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1月1日 · 腦血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By 醫學網 · 2020-01-01 08:00. 腦血栓是腦梗死最常見的型別,是腦動脈主幹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區域性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 ...

  3. 2020年1月1日 · 腦栓塞 (cerebral embolism)是指栓子隨著血流進入顱內動脈,使血管急性閉塞或嚴重狹窄,引起該血管供血區域的腦組織發生缺血壞死和功能障礙,大約佔缺血性腦中風(腦梗死)的三分之一 [1]。. 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內,造成腦栓塞。. 栓子可以是心源性栓子、脂肪 ...

    • Heho
    • 用手指輕按腳掌正上方中間的血管:一般人都知道在手腕部份可以摸到脈搏,其實,人的腳部也有一個部位可以明顯感受到脈搏。位置就在腳背正中最高點的動脈血管,正常的人只要輕輕觸摸就能感受到脈搏跳動。
    • 檢查手背與腿部、腳背是否青筋暴露:一般人常說的「青筋暴露」的青筋其實不是筋,是 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當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時,青筋就會凸起,包括手部、腿部與腳背的青筋暴露,通常會比較容易出現在體形較瘦的人。
    • 緊握拳頭30秒,然後張開手,看手掌顏色:握緊拳頭30秒之後手掌皮膚顏色泛白,一旦鬆開拳頭後如果在3秒內手掌馬上恢復為正常的膚色,就代表心臟血管彈性很好,沒有嚴重阻塞的問題。
    • 經常性的頭暈或頭痛:血管很容易在腦部阻塞,因為大腦中的血管較細,當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很容易導致血流不暢、腦部供血不足與缺氧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引起腦出血、腦梗塞等重大疾病。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病因
    • 症狀
    • 飲食
    • 預防
    • 治療
    • 檢查
    • 診斷鑑別
    • 併發症

    腦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CT)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幹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體徵,故而臨床上又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栓,或血栓性腦梗死。

    •就診科室:外科 神經外科

    •易感人群:中老年人。

    •需做檢查:腦脊液常規檢驗(CSF) 尿常規 血常規 血糖 血脂檢查 便常規 血壓

    •常用藥物:珊瑚七十味丸 血栓心脈寧片 尼莫地平片 脈管復康膠囊 大黃蟄蟲丸 尼麥角林片 吡拉西坦葡萄糖注射液 冠心康膠囊 鹽酸倍他司汀片 安宮牛黃丸 桂利嗪片 抗栓膠囊 樂脈片 注射用降纖酶 通脈顆粒 清開靈注射液 複方天麻蜜環糖肽片 雙嘧達莫片 腦血康口服液 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鈉 腦血栓片 甘露醇煙酸酯片 右旋糖酐40氯化鈉注射液 曲克蘆丁氯化鈉注射液 曲克蘆丁片

    •典型症狀:反應遲鈍 感覺過度 感覺障礙 高熱 高血壓 吞咽困難 無力

    •傳染方式:無傳染性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在管徑500m以上的大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斑導致管腔狹窄和血栓形成,可見於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任何部位,多見於動脈分叉處,如頸總動脈與頸內,外動脈分叉處,大腦前,中動脈起始段,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椎動脈進入顱內段,基底動脈起始段及分叉部。

    某些腦梗死病例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但很難找到確切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腦血管痙攣,來源不明的微栓子,抗磷脂抗體綜合徵,蛋白C和蛋白S異常,抗凝血酶Ⅲ缺乏,纖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釋放伴發高凝狀態等。

    發病機制

    各種病因導致的腦動脈主幹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血管內膜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其結果是腦組織壞死,軟化,並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如偏癱,失語等。

    腦梗死發生率頸內動脈系統約占4/5,椎-基底動脈系統約為1/5,閉塞的血管依次為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大腦前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等。

    閉塞血管內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或血管炎改變,血栓形成或栓子,腦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區腦組織軟化,壞死,伴腦水腫和毛細血管周圍點狀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可發生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損害可出現神經細胞壞死和凋亡兩種方式。

    1.臨床類型

    (1)依據症狀體徵演進過程分為:

    ①完全性卒中(completestroke):發生缺血性卒中後神經功能缺失症狀體徵較嚴重,較完全,進展較迅速,常於數小時內(6h)達到高峰。

    ②進展性卒中(progressivestroke):缺血性卒中發病後神經功能缺失症狀較輕微,但呈漸進性加重,在48h內仍不斷進展,直至出現較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

    ③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reversibleischemicneurologicaldefect,RIND):缺血性卒中發病後神經功能缺失症狀較輕,但持續存在,可在3周內恢復。

    (2)依據臨床表現,特別是神經影像學檢查證據分為:

    食療方

    限制脂肪攝入量:每日膳食中要減少總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動物脂肪,使p/s比值達到1.8以上,以減少肝臟合成內源性膽固醇。烹調時不用動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內為宜。要限制食物的膽固醇,每日每人應在300毫克以內,也就是說,每周可吃3個蛋黃。

    1.預防性治療

    對有明確的缺血性卒中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纖顫和頸動脈狹窄等應儘早進行預防性治療,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50~100mg/d,噻氯匹定250mg/d,對腦卒中二級預防有肯定效果,推薦套用;長期用藥中要有間斷期,出血傾向者慎用。

    2.針對可能的病因積極預防

    (1)對於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因為血壓過高,易使腦內微血管瘤及粥樣硬化的小動脈破裂出血;而血壓過低,腦供血不全,微循環淤滯時,易形成腦梗死,所以應防止引起血壓急驟降低,腦血流緩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種因素。

    (2)積極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3)講究精神心理衛生,許多腦梗死的發作,都與情緒激動有關。

    (一)治療

    1.急性期治療原則

    ①超早期治療:首先使公眾提高腦卒中的急症和急救意識,了解超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病後立即就診,力爭在3~6h治療時間窗內溶栓治療,並降低腦代謝、控制腦水腫及保護腦細胞,挽救缺血半暗帶。

    ②個體化治療:根據病人年齡、缺血性卒中類型、病情程度和基礎疾病等採取最適當的治療。

    ③防治併發症如感染、腦心綜合徵、下丘腦損傷、卒中後焦慮或抑鬱症、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徵和多器官衰竭等;④整體化治療:採取支持療法、對症治療和早期康復治療;對卒中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及時採取預防性干預,減少復發率和降低病殘率。

    2.治療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腦脊液檢查:腰穿只在不能做CT檢查,臨床又難以區別腦梗死與腦出血時進行,通常腦壓及CSF常規正常。

    2.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主要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

    影像學檢查

    1.神經影像學檢查

    (1)應常規進行CT檢查:多數病例發病24h後逐漸顯示低密度梗死灶,發病後2~15天可見均勻片狀或楔形的明顯低密度灶,大面積腦梗死伴腦水腫和占位效應,出血性梗死呈混雜密度,應注意病後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腫消失及吞噬細胞浸潤可與腦組織等密度,CT上難以分辨,稱為模糊效應,增強掃描有診斷意義,梗死後5~6天出現增強現象,1~2周最明顯,約90%的梗死灶顯示不均勻的病變組織,但有時CT不能顯示腦幹,小腦較小梗死灶。

    診斷

    1.診斷依據: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症狀,體徵,並可歸因於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徵,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鑑別診斷

    1.腦出血:腦梗死有時頗似小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常提示腦出血,CT檢查可以確診。

    2.腦栓塞:起病急驟,局灶性體徵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來源,如風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合併心房纖顫等,常見大腦中動脈栓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導致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常伴癇性發作。

    3.顱內占位病變顱內腫瘤,硬膜下血腫和腦膿腫可呈卒中樣發病,出現偏癱等局灶性體徵,顱內壓增高徵象不明顯時易與腦梗死混淆,須提高警惕,CT或MRI檢查可以確診。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主要併發症之一,重症臥床患者常合併肺部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

    是腦血管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即應激性潰瘍,發生機制為下視丘和腦幹病變所致,現在認為與視丘下前部,後部,灰白結節及延髓內迷走神經核有關,自主神經中樞在視丘下部,但其高級中樞在額葉眶面,海馬回及邊緣系統,消化道出血的機制與上述部位原發或繼發的病灶有關。

    3.褥瘡

    主要是軀體長期不變動體位,而致局部皮膚及組織受到壓迫時間過長而發生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表現,腦血管病患者,由於高齡患者較多,肢體癱瘓,長期臥床,活動不便,容易對於骨隆起等部位壓迫,使局部組織缺血及缺氧。

  4. 2020年1月1日 · 腦血栓形成: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By 醫學網 · 2020-01-01 08:00.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卒中(又名腦梗死)最常見的型別,約佔全部缺血性腦卒中的 60% [1] 。. 腦血栓形成,是在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基礎上,腦動脈的管腔狹窄、閉塞,進而發生血栓 ...

  5. 症狀. 腦血栓早期癥狀有哪些? (一)一般癥狀:本病多見於50~6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於安靜時或睡眠中發病,1~3天內癥狀逐漸達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暫缺血發作。 除重癥外,1~3天內癥狀逐漸達到高峰,意識多清楚,顱內壓增高不明顯。 (二)腦的局限性神經癥狀:變異較大,與血管閉塞的程度、閉塞血管大小、部位和側支循環的好壞有關。 1.頸內動脈系統。 (1)頸內動脈系統:以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癥狀為多見,主側半病變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語、失用和失認,還出現病灶側的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出現特征性的病側眼失明伴對側偏癱稱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動眼神經麻痹,和視網膜動脈壓下降。 (2)大腦中動脈:最為常見。

  6. 腦栓塞 (cerebral embolism)又稱為栓塞性梗死 (embolic infarction)。. 是指人體血液循環中某些異常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等栓子物質,隨血流進入動脈或供應的頸動脈,使血管腔急性閉塞,引起局部血流中斷,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甚至軟化、壞死,故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