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3月22日 · 「 iNaturalist 」首先是一個自然動植物博物學社群,上面有許多觀察家、生物專家幫助你辨識世界各地的動植物照片,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生物圖文資料庫。 再者「 iNaturalist 」剛剛開始發展的 AI 辨識系統,雖然無法百分之百專業準確,但提供了一個「對一般人來說」有用的輔助參考,幫助我們辨識出拍下的動植物照片,猜測可能的物種名稱,讓我們不會完全認不得自己家鄉的鳥類、蝴蝶、昆蟲、花草。 而對這類自然科學輔助工具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參考:「 十多萬張精美博物學手繪插圖,自然歷史老師免費使用圖鑑圖片 」、「 Star Walk 2 最佳中文版觀星 App ,星座美感與太空知識兼具 」,或是我整理的教學相關素材:「 21 種「知識性」教學素材資源網站,提供老師學生免費下載 」。

  2. 2017年8月25日 · 雖然你不一定工作上用得到這些網站,但就像之前我在電腦玩物推薦過,可以幫你辨識花草的:「 形色:秒辨識四千種花草植物,最聰明又有詩意的賞花 App 」,或是幫你學習中文文字故事的:「 漢語多功能字庫:文字學字典查中文的故事,國文老師必備網站 」,還是可以帶你走訪家旁老建築的:「 教你說家鄉故事! 文化資產導覽 App 認識身邊老建築 」。 這些跨領域的知識,其實可以讓我們生活中更多樂趣與豐富。 1. Xeno-canto 分享世界的鳥類鳴聲. 「Xeno-canto」目前網站介面有中文化,他已經收藏了 37 萬個鳥類叫聲錄音檔案,包含 9760 個鳥類物種,涵蓋了全世界各大洲範圍的不同鳥類。 我們可以透過「瀏覽」裡的地圖功能,搜尋台灣鳥類的錄音,數量也還不少喔!

    • 禿頭看哪一科1
    • 禿頭看哪一科2
    • 禿頭看哪一科3
    • 禿頭看哪一科4
    • 禿頭看哪一科5
  3. 2015年4月19日 · 有時候在 Finder 中瀏覽檔案,想要快速預覽圖片、文件等檔案的內容,但是使用 Cover Flow 或縮圖方式又覺得預覽圖太小,不清楚時怎麼辦? 這時候也不用耗費軟體開啟時間去一個一個開啟檔案和應用程式,只要在 Finder 選擇檔案的狀態下,按下[ Space 空白鍵],那麼就會快速(而且真的非常迅速)彈出完整、大型預覽圖視窗。 只要再按次[ Space 空白鍵],這個預覽視窗就會消失,所以操作上非常便利,不浪費時間,不用額外開啟軟體,就能預覽各種檔案內容。 尤其是當我只是想要參考某一份文件裡面某一個欄位的數值內容,如果要大費周章去開啟軟體、打開檔案,就花掉很多時間。

    • 禿頭看哪一科1
    • 禿頭看哪一科2
    • 禿頭看哪一科3
    • 禿頭看哪一科4
    • 禿頭看哪一科5
  4. 2018年3月14日 · 首先要做的,是在「 Pl@ntNet 」首頁上選擇自己要辨識一個地區的植物,從美洲到歐洲各地區都有,雖然沒有亞洲區,但選擇第一大分類「 Useful plants 」,也可以辨識出最常見的觀賞與種植植物。 這時候,在「 Useful plants 」點擊橘色的「 Identify 」按鈕,進入辨識畫面。 接著,在「 Add an image 」的欄位,從電腦硬碟上傳張植物的照片。 「 Pl@ntNet 」這時會詢問你,上傳的是花卉? 果實? 葉子? 樹木? 哪一種照片,依據你上傳的植物類型做好選擇。 看到自己的照片已經上傳後,點擊下方的「 Identify 」開始辨識。 很快的,「 Pl@ntNet 」就會根據圖片比對,列出數種跟你照片很像的植物名稱。

    • 禿頭看哪一科1
    • 禿頭看哪一科2
    • 禿頭看哪一科3
    • 禿頭看哪一科4
    • 禿頭看哪一科5
  5. 2015年5月26日 · 第一步:收集要「集中」成一個知識庫. 我的第一個關鍵步驟是讓所有收集的資料集中在一個自己選擇的「知識庫」中,無論這些資料是哪一件工作要做的、無論是工作用或生活用資料、無論是單純的好文收集,或是任何覺得好像以後會有用的內容,他們都應該集中在一個可以統一搜尋的知識庫裡。 可以負擔這樣任務的知識庫,目前起來就是類似 Evernote、 OneNote ,或是用 Google Drive 這類可搜尋內文的雲端硬碟來替代。 延伸閱讀: 兩張圖解釋 Evernote 的 完全記憶 與 專案管理筆記 方法. 為什麼需要一個「統一集中」的知識庫?

  6. 2017年4月22日 · 1. Office Lens : 微軟的 Office Lens 和 Onenote 搭配也是很強大的掃描工具,不只可以掃描文件,還可以利用 Onenote 將照片文字轉換成數位文字。 下圖是在預設情況下,使用「文件」掃描模式實際掃描出來的成果。 Office Lens 的效果是很不錯的,文件的顏色與文字都能清晰呈現。 不過在文件模式下,沒有再進一步做高對比與高亮度的強化處理,會看到下層書頁透光後的一點內容。 以下圖片如果預覽圖太小,都可以直接點擊查看大圖。 下圖同樣是 Office Lens ,我將掃描解析度調高後的成果,但反而顯得有點暗且躁點多,但是文字本身是更銳利清晰的。 2. Evernote :

  7. 2015年7月22日 ·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說,第一個角度是身為一個「生產力方法研究者」來,工具的起起落落,並不是我在意的重點, 因為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到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了這個方法,無論換到任何工具,其實一樣可以成為有效率的人 ,而既然一樣可以完成目標,使用什麼工具又有什麼關係。 頂多就是因為一個工具的消失而覺得有些傷感而已。 其實,這個觀念在去年的這篇文章我已經準備好答案: [雲端工作] 事實上,我認為你不能依靠任何數位、網路工具 。 工具,永遠都可以被取代. 第二個角度則是從一個「雲端資料保存」的角度來,之前 Google Reader 倒了,於是有 Feedly 和各式各樣 RSS 閱讀服務可以轉移其資料。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