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逛超市還是上市場?. 蔬菜產銷環節的悄然巨變:冷鏈物流促成農民、通路雙贏╱焦鈞. 蔬菜產銷環節愈趨多元,超市賣場建立自己的物流供應鏈,有機蔬菜等產品也未必會進入批發市場拍賣系統。. (攝影/陳建智). 撰文/焦鈞. 作者簡介:國立臺灣大學 ...

  2. 文字/廖詠恩. 有人說,要了解一地的文化習俗最快的方式,就是去逛當地的傳統市場。. 在超市與大賣場出現之前,人們的日常採買幾乎全仰賴菜市場;如今根據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統計,2019年全臺共有834個傳統市場,就算立志一天走一個,也得花上兩年多才能 ...

    • 為何要研究「鱉」?
    • 傳統中國典籍中的「鱉甲」與「鱉肉」記載
    • 從日本到臺灣:養鱉技術進步與鱉食消費成長
    • 戰後臺灣的養鱉發展
    • 中國馬家軍事件
    • 轉型中的鱉食食補
    • 小結

    我對鱉的最初印象是1980年代,小學門口會有商人來販售一隻新臺幣五元的小鱉。年紀稍長,有時在婚宴「辦桌」會看見「燉鱉湯」,大人們都說這道菜餚很補! 爾後,聽聞「雞仔豬肚鱉」這道著名的「酒家菜」,烹飪過程繁複,需要「雞」、「豬肚」與「鱉」三種食材入饌,顯然味道絕對不凡!教學課程中,有機會帶學生到大稻埕,許多中藥行均販售鱉甲,老闆誇讚這是「滋陰補腎」的最佳良方。 我也聽日本朋友提起,日人非常喜愛鱉食料理,逛一下日本「樂天市場」(Rakuten)網站會看到琳瑯滿目的鱉食商品,例如:「鱉鍋」、「鱉雜炊」以及罐裝「鱉精」等。究竟華人的「吃鱉」文化如何與日本產生連結,這個問題引發我進一步研究鱉與食補的議題。

    為了瞭解近代臺灣的鱉食文化,先查閱傳統中國典籍中有關「鱉」的相關記載,分別是「鱉甲」入藥以及「鱉肉」飲食。 東漢《神農本草經》云:「鱉甲,味鹹,平。主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生池澤。」又,唐代《食療本草》記載:「主婦人漏下,羸瘦。中春食之美,夏月有少腥氣。其甲:岳州、昌江者為上。赤足不可食,殺人。」簡言之,鱉甲主治咳嗽、肺癆與漏下等疾病。 「鱉食」在傳統文獻出現甚早,《詩經.小雅.六月》云「飲御諸友,炮鱉鱠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云「作鱉臛法」,製法為「鱉且完全煮,去甲臟。羊肉一斤,蔥三升,鼓五合,粳米半合,薑五兩,木蘭一寸,酒二升,煮鱉。鹽、苦酒。口調其味也」。 明代《本草綱目》也載「補中益氣、補不足(別錄)。熱氣濕痺、腹中激熱、五味煮食、當微泄(藏器)。婦人...

    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論漢學詩文、建築風格、佛教經文或是禪宗茶道皆可見到中國的元素,傳統漢藥與本草知識也傳至日本,當中亦包含了鱉的食療功效,使得鱉在日本成為珍貴料理。不過,鱉適合生活在天氣溫暖的溪流與河沼,日本受限於自然環境,當地的鱉數量有限,也造成「物以稀為貴」的情況。 19世紀以後,在「殖產興業」政策下,日本明治政府推動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日本的養鱉業也產生重大改變。此時,靜岡縣西部的濱松市,一位名叫「服部倉次郎」的人積極投入養鱉事業,成功地將鱉從「野生捕捉」轉變成「人工養殖」,使得鱉的取得相對容易,鱉食消費逐漸普及。另一方面,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實業家澀澤榮一(1840-1931),他看好養鱉事業的發展,將日本北陸島根縣出雲與石見一帶的鱉隻送往東京養殖出售。 到了20世紀初期...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其水產政策以發展經濟水產為主,提倡虱目魚、吳郭魚、蛤蜊與蚵的養殖,屬於食補性質的「鱉」,其重要性大幅降低,僅有零星的養殖業者存在。爾後臺灣經濟起飛,養鱉成為農村副業,藉此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戰後臺灣的水產專家也認為,若能好好發展養鱉事業,有朝一日或許可以像日治時期一樣,將臺灣鱉運往日本消費,增加國民所得與外匯。有鑒於此,包括余廷基、應德壽、毛正方與鄧火土等水產專家,積極翻譯日本養鱉技術文獻,刊登在臺灣的水產養殖雜誌上,希望擴大養鱉事業。後來臺灣鱉雖然一度外銷日本,但發生沙門氏菌與霍亂弧菌的感染事件,外銷計畫也戛然而止。

    1990年代前後,正當臺灣業者苦思如何挽救養鱉業時,中國方面傳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當地極需進口臺灣鱉苗(幼鱉)供市場消費。 這件事情的緣由是:1990年代,來自東北遼寧的馬俊仁組織了女子田徑隊,陸續在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以及多個國際賽事獲得獎牌,此消息傳回中國之後,大家爭先恐後地訪問馬教練,問及「馬家軍」女子隊員何以如此傑出?馬俊仁回答說:「其實我們就是遵循老祖先的方式,吃鱉肉與鱉血、服用鱉甲中藥以及喝鹿茸酒!長久下來每個隊員精神飽滿且精力過人,再加上我的嚴格訓練,隊員自然而然地可以在國際田徑賽事奪冠獲取獎牌。」 此話一出,鱉價在中國水漲船高,但當時養鱉技術尚未成熟,只好先向臺灣業者購買,以滿足消費市場。 當我在美濃與屏東進行田野調查時,養鱉業者不約而同地提到:1995年到2000年...

    1990年代中期,臺灣養鱉業者短暫地供應中國鱉隻消費,然而好景不常,當地積極吸收臺灣業者的經驗與技術,不過幾年時光,中國的養鱉技術成熟,不再仰賴臺灣進口。此時臺灣業者積極思考如何轉型,發展出多元的消費方式。 首先,考量一般婦女對於宰殺鱉隻有所忌諱,因此研發冷凍調理包,打開包裝便可將鱉肉與中藥入饌,方便又省時;其次,將鱉肉與鱉甲磨製成粉狀膠囊,方便消費者服用。有趣的是,也有業者將鱉甲製成寵物零食「狗啃啃」,且為了增加孩童認識鱉隻,推出「鱉出來沒」的觀察盒,讓孩童參與從鱉蛋到幼鱉的生長過程。此外,也有業者結合生技產業,開發「鱉精」(類似雞精、蜆精與鱸魚精),以口服方式達到食補養生效果。 雖然臺灣業者積極思考鱉食轉型,但受到傳統食補影響,鱉食菜餚並未完全消失,街頭巷尾不少地方依舊掛著「鱉爐」的招牌...

    鱉食進補反映了一段有趣卻罕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傳統中國本草文獻記載鱉食可滋陰、涼血、補氣與健肺,上述觀念傳入日本,使得鱉成為重要的滋補聖品。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發展養鱉事業,以資金和技術介入鱉的養殖試驗,將鱉從野生轉變為人工養殖,造就臺灣養鱉技術現代化。二次戰後臺日間的供應鏈斷裂,但養鱉技術依舊存在,90年代的「馬家軍事件」意外刺激臺灣鱉業復甦,再將養鱉技術傳至中國。爾後,臺灣養鱉業朝向多元發展,除了中藥的鱉甲與坊間的「漢藥燉鱉」,也出現結合生技的鱉粉、鱉精等養生食品。 鱉的故事顯示了中日臺三地養鱉技術的歷史變遷,以及鱉食實踐方式的多元風貌。 各位讀者,看完這篇故事後,來去試試一碗藥補鱉湯,或者創新的「鱉料理」,從中體會鱉食進補的好滋味! 1. 標籤 2. 甲魚 3. 飲食文化 4. 鱉 5. 養...

  3. 農產品批發市場非臺灣所創,但批發市場做為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的平臺機制(infrastructure),是理解農產品價格形成的重要切入點。 探討農產品價格如何形成之前,先說明農產品批發市場概況。 目前國內計有蔬果、家畜、家禽、魚產與花卉等不同型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又可依地理位置區分為「產地批發市場」與「消費地批發市場」。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母法是《農產品市場交易法》,其子法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辦法》,法令明確規範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組成與規範。 農產品批發市場依法屬「公用事業、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農產品交易採拍賣、議價、標價或投標等方式;生鮮蔬果的批發價格,就是採取上述方式形成。 以臺北市果菜批發市場為例,超過九成的生鮮蔬果以「公開競價」,也就是拍賣決定價格,迄今仍是較公開透明的價格形成機制。

  4. 臺東縣農會總幹事戴振東表示,過去鳳梨釋迦銷中平均每公斤有60元,中國市場暫停後,現在國內產地價格只有25、30元,剩一半不到,希望透過加工擴大消費、提升產值;農民願意繼續種就代表仍有獲利,可以保留鳳梨釋迦產業,否則轉作其他作物如酪梨等,害

  5. 文、圖/番紅花. 各種豆子在我們的生活裡隨處可見,因此世界農糧組織(FAO)將2016年訂為國際豆類年,文宣主調就訂為「From butter beans to pigeon peas」,讓平日以米飯為主食的我,感到非常的親切,因為豆子含有豐富的澱粉和蛋白質,如果能經常拿來和米飯交互 ...

  6. 當時臺灣小麥並無市場,而馬聿安卻樂天想著:「反正吃不了就把它喝掉! 」一級農業直接三級跳,豈不是很好的投資? 在參加了台灣自釀啤酒大賽後,馬聿安赫然發現啤酒背後的細節無敵多,而玩家們對於風味的討論更是令他驚訝不已,「啤酒好像不單純只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