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5日 · 性騷擾可能發生在任何職場校園生活周遭其實性騷擾定義廣泛只要一切不受到歡迎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言行舉止讓被行為者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覺得被冒犯被侮辱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被行為者就學就業機會或表現性騷擾防治強調遇到性騷擾時受害者要勇於制止勇敢說不但為什麼許多性騷擾案件都是時隔許多才浮上檯面? 「你為什麼不講出來呢? 被騷擾就要勇敢地說不。 」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被害者事後有機會也不說,甚至有些受害者被關心後,保持沉默或說謊的案例,楊仲豪解分析其實這與被害人常見四個心態有關。 當下衝擊太大. 就像親人突然過世,就算心理準備再多次也可能無法應對。 楊仲豪解釋:「明知應該求救,但因為『沒想到會發生』的衝擊感,導致腦袋一片空白,等回過神來,早已錯失求救的最好時機。 擔心不被相信

  2. 2023年6月7日 ·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職場性騷擾是指一種在性與性別認同上的權力濫用而使職員受到傷害的行為從最近爆發的性騷擾案件中可以看見騷擾者與被騷擾者通常存在有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如上司下屬教授學生等張自強補充職場性騷繞的背後通常會以一個人的聘僱或職務成就為交換條件透過暗示或明示的方式干預一個人的工作表現製造對當事人而言充滿嚇阻敵意或侵犯性的工作與職場環境。 別把開玩笑當性騷擾藉口! 3 提問判斷自己越界與否. 偏偏騷擾人的一方,總會以自己的行為只是玩笑、幽默的表現當作藉口,但只要被騷擾的一方,已經認為這些舉動過於輕浮、低俗,並感到相當困擾,就是一種騷擾行為。

  3. 2023年6月15日 · 專家提醒慎防 Metoo 二度傷害. 日期:2023 年 6 月 15 日 作者: 謝承恩. 國內知名藝人許傑輝日前遭多名女性受害者爆料經常在對方開設的表演課程性騷擾行為例如許傑輝要求集體錄音作愛的錄音當作業拍攝暴露照片戳胸等讓演藝圈的 Metoo 延燒事件受到關注甚至有劇組因而停拍新戲。 女星黃云歆日前在社群發一篇 長文指控 ,十年前許傑輝的表演課時,對方拿出手機滑看多張 A 片與清涼照,並要求她效法照片女生可以不穿bra就激凸表演,甚至在表演途中,拿巧克力問她可否靠擠胸夾住,讓還是學生的她十分錯愕。

  4. 2024年1月23日 · 高松景補充像性騷擾Me Too 浪潮背後的關鍵問題也都是現代人不認識何謂健康的親密關係這正是從小便須開始性與情感教育的重要之處。 台灣情感關係與性教育的不足已讓台灣人成為「愛無能的世代」,情感關係與性教育,其本質就是「愛的教育 ...

  5. 2022年10月24日 · 衛福部表示性侵害對兒童造成的並非僅是生理上的哭鬧尿床更可能導致孩子心理上的憂鬱愧疚感同時也會危及長期的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包含: 面對人群易產生情緒、行為脫序。 成長過程缺乏安全感,難以信任另一半。 性認同、性取向因而受到影響。 人我界線、身體界線模糊。 模仿性侵害行為,角色從被害人轉變為加害人。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根據 110 年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性侵害被害人未滿 18 歲者約占 63%,包含 0 至 6 歲的 3% 與 6 至未滿 18 歲的 60%。 意即每 100 位被害人中,有 3 位是未滿 6 歲的幼童。 進一步分析 110 年學齡前兒童性侵害案件,被害人與加害者超過 9 成為認識關係,以「親屬關係」居多,約占 65%,朋友關係次之,約占 17%。

  6. 2019年2月18日 · 研究的主要作者 Rebecca Thurston博士表示人們認為性騷擾和性侵犯會影響女性的心理及日常生活是一種概念但在之前並沒有實際研究報告來證實此項說法如何解決性騷擾和性侵犯的問題研究團隊表示數據顯示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容易被騷擾但還不知道原因為何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女性多受僱於男性主導的環境中而且了解自身在處於什麼樣的條件下構成所謂的性騷擾或性侵犯。 Rebecca Thurston說,在研究的過程之中,發現當想要詢問女性是否遭遇性暴力問題時,她們可能會傾向不會告訴研究人員實際上發生的事情,因此研究人員和受試者需要建立良好,信任的關係,並且不去區別這些女性的種族和經濟地位。

  7. 2023年5月16日 · 現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將手機作為學習輔具使用,還是當成玩樂放鬆、社交人際經營的媒介,可以看見其實大人、小孩幾乎都離不開手機。 因此該如何在「放不下、離不開」的基礎下去正確使用它,才是家長該思考的問題。 米露谷心理治療中和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認為,家長如何定位手機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將成為教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的關鍵。 你怎麼看待手機? 對人們來說,手機通常有學習、娛樂、社交的功能,駱郁芬表示,家長若認為手機屬於娛樂、遊戲性質,教導孩子使用手機的重點會落在時間的安排上,比如要先寫完功課才能使用,或者每天只能在特定時間使用、用多久時間等。 反之,如果在家長眼中,手機的定位在工作上的輔助,比如擁有查資料的功能,或可以使用手機上的益智 APP 來訓練大腦,就不能用上述方式來跟孩子做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