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震矩規模(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縮寫:MMS;記作 M W、Mw),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稱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2. 矩震级(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缩写:MMS;记作 M W、Mw),台湾称地震矩規模,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1977年由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計算公式為: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矩震级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缩写: MMS ;记作 MW 、 Mw ),台湾称 地震矩規模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矩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 倍的 能量 ,也就是31.6倍能量。 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 里氏地震规模 )的數值相似。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 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 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 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

  5. 芮氏地震規模(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中國大陸稱里氏震級,港澳稱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是一種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由芮克特在1935年發明。

  6. 這是因為矩震級的概念源自物理學中的力矩,矩震級以力矩的原理找出地震大小、断层移動的幅度,以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因此精確度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提升不少。

  7. 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矩震級能提供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更精確的計算,尤其對大型地震作出極精準的計算。這是因為矩震級的概念源自物理學中的力矩,矩震級以力矩的原理找出地震大小、断层移動的幅度,以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因此精確度比黎克特

  8. 里氏震级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港澳称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台湾称 芮氏地震規模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里克特 在1935年发明。 他后来改进出了 近震震級 。 它是由觀測点处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震級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里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里氏2,1000微米(1毫米)為里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里氏4,如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