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以1871年八瑤灣事件殺害琉球國的琉球族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大清政府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2. 牡丹社事件 是發生於1874年(清 同治 十三年,日本 明治 七年), 日本 以1871年 八瑤灣事件 殺害 琉球國 的 琉球族 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 大清政府 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在 日本 ,這次事件被稱為「 台灣出兵 」、「 征台之役 」或「 台灣事件 」。 這也是日本自從 明治維新 以來首次對外用兵。 背景 [ 編輯] 原因 [ 編輯] 琉球王國 自 明朝 起為 清朝 的 從屬國 ,其國王接受之 冊封 ,獲准 朝貢 貿易的次數為 藩屬 國中之最。 由於大清和日本均採取鎖國貿易體制,當時琉球成為「大清 絲綢 —日本 白銀 」轉口貿易特區之一 (另一個貿易特區是日本長崎)。

  3. 2020年8月14日 · 臺灣史上最著名的船難事件──牡丹社事件的完整始末. 辛未年(1871)10 月 18 日(西曆 11/30),屬於琉球王國的宮古島和八重山島各有兩艘船,計四艘船,從那霸港出航,要返回自己的島嶼。. 這四艘船是到琉球王國的首都首里去獻「年貢」的船,不是 ...

  4. ihc.cip.gov.tw › EJournal › EJournalCat原住民族文獻

    牡丹社事件成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次向國外發動的戰爭,也是清代中國統治臺灣政策從消極轉向積極的關鍵。 本文試圖以美國領事李仙得、日本與清代中國三方所遺留有關恆春半島原住民地區的地圖史料,進行牡丹社事件背景與發生歷程的空間探索,以及探討三方所描繪的地圖內容的差異、隨時間推移產生的變化和原因。 一、 導讀:事件的經過與族群背景下的空間分析. (一)事件的經過. 「牡丹社事件」這個名稱是中文後來約定俗成的說法(事件當時的中國文書沒有特定用詞,日本文書則稱「臺灣征蕃【1】事件」、「蕃地事件」、明治七年臺灣出兵或征臺之役等)。 實際上,事件發生的地點涵蓋整個恆春半島,「牡丹社」只佔事件的一個部分。 牡丹社事件的經過,可以分為以下5個階段,以「牡丹社事件經過圖」(圖1)來說明:

  5. 宮古島島民遭難事件 (みやこじまとうみんそうなんじけん)は、 日清修好条規 の結ばれた 1871年 ( 明治 4年、 同治 10年)、 琉球王国 の 首里 王府に 年貢 を納めて帰途についた 宮古 、 八重山 の船4隻のうち、宮古船の1隻が 台湾 近海で 遭難 し ...

  6. 牡丹社事件,發生於公元1871年, 琉球 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歸途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當中三人溺死,54人被 台灣原住民 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 1874年(中國清朝 同治 十三年,日本 明治 七年),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稱琉球是 ...

  7. 1991年11月18日 · 一八七一年冬天,一批琉球人乘船途中遭遇暴風雨,漂流到台灣東南八瑤灣港(現屏東佳樂水北邊)附近,上岸後誤闖牡丹社,其中五十四人被排灣族原住民殺害。

  8. 牡丹社事件是发生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以1871年八瑶湾事件杀害琉球国的琉球族为由,出兵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军事行动,以及随后大清政府和日本国两方的外交折冲。

  9. 2021年9月28日 · 作者帶領我們探究牡丹社事件,和事件發生後百餘年來受害者、加害者、救助者間的對遇、誤會、重逢和理解。.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台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的努力》,平野久美子著,黃耀進譯,游擊文化. 作者並非以史料堆疊的形式安排文字 ...

  10. 牡丹社事件 是發生於1874年(清 同治 十三年,日本 明治 七年), 日本 以1871年 八瑤灣事件 殺害 琉球國 的 琉球族 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 大清政府 和日本國兩方的外交折衝。. 在 日本 ,这次事件被稱為「 台灣出兵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