糖少油少鹽等飲食習慣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並嚴格執行護腎檢查三三制」,每三個月檢查尿液血壓血肌酐酸等指標配合醫療團隊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陳姿晴營養師建議,中秋節應景食品月餅,腎臟病友可善用與親朋一起分食減少熱量攝取,而且紅豆、綠豆等全榖雜糧類內餡,磷含量較高,應盡量避免。 陳姿晴營養師以中秋節 美食「腎」選為題進行衛教,民眾也踴躍提問。

  4. 2024年3月23日 · 國際知名的成癮精神科學家、布朗大學正念中心研究與創新部門主任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2016年的TED演講「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影片觀看已逾1900萬次,他的著作《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一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接著他把關切焦點移到讓無數苦惱的假性飢餓」——你吃東西是因為真餓還是假餓? 布魯爾表示,人們常覺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咎由自取,只能責怪自己。 在推崇苗條與自制的世界,社會批判讓飲食習慣不健康的人自覺懶惰、缺乏自制力。 「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要靠意志力節食,但這其實無法解決問題的真正根源:無益的習慣。 錯不在你,而在你的習慣。 他認為只要透過改變習慣的科學,加上正念練習,就能修復你與自己的關係,打破情緒性進食與愧疚的迴圈。 基本的3步驟是: 1.

  5. 2016年2月4日 · 用餐時吃東西的順序很重要用餐前可先喝湯讓胃裡有東西減少飢餓感接下來吃蔬菜增加飽足感最後再吃肉類和主食類這樣不僅可以吃得飽卻又不會攝取到過多的熱量。 想要甩掉身上的肥油,除減少熱量攝取,另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熱量消耗也就是運動;遵循「運動333」原則,即每週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不僅能減重,還可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機能。 營養師呼籲,只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不只是這個年節,往後生活習慣也將改變,人人都可以吃出自己的健康輕食餐。 10502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 2023年11月7日 · 歐陽雯亭營養師提醒民眾選擇以熱呼呼的火鍋補湯進補時也要注意熱量的攝取及飲食均衡而糖尿病友建議吃火鍋的時候先攝取足夠的蔬菜若是喜歡喝熱湯建議選擇番茄昆布等清澈的湯底並在煮配料之前先喝湯才不會攝入過多的油脂與鈉花蓮慈院營養師歐陽雯亭表示銀耳富含膳食纖維不僅能促進腸道健康也能幫助調節生理機能而鷹嘴豆與黃豆則是含有優質蛋白質。 俗話說「補冬補嘴空」,11月8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象徵冬天的來臨,在臺灣習俗裡這天需「補冬」,透過進補恢復元氣並抵禦寒冬。 不少人選擇食用熱呼呼的補湯、火鍋來進補,但是其中卻隱藏著高熱量、高脂肪。 花蓮慈濟醫院在7日上午,以蔬食列車主題,推出應景健康DIY食譜「實神銀耳湯」,讓民眾以營養與元氣迎接冬天的到來。

  7. 2024年5月1日 · 運動後最重要的就是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營養師楊筑鈞近日在網路專欄中分享,其實運動前跟運動中也需要補水,能預防脫水及提升運動表現。 楊筑鈞建議,運動前30分鐘可補充300到500毫升,讓身體處於水分平衡的狀態下再開始運動,每經過20分鐘再補充100到200毫升,以防止運動中脫水。 不少人會有運動要喝運動飲料迷思,楊筑鈞說,這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較輕度和短時間的運動,例如輕度散步或瑜伽等,通常只需要補充水分即可。 至於長時間(大於1小時)、高強度的運動,楊筑鈞舉例像是長跑、單車比賽或高強度訓練,運動飲料可能更為適合,因為可以提供能量和電解質的補充。 楊筑鈞提醒,補充運動飲料以男生600毫升、女生400毫升為原則,且是以每15到20分鐘一次的頻率補充。 (編輯:陳政偉)11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