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如何知道自己有憂鬱症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raphaelclinic.com.tw

    利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憂鬱。 醫學新知,以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憂鬱症

搜尋結果

  1. 公元前後發展出陀﹂︵意思是﹁覺悟者﹂︶主要是對導在如何從人生的諸苦中得到解脫,﹁佛部派佛教時期,佛教探討的核心圍繞始、部派、大乘、以及金剛乘之別。

  2. 不僅是皇帝行宮,對康熙來說「避暑山莊」的重要性堪比現代的軍事重鎮,聽鄭永昌老師與大家一一訴說,本次「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特展中,哪些精彩的內容,還有統治者如何將多元包容的理念,透過建築與文化信仰來展現。

  3. 簡介. 影音欣賞. 晉 西元265-420.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卷 紙本 縱:24.7公分 橫:47.3公分.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創今草與行書典範,世稱書聖。 〈平安〉、〈何如〉是王羲之寫的兩封信,〈奉橘〉原是〈何如〉帖尾附書。 流傳過程中,〈平安〉失去最後兩行,〈奉橘〉則逐漸獨立。 三帖在明末合裱成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1007-1072)等人的觀款。 三帖皆唐人雙鉤廓填,押署一併摹出。 牽絲映帶處鋒毫畢現,可見書聖揉合快慢、方圓、提按變化的高超筆法。 單字造形富大小、偃仰、開合、欹正之變,無一雷同又互相襯托,深刻展現出創造力。 釋文:(第一則)此粗平安。 脩載來十餘 (日)。 (諸)人近集存。 想明日當復悉。 (來無)由同增慨。 (第二則)羲之白。

  4. 前 言. 1880 年, 清光緒六年, 可以說是楊守敬(1839-1915) 人生的重要轉捩點。這年, 他四十二歲, 在接受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 徵召擔任隨員,即攜眷從天津經上海渡海赴日本東京任職。 期間自光緒六年四月至十年五月(1880-1884)為止, 雖僅有四年多, 卻因為帶回許多宋、 元古籍、 朝鮮刻本, 以及日本寫、刻本等珍貴漢籍, 被視為是近代中日書籍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1根據楊守敬晚年的回憶錄,2 當他剛到日本之際,因見東京坊肆許多被賤價棄置的漢籍, 有些甚至是他不曾見過的宋、 元古本, 基於對漢籍的理解與熱愛,深知其珍貴性與重要性, 楊守敬於是決意蒐購。

  5. 北宋 十一世紀後半至十二世紀早期 汝窯 青瓷紙槌瓶 「奉華」銘

  6. 這些看起來有些笨拙的對稱線條之所以出現在畫上,是不是因為趙孟頫缺乏繪畫技巧所致呢?其實這些簡單的形象,是與十世紀五代時期的代表大畫家董源的風格很大的關係。 董源的風格特徵可包含以下: . 1. 蚱蜢舟和漁網. 由於董源描繪的多為江南水鄉景致,因此畫面中常會出現小船和架起來的漁網。 小船的其中一邊常常高翹起來,這便是江南特有的的蚱蜢舟。 而沿著岸邊所昇起的漁網,因為網子的部分浸在水中,因此我們只能看到水面上的繫著漁網的幾支竿子。 2.

  7. 首先,我們想知道的是,這種情感究竟有多麼強烈?又是如何產生的? 一、元稹與白居易的相識. 元稹與白居易認識的這年,貞元十九年(803 ),元稹25 歲,白居易32歲,略大於元稹7歲。 三月,兩人同年登科,同授秘書省校書郎,而這年也是元稹娶元配韋叢的大婚之年。 元稹與白居易認識之後,似乎一見如故。 據元稹〈敘詩寄樂天書〉:「識足下時,有詩數百篇矣。 」,後來他又在〈白氏長慶集序〉:「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 」表現初識已有頻繁詩作。 (圖1) 兩人互為贈答、唱和詩文,究竟維持了多長時間?寫了多少數量?按白居易〈祭微之文〉:「死生契濶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 」意謂在白居易印象中,兩人從第一次見面到元稹過世這年(831),有近三十年之久,保守來說寫過的詩超過九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