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8月29日 · 不斷為個案爭取權益的社工為何面對高比例的職場暴力威脅時鮮少尋求法律資源而是傾向自行排解? 桃園市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陳新皓表示,針對服務對象的暴力言語和行為,是否採取法律行動,往往是一個複雜的倫理兩難情境,需要審慎判斷。

  2. 2022年4月2日 · 「現在的做法真的沒問題嗎? 」 「一直什麼都不說真的好嗎? 」 「我要是袖手旁觀,他可能會失敗。 」 「要是我不說,別人也不會開口。 不安迫使自己覺得非做點什麼不可,結果忍不住說出那句不必要的話。 愈是覺得必須為孩子著想,就愈是想激勵對方,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以下依序介紹會讓孩子感到挫折的常見話語。 這些多餘的一句話絕不是為了刻意打擊或以惡意為出發點,反而是希望對方提起勁來努力所說的鼓勵,當初開口是出自好意。 儘管如此,這些激勵卻對孩子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再用功一點」 某位知名英文老師接受報紙採訪時,詢問一位每天要求孩子多念書的母親:「要是周遭的人天天盯著妳,要妳減肥,妳心情如何? 」要是每天有人對自己說這種話,日子久了或許會萌生殺意也不一定。

  3. 台灣#MeToo運動揭開了存在社會積習已久的性騷擾言行除了當事人透過自己的經驗公開說出自己的故事挺身面對行為者並提醒社會重視之外面對不同型態的性騷擾或強迫我們如何做到不要就這樣算了」,並提高意識事先預防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 《報導者》透過專家採訪與資料整理,理出性騷擾重要的關鍵十問,希望這十問能提供在各場域的每個人,理解性騷的光譜,以及目前「性平三法」的基礎內容和申訴管道;在保障未臻成熟的此刻,每個人可以為打造性別平等的社會,一起努力做到什麼。 編按. 7月28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7月31日三讀《性別平等工作法》(原名《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修正案,《報導者》依據新法更新文章,以便讀者了解性騷擾申訴與救濟最新規定。

  4. 2022年10月31日 · 儘管有民眾向媒體投訴花蓮與國道警察個案生前遭受職場霸凌但警方很快表示調查後並無關聯仍定調為個人因素有關警察機關面對員警自殺事件一向以無涉制度或職場狀況的私領域問題來解釋這些訊息透過官方提供給媒體也是民眾普遍 ...

  5. 2023年6月7日 · 我們的人生中經常會產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且有時候明知道這不會讓生活更好,卻又無法放棄,反而維持著不合理的信念。 在此過程中,根據需要會使用否認、壓抑、合理化、反向作用、補償、投射等多種自我防衛機制,有時更不惜採取欺騙自己的極端策略。

  6. 2024.4.2. 教育. 美國. 性別平權. 川普. 育兒. 書摘. 霸凌. 種族歧視. 國際兩岸. 高牆內的角落:香港監獄裡被不當對待的少年. 2024年1月,香港壁屋懲教所一名少年犯遭懲教人員和其他收容人性虐待的案件,首次開庭審理。 香港少年犯會遇到哪些不當對待? 改善處遇又為何如此困難? 《基本法》23條通過後,監所人權倡議會有影響嗎? 2024.3.24. 香港. 人權. 司法. 兒童虐待. 性暴力. 獄政. 兒少. 霸凌. 港版國安法. 評論. 霸凌、絕望的少女、穿過視神經的子彈──曾撼動小兒神經外科醫師的那一晚. 愛莉莎將永遠活在那一晚的後遺症裡。

  7. 2020年11月5日 · 為什麼無聲」?. 專訪葉永鋕的老師理解校園性霸凌受害者行為者和老師們所面對的. (攝影/陳曉威).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再往前一點、多努力一點做點不一樣的事情,葉永鋕的事情或許就不會發生。. 20年前,瑪達拉・達努巴克是葉永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