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結構性因素助長許多國家國內所得與財富不均的長期趨勢. 過去幾十年內,大幅擴大經濟機會與激勵成長的結構性因素,亦助長許多國家國內所得與財富不均的長期趨勢。 這些結構性因素中,尤以技術進步、全球化為最2。 技術進步使高技能勞工的生產力比低技能勞工提高得更多,進而擴大兩者間的所得差距。 與貿易互聯性(interconnectedness) 增加,削弱勞工( 尤其是低技能勞工) 的議價能力,以及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 的定價能力,使許多國家國內的不均情形加劇。 在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下,某些部門甚至出現贏者全拿. (winner-takes-all) 的大型產業. ,導致其一步增加,且以勞動所得份額的犧牲為代價。 利潤及資本所得份額進.

  2. 三、當前國內物價上漲的主要衝擊來源分析. 2020年受肺炎疫情影響,生產活動、物流急凍,全球需求不振,原物料價格大跌;嗣因主要經濟體採行超級寬鬆之貨幣與財政措施因應疫情衝擊,在肺炎疫苗接種日益普及與經濟活動陸續解封後需求升溫,加以疫情引發之供應鏈瓶頸問題持續1, 導致供需嚴重失衡,並推升倉儲及運輸成本,帶動國際原物料及商品價格節節攀高。 本(2022)年初以來,復因肺炎疫情反覆, 中國大陸防疫封鎖措施,加以俄烏戰事膠著, 加劇供應鏈瓶頸問題,使能源、穀物及基本金屬等原物料行情進一步急遽攀高,全球通膨壓力升高。 台灣屬小型開放經濟體,生產所需之原物料如原油等大多依賴進口,通膨率受進口物價影響大。

  3. 一、前言. 自2008 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 致上在2.6% 或以下,僅英國在2014年出現. 來,先進經濟體似乎陷入低經濟成長率、低. 3.05% 的經濟成長。 2016 年則率皆低於2.0% 通貨膨脹率與低實質利率的情況,一直至2017 年下半年似方見起色。 表1 為2007至. 的水準,2017年較佳。 再根據表2觀察,全球金融危機後歐元2017年歐元區、日本、英國與美國等先進經. 區、日本、英國與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也偏. 濟體的經濟成長率,根據該表,全球金融危. 低,多半在2% 以下徘徊,2015年歐元區與. 機後至2017年,該等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大. 英國的通貨膨脹率甚至接近零,而2016年. 表1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2007 至2017 年)

  4. 近期日圓貶值之成因與影響分析. 中央銀行. 102.1.29. 摘 要. 全球金融危機後, 日圓被投資者視為「 避險天堂」, 因而持續升值。 2012 年9 月26 日安倍晉三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即提出包括日圓貶值等多項經濟政策,在 歐美經濟情勢漸趨穩定,以及日本商品貿易持續出現逆差之情況下,日圓快速貶值至本年1 月28 日之1 美元兌90.7日圓,為兩年半以來新低。 安倍首相之經濟政策主張包括20.2 兆日圓的緊急經濟對策、 導入新的量化寬鬆操作模式,以儘速達成2%之通膨目標,以及設立50 至100 兆日圓的外幣債券購買基金。 日圓急貶致熱錢轉向,帶動亞洲貨幣升值壓力。 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各國恐採取穩定匯率措施。

    • 598KB
    • 26
  5. (1) 長期結構性因素足以解釋近年全球貿易成長趨緩近5 成原因。 (2) 服務業較製造業成長快速,惟占輸出份額較小,可能為貿易成長減速的另一原因。 1986~2000 年,全球實質GDP 每成長1%,全球貿易成長2.18%。 2001~2013 年,全球實質GDP 每成長1%

  6. 2023年9月21日 · 主要經濟體勞動市場雖均面臨高齡少子女化之人口紅利消退之結構性( 長期)問題,惟因疫後經濟復甦帶動就業需求與信心恢復,加以物價攀升、服務業職缺機會多等循環性( 短期) 因素影響,非勞動力人口投入職場意願提高,勞動力均轉呈上升趨勢。 -本年第2 季相較2019 年,主要經濟體勞動力指數均有上升,南韓成長3.7%最多,歐元區(本年第1 季)、美國、英國與日本則分別成長3.5%與 2.0%、0.8%與 0.1%;台灣勞動供給因疫情影響有限,未有大幅下降與上升,此期間持平(圖 3)。 - 考量人口自然增加趨勢,另以勞參率3衡量勞動供給;主要經濟體總勞參率亦多呈上升趨勢,惟美國與英國尚未恢. 註 :1. 最新資料與2019 年相較,勞動力指數上升, 以 表示。 2.

  7. (二)供給面成本普呈下降、需求面成長放緩,係台灣通膨率低而穩定原因之一。 影響物價變動有供給面與需求面的因素,尤其台灣在供給面有完善的健保制度,學雜費、交通費及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