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2月1日 · 基本上眷村菜特色: 1.一定有滷味,因為滷過的東西可以存放久些,而且只要稍微加熱後就可食用。 2.一定有大鍋煮(砂鍋)。 3.如果是北方來的,一定會有麻醬麵等麵食。 4.自家風乾的臘肉也是眷村特色之一。 所以眷村菜不等同於外省菜,也有別於中國8大菜系,這是各省來台灣的人在眷村裡混搭出來的,還得就地取材,所以又融入了台灣風味。 隨著眷村逐一被拆除改新城,不過眷村菜已流傳民間了,在台灣還曾經被票選出10道人氣菜色來,分別是: 10.合菜戴帽(北京菜) 9.打滷麵(京津冀一帶) 8.醃篤鮮(上海) 7.回鍋肉(四川)

  3. 隨著 外省籍 軍人與臺灣本地人通婚的數量增加,眷村菜開始結合臺灣本土飲食特色。 此外, 國共內戰 後物資短缺、經濟拮据,眷戶們只好以其他方式來取代原有的飲食習慣,將製作方法及食材簡單化、在地化,漸漸與中國八大菜系產生差異。 [2] 美援時期. 1951年至1965年期間,政府發配的「眷補」 [3] [註 2] 中有許多 美國援助 的資源,其中以「 麵粉 」的變化性最高,因此「 麵食 」逐漸成為眷村的主食。 [3] 然而,軍方要求軍人適應軍中膳食,編訂「麵食製作食譜」、「黃豆食譜」等,此時的眷村菜受政府決策之影響,因此菜色較為侷限 [2] 。 此外,以「 米飯 」為主食的臺灣人也受到美援影響,加上眷村的麵食開始受到大眾喜愛,使臺灣人逐漸接受以「麵」為主食的生活型態。 [2]

  4. 2022年12月30日 · 而眷村菜的最大特色:「吃得飽吃得滿足吃得再多也不」,其中又以麵食和滷味為最大宗。 台北市市民大道陸光麵館・四寶湯。 富含鄉愁的各式麵食. 1951~1965年美援時期實施配給麵粉政策,當時眷村可獲國防部固定配給麵粉,本省人以米食為主,較不知如何使用麵粉,而麵食恰好是北方人的家鄉味,擅長運用老麵發酵,製成麵條、餡餅、饅頭等麵食,做起小吃營生,日漸普及後也改變了很多台灣本省人的飲食習慣。 加上麵食富具飽足感,因此成為眷村媽媽們最鍾情的食材,除了粗、細、圓、扁等基本款麵條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麵食。 自家製家常牛肉麵. 家常煎餃. 水煎包. 對於父親來自中國(尤其北方)、母親卻是道地台灣人的所謂「外省第二代」來說,水餃除了平日果腹之外,每年過年必包、必吃的「午夜水餃」就更多了一層儀式感。

  5. 眷村菜是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 遷移臺灣時,大量外省籍 [註 1] 軍人及其眷屬從原鄉帶來的飲食。這些軍眷集中居住在政府發配的眷村中,他們的飲食因此被稱為「眷村菜」,並與臺灣本土菜結合,成為臺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6. 臺灣今日到處可見的牛肉麵、水餃、包子、饅頭,一般認為由來臺軍人運用配給與本地食材創造而成。 這些外省口味是來臺軍人與軍眷憑印象做出記憶中的媽媽味,成為連結臺灣眷村與中國家鄉記憶的「眷村味」。 隨著社會變遷,眷村飲食「從村內走出村外」,成為臺灣重要的飲食文化內涵,廣受臺灣人接受與喜愛。 臺灣社會日常生活熟悉的陽春麵、滷味、冷菜、獅子頭、水餃、牛肉麵、麻醬麵、燒餅油條、豆漿、豆瓣醬、醡醬、甜酒釀等,都是外省口味,進而與地名連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如永和豆漿、溫州大餛飩、福州乾麵、山東饅頭等。

  7. 2022年12月29日 · 在包容了來自中國大江南北遷徙族群的台灣眷村裏,眷村裏的菜市場(街市)更是族群融合的匯集地,不同的飲食風格在此交流匯聚,眷村的飲食文化化解了眷民思鄉之情,也創造出台灣獨有的眷村美食。. 川味紅燒牛肉麵實際上完全是Made in Taiwan的特殊 ...

  8. 2024年1月3日 · 大眾印象中的 眷村 菜多以平價小館居多,吃得是媽媽味道的家常料理,『 南村私廚小酒棧 』不走尋常路線,結合私廚精神融入小酒館格調,採 全預約訂位制 ,打造 眷村 餐廳新氣象,一舉蟬聯米其林餐盤推薦,菜單也並非想像的高大上,平日商業午餐600元起就能享用,合菜也能個人化,精緻度不減分。 台北 眷村 菜》 川妹子. 這間在 東區 有太多老饕美食家推薦的川妹子是以 川菜 私房菜為主的餐廳,菜單裡有以半以上都是辣炒菜色,曾受到胡天蘭青睞而在康熙來了特別介紹,餐廳必點的花椒燒蛋不論味道或賣相都完美的無可挑剔,目前沒有一間菜館能取代; 眷村 菜代表蒜苗炒臘肉煙燻味濃得過癮,重點是每道菜根本就是扒飯利器,鹹香味濃辣韻十足的過癮極了!!! 台北 眷村 菜》 海真私房眷村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