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2日 · 太平洋 (英語: Pacific Ocean )是 地球 上 五大洋 中面積最大的 洋 ,面積1.6525億平方公里,它從 北冰洋 一直延伸至 南冰洋 ,其西面為 亞洲 、 大洋洲 ,東面為 美洲 ,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的總和還要大 [1] 。 赤道 將太平洋分為 北太平洋 及 南太平洋 。 北面連接 白令海峽 ,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於北太平洋西側的 馬里亞納海溝 是地球表面最深的位置。 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 10,911公尺(35,797英尺)。 [2]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靜海」,由航海家 麥哲倫 命名。

    • 西太平洋銀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太平洋銀行 (英語: Westpac ...

  2. 太平洋 (英語: Pacific Ocean )是 地球 上 五大洋 中面积最大的 洋 ,面積1.6525億平方公里,它從 北冰洋 一直延伸至 南冰洋 ,其西面为 亞洲 、 大洋洲 ,東面为 美洲 ,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的總和還要大 [1] 。. 赤道 将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概況
    • 太平洋的形成
    • 國家地區
    • 經濟資源
    • 地理相關
    • 重要戰役
    • 區域組織

    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是世界第一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為界,南抵南極洲,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

    東南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西經69°55′)至南極半島(西經61°12′)間連線同大西洋分界,西南從馬六甲海峽北端沿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南岸到紐幾內亞島南岸的布季 。

    •中文名稱:太平洋地區

    •外文名稱:The Pacific Ocean

    •面積:15 900萬平方千米

    •氣候條件: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深度:4 028米

    •國家:30多個獨立國家

    總體

    太平洋的輪廓北從白令海峽到南極大陸北緣羅斯冰障,南北跨越緯度135度 ,南北最大長度1.59萬千米。東從南美的巴拿馬到亞洲的馬來半島,東西跨越經度180度,東西最大寬度1.99萬千米。面積達1.79億平方千米,占世界大洋面積的49.4%和地球表面積的1/3以上,比地球陸地面積的總和還大1/5,堪稱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包括邊緣海在內)為4000米左右,比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還深300多米。太平洋中水深超過3000米的洋底面積占85.7%,水深超過5000米的洋底面積占50%以上,世界大洋中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33個,太平洋中就有26個,其中水深在 1萬米以上的深海溝全部在太平洋中 。

    面積

    南北長約15 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 900千米,面積17 968萬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9.8%,占地球總面積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範圍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線,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廊近似圓形。 太平洋海盆可劃為三個區。 西經150°以東為東太平洋海盆,自東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馬里亞納海盆和菲律賓海盆;即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水下界線。 太

    月球分出說

    太平洋的形成太平洋是當代地球上最大的構造單元,與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著許多特有的、與眾不同的演化史,如環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帶、廣泛發育的島弧--海溝系、大洋兩岸地質構造歷史的顯著差異……這就使許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著它與眾不同的成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提出過許多關於太平洋成因的假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紀中葉,喬治·達爾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說”。 達爾文認為,地球的早期處在半熔融狀態,其自轉速度比快得多,同時在太陽引力作用下會發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動周期與地球的固有振動周期相同,便會發生共振現象,使振幅越來越大,最終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體飛離地球,成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發展成為太平洋。由於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與地球淺部物質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頂部橄欖岩層在內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們也確實觀測到,地球的自轉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現象,這就使喬治·達爾文的“月球分出說”獲得了許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體飛出去,地球的自轉速度應快於4.43弧度/小時,亦即一晝夜的時間不得大於1小時25分。難道地球早期有過如此快的旋轉速度嗎?這顯然很難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確是從地球飛出去的,月球的運行軌道應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實卻非如此。還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齡值(40億-45.5億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僅38億年,這顯然也與飛出說相矛盾。終於,人們摒棄了這種觀點。20世紀50-60年代以來,由於天體地質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地球的近鄰——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廣泛發育有隕石撞擊坑,有的規模相當巨大。這不能不使人們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樣的撞擊作用。

    流星撞擊說

    1955年,法國人狄摩契爾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爾卑斯期的流星撞擊而成的。並且他認為這顆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衛星,直徑幾乎為月球的兩倍。可惜沒能提出足夠的證據。眾所周知,月球上沒有活躍的構造活動,隕石撞擊作用是月殼演化的主要動力。月海是月球早期小天體猛烈轟擊形成的近於圓形的窪地,其底部由稍後噴溢的暗色月海玄武岩所充填。最大的月海——風暴洋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將太平洋與月海相對比,可以看到如下共同特徵: 1.月海在月球上的分布是均勻的,集中在月球正面的北半球;太平洋也偏隅於地球一方,這反映了早期撞擊作用的隨機性。 2.月海具有圓形的外廓,並比月陸平均低2-3公里;太平洋也大致呈圓形,比大陸平均低3-4公里。 3.地球的大陸由年代較老、密度較小的矽鋁質岩石構成,而海洋則由年代較輕、密度較大的玄武質岩石組成,月球也是這樣,月海也由年齡較小的玄武岩組成。 4.地球上的地殼厚度較大,介於30-50公里,洋殼較薄,一般為5-15公里;月球也有類似的情況,月陸殼一般厚40-60公里,月海殼則一般小於20公里。 5.重力測量證明,月海具有明顯的正異常;太平洋的情況比較複雜,但比周圍大陸具有較高的重力值。 6.月海周圍有山鏈環繞,而太平洋周圍也有山鏈。 7.在太平洋底發現有邊緣和中央海嶺,而在一些較大的月海中也同樣可見有堤形的隆起。分布於月海中央和邊緣。 8.太平洋東部具有以島弧、邊緣海組成的,從洋殼過渡為陸殼的過渡區,在一些月海邊緣也可見有所謂“類月海”的過渡區。當然,與月海相比,太平洋也有一些月海所沒有的其他特徵。如構造岩漿活動,反映海底擴張的海底磁性條帶,還有在太平洋周圍的山鏈上可見明顯的多旋迥褶皺構造和花崗岩漿活動,而月球上沒有。 諸如此類的差別,專家以為乃係地球具有比月球大得多的質量和體積的緣故。綜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擊盆地。但在漫長的地史時期中,它經歷了多次的改造。

    西半球部分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

    東半球部分

    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越南、高棉、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帛琉、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 另有十幾個分屬美、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經濟特點

    環太平洋地區在自然和經濟方面具有豐富的多樣性,經濟發展上有世界上排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國家或地區美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自1980年代開始成為創造發展奇蹟的“四小龍”,至今極具發展活力;日本、韓國和美國西海岸為重要的技術策源地;俄羅斯遠東地區、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共、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正快速走上工業化發展之路;中國和印度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美國、智利和紐西蘭有生產力水平極高的農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具有發達的畜牧業。經濟學家們預測,未來世界的經濟中心由傳統的歐洲、北美東部轉向環太平洋地區。

    海洋資源

    太平洋生長的動、植物,無論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魚類和其它動物都比其它大洋豐富。 漁業 太平洋淺海漁場面積約占世界各大洋淺海漁場總面積的1/2,海洋漁獲量占世界漁獲量一半以上,秘魯、日本、中國舟山群島、美國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鯡、鱈、鮭、鯖、鱒、鰹、沙丁、金槍、比目等魚類。此外海獸(海豹、海象、海熊、海獺、鯨等)捕獵和捕蟹業也占重要地位。礦物資源 近海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煤很豐富,深海盆地有豐富的猛結核礦層(所含錳、鎳、鈷、銅四種礦物的金屬儲量比陸地上多幾十倍至千倍),此外海底砂錫礦、金紅石、鋯、鈦、鐵及鉑金砂礦儲量也很豐富。 太平洋海域廣闊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開發和利用的主要是水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太平洋中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近10萬種,主要生活在大洋表層 ,尤其是邊緣帶,存在於2000米以下水域中的動植物只占總數的4%~5% ,在5000米以下水域中生活的動植物只有800種,6000米以下水域中僅有500種,7000米深處有200種,到1萬米深處只剩下20多種了。同時海洋中生物的種類隨緯度的升高而減小,但每一種動植物的分布密度則是高緯度區大於低緯度區,在高緯地區多優勢種。在大洋表層大量繁殖著浮游藻類和浮遊動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溫帶有鹿角藻類和昆希科藻類(主要是海帶),在熱帶有褐藻、綠藻及多種細藻。海岸帶分布有紅樹林。眾多水藻為近海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飼料,繁殖多種軟體動物、軟體蟲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以及珊瑚蟲等,並出產大量魚蟹。在島嶼和濱海帶是海鳥的棲息地。大洋中有不少獸類,如鯨、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獺等。 太平洋的漁業生產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居世界各大洋之首。1980年的產量為3545萬噸,占世界總漁獲量(6457.6萬噸)的一半以上。主要漁場有兩個:一是西北太平洋漁場;另一個是東南太平洋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包括白令海一部分、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台灣海峽。漁場的大陸架面積達219萬平方千米 ,海水較淺 ,陽光可透入底層,眾多河流帶來大量無機鹽類,以及寒暖流帶來冷性和暖性浮游生物,為浮游生物滋養和魚類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條件,成為世界主要漁場之一。1980年漁產量為1878萬噸 ,居世界主要漁區中第一位,其中日本北海道漁場主要產鯡 、鮭、鱒等魚類。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以捕海獸為主,其中捕鯨為多。堪察加半島沿海是世界最大的捕蟹場。中國沿海舟山群島一帶以捕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海鰻、烏賊為主。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智利、厄瓜多漁場,這裡大陸架狹窄,只有16萬平方千米,但由於有強盛的秘魯寒流流經和沿海上升流等環境條件,無機鹽類也相當豐富並適宜浮游生物繁殖,魚類十分豐富,成為重要漁場。其中秘魯海域以產鯷魚為主,秘魯椂蜆隙嘍?睪J⒉?鵯褂悖?ê產量500~1000萬噸。

    交通運輸

    航運太平洋在國際交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許多條聯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經過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分別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海運航線主要有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 縱貫太平洋的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船隻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 海底電纜 太平洋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902年由英國敷設的。

    國家

    太平洋地區共有18 個國家,這些國家雖小,但卻資源豐富,戰略位置顯赫。遠東經濟評論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稱中國與美國未來的競爭將是在太平洋地區。因此,太平洋國家備受已開發國家青睞,享有比其它地區都高的人均外援,官方援助資金每年在15億美元以上,約80%來自雙邊渠道。澳大利亞、美國、日本和紐西蘭是最大的雙邊贈款國,澳大利亞以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和萬那杜為援助重點;美國的官方援助基本上集中在北太平洋國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日本援助涉及的國家較多,重點是農業、森林、漁業、基礎設施,包括醫院、學校和供水設施;紐西蘭的傳統援助國家為斐濟、湯加和薩摩亞。 泛太平洋包括的國家有; 中國朝鮮韓國 日本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東帝汶 汶萊 新加坡 越南高棉泰國俄羅斯 澳大利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 索羅門群島紐西蘭帛琉 諾魯 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吉里巴斯萬那杜吐瓦魯斐濟群島薩摩亞 湯加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 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哥斯大黎加 巴拿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 秘魯 智利 地區有 關島威克島豪蘭島貝克島托克勞瓦利斯和富圖納紐埃法屬玻里尼西亞英屬皮特凱恩美屬薩摩亞。

    島嶼

    太平洋約有島嶼一萬多個,總面積44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島嶼總面積的45%。大陸島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島、加里曼丹島、紐幾內亞島、馬來群島等;中部有很多星散般的海洋島嶼(火山島、珊瑚島)。大部分島嶼分布在大洋中、西部海域,其中紐幾內亞島(伊里安島)是太平洋中最大的島嶼,其面積僅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 其中三大島嶼: 三大群島的自然條件和民族構成不同。美拉尼西亞群島位於180°經線以西,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西面與紐幾內亞島相鄰,東到斐濟群島,從西北向東南延伸5000多公里,陸地面積約9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居 民以美拉尼西亞人為主,其外形特徵是身材較矮,但很壯實,頭髮捲曲,皮膚呈黑色。由於這個原因,該群島有“黑人群島”之稱。密克羅尼西亞,系希臘文,“小島群島”的意思。其絕大部分島嶼位於赤道以北,東經130°~180°之間。組成該群島的島嶼一般都很小,共有2500多個,其中只有100多個有人居住。陸地面積3540平方公里,人口約27.5萬。主要居民是密克 羅尼西亞人,其外形特點是身材中等,頭髮黑色,呈波浪形或直線形。玻里尼西亞,也是希臘文,意思是“多島群島”,大致分布於180°經線以東,南緯28°和北緯47°之間。陸地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人口438萬。居民主要是玻里尼西亞人,其外形特點是身材高大,膚色淺,頭髮黑而直,與美拉尼西亞人明顯不同。

    海底地形

    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 。現代的太平洋是中生代早期古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縮的產物。在長期洋底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相互作用和海底擴張運動等複雜地質構造活動中形成了現代洋底地形。洋底地形可分為大陸邊緣帶、大洋中脊和海底山脈、大洋海盆3大巨型構造地形單元。 可分為中部深水區域、邊緣淺水區域和大陸架三大部分。大致2 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2 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占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占5.6%。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條島孤,島弧外側有深海溝。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 000米。夏威夷群島和萊恩群島將中部深水區分隔成東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錐。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 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太平洋中脊(也稱海隆)是洋底突出的地形結構,位置偏於大洋東部 。南始於南緯60°的南極-印度洋海嶺 ,向東至西經130°附近轉向北 ,大致平行於美洲海岸向北延伸 ,直到阿拉斯加灣,長約1.5萬千米 ,寬2000~4000千米,面積約占太平洋總面積的11%。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不太發育,高度比較低,一般2~3千米,在大洋南部比較高,愈向北愈低,到阿留申海盆幾乎與海盆相近,潛沒於北美大陸之下 。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大致東西向的斷裂帶所切割,相鄰兩帶間距離約900~2200千米 ,斷裂帶東西綿延2000千米以上,寬約一、二百千米,在地貌上表現為狹窄的槽溝。自北向南斷裂帶有:門多西諾斷裂帶( 北緯40°40′)、默里斷裂帶(北緯38°)、莫洛凱斷裂帶(北緯26°左右)、克利珀頓斷裂帶(北緯11°30′)、加拉帕戈斯斷裂帶(赤道附近)、伊斯特斷裂帶(南緯27°左右)等。太平洋中脊是世界大洋中脊的組成部分,它的南端與南極-印度洋海隆相連線。 太平洋底的中部還分布著一系列呈西北 - 東南走向的海底山脈,是太平洋底最雄偉的地形之一。它北起堪察加半島,經皇帝海山、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向南直抵土阿莫土群島,綿延1萬多千米 ,是太平洋板塊受力作用 ,在玄武岩基底上發生斷裂,引發大量玄武岩沿斷裂噴發而形成的火山群。這些海底山脈與大洋中脊不同,多由無地震活動的海底火山構成,也有少數是活火山如馬里亞納群島北部的海底山脈,還有少數是由一些珊瑚島沉沒在大洋深處形成。它們具有比較平坦的頂峰,稱海底平頂山。一些高聳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等。 通過海山地形與鈷結殼資源量的分形研究表明,海山地形與鈷結殼資源量間呈多重分形分布。海山坡度與資源量分形呈三段式,引起海山坡度與資源量分段分形的原因是不同類型結殼分布疊加的結果。水深—資源量分形呈三到四段式,引起水深—資源量複雜分形的原因可能與海山基底洋殼有關,海山基底洋殼年齡老於165 M a的海山呈四段式分布,而小於165 M a的海山呈三段式分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珍珠港事件、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馬里亞納海戰、雷伊泰灣海戰、沖繩戰役等都是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役。

    區域性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 成立之初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也是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它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亞太經合組織誕生於全球冷戰結束的年代。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冷戰的結束,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為潮流。同時,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明顯上升。在此背景下,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提議召開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問題。

    1989年11月,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紐西蘭、加拿大及當時的東協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舉行了亞太經合組織首屆部長級會議,標誌著這一組織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韓國首都漢城(現稱首爾)舉行,會議通過《漢城宣言》,正式確立了這一組織的宗旨和目標,即“為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經濟的增長與發展;促進成員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減少區域貿易和投資壁壘”。

    中國的加入

    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截至2010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2個成員是於1989年11月APEC成立時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國、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魯、俄羅斯、越南加入。東協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為該組織觀察員,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和活動。APEC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布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太平洋 ( 粵拼 : taai3 ping4 joeng4 )係 地球 第一大 洋 ,位於 亞洲 、 大洋洲 嘅東面; 南美洲 、 北美洲 嘅西面; 南極洲 、 南大洋 嘅北面; 北冰洋 嘅南面,面積超過1.65億平方公里,覆蓋住地球約莫46%嘅水面同約莫32%嘅總面積,大約係成個地球陸地總面積再多個 非洲 。 「太平洋」一字嚟自拉丁文 Mare Pacificum ,係 葡萄牙 探險家 麥哲倫 改嘅。 太平洋可以跟 赤道 分成 北太平洋 同 南太平洋 兩邊,亦可以跟 對向子午線 分成 西太平洋 同 東太平洋 兩邊。 出面網頁[編輯] 太平洋 喺 中央情報局 《 世界概況 》嘅資料 (英文)

  5. www.wikiwand.com › zh-tw › 亚太地区亞太地區 - Wikiwand

    定義. 特點. 部分亞太區域組織. 主要國家或地區數據. 參見. 亞太地區. 地理合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亞太地區 ,全稱為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英語: Asia-Pacific ),縮寫為 APAC ,是西 太平洋 地區周邊 國家 包括 島嶼 的總稱。 有時,亦被稱之為 亞大地區 ,寓意為 亞洲 和 大洋洲 地區。 亞太地區(深綠色部分)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Enjoying Wikiwand? Give good old Wikipedia a great new look. Install Wikiwand for Chrome.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太平洋太平洋 - Wikiwand

    太平洋 (英語: Pacific Ocean )是 地球 上 五大洋 中面積最大的 洋 ,面積1.6525億平方公里,它從 北冰洋 一直延伸至 南冰洋 ,其西面為 亞洲 、 大洋洲 ,東面為 美洲 ,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的總和還要大 [1] 。 赤道 將太平洋分為 北太平洋 及 南太平洋 。 北面連接 白令海峽 ,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Quick Facts 太平洋, 座標 ... Close. 位於北太平洋西側的 馬里亞納海溝 是地球表面最深的位置。 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 10,911公尺(35,797英尺)。 [2]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靜海」,由航海家 麥哲倫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