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2日 · 同性戀現象過去數千年其實都跟疾病」沾不上邊,20世紀上半時期,同性戀在西方醫學中被視為異常,還一度被美國精神醫學會放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 直到心理學家伊芙琳•胡克(Evelyn Hooker)在1957年所發表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並無差異,證實男同性戀的心理健康狀態及適應能力並無本質上的障礙。 此後,眾多研究反覆驗證了同性戀並非心理異常,也不是疾病,終於讓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3年,將「同性戀」從診斷手冊中移除。

  2. 同性戀是一種病嗎? 依照美國心理學會1973年的結論早已經不把同性戀列為一種變態行為,因為在心理學上對於人類變態性行為有兩個判斷的基準,一個是對別人造成侵害、危害,另一個則是自己知道行為的錯誤,不當但卻無法去除,甚至持續進行而造成矛盾和 ...

  3. 2019年5月17日 · 1990年,「同性戀」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移除疾病範疇,「同性戀是病」已醫學界的共識。 但直到現在,同性戀在很多人眼裡「不正常」 聯合報 經濟日報 陽光行動 有設計 有行旅 願景 我的新聞

  4. 2018年11月19日 · Q1 同性戀是病嗎? 是罪嗎? 還是道德上的缺陷呢? 同性戀現象在過去數千年其實都跟「疾病」沾不上邊,20世紀上半時期,同性戀在西方醫學中被視為異常,還一度被美國精神醫學會放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 直到心理學家伊芙琳•胡克(Evelyn Hooker)在1957年所發表的研究發現同性戀與異性戀者並無差異,證實男同性戀的心理健康狀態及適應能力並無本質上的障礙。...

    • 不再恐同日:這天是同志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日子
    • LGBT+ 從精神疾病除名的日子,僅二十餘年
    • 從宗教到醫學:為何人們害怕同志?
    • 讓我們還給同志一個公道
    • 不再恐同日,我們回顧「被骯髒」的同志歷史
    • 恐同背後,常是不理解

    2019 年 5 月 17 日,除了是婚姻平權草案協商的日子之外,也是世界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因為,在 29 年前的這一天,是同性戀者,終於從精神疾病中除名的日子。 每一年,籌辦不再恐同日的 NGO 組織 May 17 都會訂定一個主題。而 2019 年,似乎也隱隱呼應了台灣的婚姻平權,今年的紀念日主題是: 圖片|來源 在二十多年前,同志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而在二十多年後,同志仍被許多人認為不應該「結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再恐同日的故事。

    疾病的定義,一直伴隨著醫療的知識權力而來。什麼是疾病?誰有病?誰該被治療?很大程度上,都與醫療專業作為權力核心,能定義「誰有病」,脫不了關係。不過,這種定義誰有病的標準,其實是非常浮動的。它往往隨著不同文化中的社會常規(social norms)、文化慣習(habitus)、宗教習慣、科技水準等因素而改變。 社會學者傅科曾在《瘋癲與文明》分析,醫療化社會(medicalized society)如何將人分為「正常」與「非正常」來對待。他分析了十八世紀,所謂的精神疾病患者,如何被浸冷水、綁束身衣等各種懲罰訓練,作為一種身體規訓,強迫他們,學習怎麼當個正常人。 傅科真正想質問的是,誰有權力定義這些人是瘋癲、不正常的?這些研究療法,背後到底更多真是實證醫學,抑或是來自於我們對宗教與道德的狹隘想像?...

    顏正芳、徐志雲所著〈美國精神醫學會在 1973 年將同性戀去病化的來龍去脈〉一文中,便提到人們長期恐懼同志,其實歷經過一種從宗教到醫學的轉向。 例如,當時知名的維也納精神科醫師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便認為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是屬於體質退化所導致的精神疾病。 這樣既罪又病的同志身分,當然讓人們恐慌。身為同志,在當時也是絕對不能說的秘密,甚至可能因此斷送性命。

    不過,隨著醫療與心理學研究的後續發展,以及對同志更友善的社會輿論,讓人們發現,將同性性行為疾病化,其實是毫無道理的。197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宣布,將同性戀從 DSM 中除名。1990 年 5 月 17 日,世界衛生組織也跟進表態,將同性戀者從「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中刪除。這也成為同志族群被去病化的里程碑。 2005 年,法國人權運動者路易斯-喬治‧汀(Louis-Georges Tin),組織不再恐同日委員會,希望號召各國,將每年此日作為紀念,關注因為恐懼同性戀、跨性別、雙性戀等不同性傾向,而產生的不公平對待。 在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再次修訂 ICD。這一次,是針對跨性別族群的去汙名。2018 年 6 月 18 日公布的新版 ICD-11 中,「性別認同障礙症」被更名為「性別不一致」,且從...

    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各式各樣不同性傾向特質的族群,在去病化之後,不是希望要鞏固「生病」跟「健康」的分界,而是想讓社會理解,原來所謂正常,本即模糊字眼。幾十年來,無數的同志前輩,為了擺脫污名,走了好遠好遠。 當同志從去病化跨出一大步,並不只代表從此乾淨,當一個無瑕的人。而是希望,當整個同志社群經歷過那麼多「被骯髒」的歷史,有一天,這個世界能夠看到,並且給予他們基本的尊重。(延伸閱讀:為什麼同志大遊行要奇裝異服?讓世界生病的「正常」框架) 1. 1969 年,紐約格林威治村石牆暴動,為同志史上首次大規模反抗運動。 2. 1973 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除名。 3. 1980 年代,從美國舊金山開始的同志解放運動如火如荼。 4. 1990 年,世界衛生組織...

    在這篇文章最後,我們想邀請你讀讀,1935 年,精神分析學者佛洛伊德,曾寫信給一位懷疑兒子是同志的母親。(延伸閱讀:1935 年,佛洛伊德怎麼跟一位害怕兒子是同志的母親溝通?) 以下是回信內容: 當我們說起恐同(homophobia),我們談論的是什麼?恐同並不真的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抗拒心態。許多無心的言論、玩笑、羞辱,也由此而生。但我們理解,它可能不是出於刻意。甚至很多時候,恐同,其實也是出於擔憂。 如果在過去,你較少了解同志族群,我們很歡迎你多看看我們的網站,也可以讀讀這份書單。然後,如果你願意,也可以這麼作: 1. 跟朋友分享這篇文章 2. 看看婚姻平權大平台、同志諮詢熱線的粉絲專頁,了解他們現在最關心的是什麼 3. 5 月 17 日,一起到立法院看看吧 延伸閱讀:...

  5. 同性戀和心理學. 心理學 是首批將 同性戀 作為作為離析現象研究的學科之一。.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之前, 心理學 曾將 同性戀 視為一種精神疾病。. 自1970年代以來,行為與社會科學及心理健康專業的共識是認為同性戀是人類性取向的種類之一,但仍有部分 ...

  6. 有部分人被認定為LGBT +。這是指我們可能是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雙性人、非二元性別者、同志(酷兒)或疑性戀者。我們亦可透過其他方式來界定自己的性別和性取向。 任何人都可能會出現精神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