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花胡瓜根系淺,對土壤要求較為嚴 苛,適合生長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壤土。 土壤以微酸 性至中性 (pH 值5.5-7.2) 較為適合植株生長。 部生長溫度以20-25℃為宜,過低植株生育停頓, 過高植株生育過於旺盛,容易老化。
      kmweb.moa.gov.tw/knowledgebase.php?func=2&type=12925&id=316535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花胡瓜(Cucumis sativus L.) 為葫蘆科胡瓜屬1 年 生 蔓性 作物,原產於印度喜瑪拉雅山南麓。花胡瓜 名稱源於果實幼嫩時採收,凋謝的花朵仍附著果 底,而稱為花胡瓜,完全成熟後轉變為黃色,又稱 小黃瓜。 花胡瓜性喜溫暖,在臺灣可週年生產,田間生育

  3. 花胡瓜 (Cucumis sativus L.) 為葫蘆科胡瓜屬 1 年生蔓性作物,原產於印度喜瑪拉雅山南麓,廿世紀初期自日本引入台灣種植。花胡瓜名稱源於果實幼嫩時採收,凋謝的花朵仍附著果底,而稱為花胡瓜,河洛語簡稱花瓜,且果實比胡瓜(別稱刺瓜)小,因而稱之為

    • 花胡瓜如何栽培?1
    • 花胡瓜如何栽培?2
    • 花胡瓜如何栽培?3
    • 花胡瓜如何栽培?4
    • 花胡瓜如何栽培?5
  4. 栽培管理. 一、生長環境. 小胡瓜性喜温暖,田間生育適溫為20~30 °C,溫度高於35 °C •會造成生理失調,影響果實形狀及品質。 溫度低於I0 °C時,植株生育受阻。 台灣冬季或早春寒流來襲時,1O~13 °C的低温會引超生理紊亂,不利於瓜類蔬菜之生長,有時造成植株生長停頓甚至死亡。 小胡瓜為淺根短期性蔬菜,根群主要分布於30公分耕層內,屬淺根性且根系較為鈿弱,宜選擇表土深厚且排水良好之壤土或砂質壤土,pH5.5,....,,6.7之間,生育最佳。 小胡瓜喜濕卻不耐濕, 由於紫片蒸散力強,高溫乾燥時,葉片的水分蒸散快,容易導致葉片的萎凋,致使植株生長不良;若土壤積水,根部浸泡在水中過久,則易腐爛,致使病害發生嚴重,理想的土壤水分含量在6O~8O% 。

  5. 花胡瓜適合生長溫度為 20℃~30℃,一般 種植約 35 天即可開始收成。 花胡瓜初期為露天栽培,有多種病蟲害,且為連續 採收作物,農藥殘留問題不易克服。 為防治病蟲害,建議簡易溫網室栽培為首要的 栽培環境,簡易溫網室可隔離大部分大型害蟲,又可隔離雨水及傳病昆蟲,可說是 最佳的物理防治手段。 雖然大部分病蟲害可隔離,但小型害蟲如粉蝨、蚜蟲、葉蟎、 細蟎,甚至於斜紋夜盜仍有可能入侵,造成栽培上的損失。 本文報告研究室近年來 進行以溫網室花胡瓜栽培,及如何利用低風險性資材防治蟲害問題之經驗分享。 栽培及重要蟲害. 此處描述非專業栽培,這是幾年防治試驗操作,僅供參考。 專業栽培請參考謝. (2001) 、王等 (2009)、梁 (2013) 等栽培資料。

  6. 花胡瓜是需肥較多的蔬菜,對各種元素的吸收量與光照強度相關,陰天時,植株對氮、鉀吸收速率明顯降低;磷的吸收速率受溫度影響較大,溫度較低時,植株易發生缺磷現象,建議參考文中推薦施肥量佐以栽植期氣候調整。 堆肥的使用是為補充土壤有機質的含量,用於改善土壤性質。 花胡瓜種植園土壤有機質來源有二,一是作物根系和收穫後殘體遺留土壤形成有機質,二是施用有機質肥料。 由於花胡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系殘留量少,形成土壤有機質機率不高,因而要維持和提高蔬菜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需注意有機質肥料施用。

  7. 為提昇花胡瓜的品質及安全性,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同仁整合農業技術,進行各種試驗研究:在栽培方面,評選出適合夏季設施內栽培之品種,以提高著果率和產量;應用嫁接苗,以強化植株生育能力; 進行整蔓與理蔓,以增加結果節位等。 在病蟲害管理方面,建立設施栽培主要病蟲害非農藥防治方法,並整合成無農藥殘留之設施花胡瓜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以生產質優安全之產品。 在肥培管理方面,掌握開花、結果的關鍵時期,以輕施勤施的施肥原則,防止植株早衰,並在適當時期進行追肥,維持養分連續供應,以降低流產果和尾端肥大果的發生比率。 應用健康管理栽培技術,能大幅降低生產過程中化學藥劑與肥料的使用量,生產出安全且品質優良的花胡瓜,期能達到兼顧植物健康、消費者健康與環境健康的目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