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18日 · 很平凡的一個星期三下午,《報導者記者隨著今年40歲的張志偉一起走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的成癮治療診間就和其他門診一樣房間裡沒什麼特別的擺設等候他的只有與他認識超過10年的束連文醫師。 束連文醫師與張志偉(右)。 (攝影/吳逸驊) 張志偉20多歲時認識了吸食海洛因的朋友,他很好奇,於是也吸了海洛因。 與安非他命、搖頭丸不一樣的地方是,海洛因是許多吸毒者都流傳著「最碰不得」的藥物,因為海洛因的成癮性極高、戒斷症狀特強,價格又比較昂貴,張志偉最嚴重的時候,曾經一天花費8千元在海洛因上面。 問題是,吸食海洛因之後那種暈陶陶的快樂無法持久,一旦成癮,就變得再也不是享受,純粹是「不吃這個東西會餓死」的止饑用途。 張志偉一方面身陷其中,一方面自己也覺得這樣太可怕。

  2. 2023年5月8日 · 以嘉南療養院為例,一年協助約400名藥癮者,兩種類型各半。. 每一個個案初來時,個管師會花上半天時間,為他們做全方面的生、心理評估,從抽血、生活品質測量、憂鬱指數到成癮嚴重度評估(Addiction Severity Index, ASI)等,試圖梳理他們用毒的原因、生活中 ...

  3. 第一,是直接關進去進行觀察勒戒。 第二是由檢察官提起緩護療也就是如果檢察官判定適合他將被以緩起訴處理但他需要按時向醫生報到完成為期一年的戒癮治療廖浩亦很幸運獲得緩護療的機會。 而他並不是第一個得以如此的個案。 10年來緩護療機制開啟了將毒品施用者──或現在更多人以藥癮者稱呼他們──改進醫院治療。 在台灣,監獄過載早已不是新聞。 直至去年(2018),超額收容人數是5,744人,超收了將近1成。 而現行在監的受刑人,有高達半數是毒品相關的犯罪,遠高過酒駕、竊盜、殺人、妨害性自主等刑事犯罪。 廖浩亦身旁有不少人因為用藥入監,我問他,這群人出來後生活有改變嗎? 他大笑了兩聲,「我知道的人,進了監獄後,99%是認識更多藥頭。 只有1%的人會真心改過。

  4.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5. 2022年8月,中央研究院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簡稱TPMI)與台大、榮總、和信、北醫、嘉基等國內16個醫療體系合作伙伴,風光盛大宣告,收案達到50萬人里程碑,這項全球華人最大的基因資料庫及精準醫療研究計畫,與世界最具規模的 ...

  6. 「癡笑性癲癇」並不多見,以2019年台灣兒童癲癇患者約2.1萬人計算,癡笑性癲癇患者約佔其中千分之一、即20位左右,患者大多3、4歲就發病,男性較女性多。 為什麼患者會哈哈大笑? 目前科學界不能得知為什麼這些病人為什麼會以「發笑」做為癲癇表現,僅能推測,腦部放電處是控制賀爾蒙的下視丘,可能放電到控制「笑」的區域,而導致癡笑。 此外,癡笑性癲癇病患除了腦波異常放電,也常被確診腦中的下視丘有腫瘤所引起,有些如果是惡性腦瘤或壓迫到生命中樞也可能會致命。 「笑」看似乎對身體無害,但腦部不正常放電,會影響認知學習,腦功能也會慢慢異常,發笑後還有可能出現其他抽動症狀。 出現癲癇症狀的話該怎麼辦?

  7. 2019年11月17日 · 記得有一次是聽社工敘述一個病人的資料,說她什麼時候從家裡出來,什麼時候被一個老兵撿去同居,然後多久之後又跑掉,曾經去工廠上班,沒待多久又失蹤⋯⋯過程裡發現有8個月的時間,幾乎沒有人知道她人在哪裡,也問不出來! 這對當時20幾歲的我來說,非常感慨,覺得怎麼會有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有8個月是不見的? 已經接近70歲的現在,當然知道人生的確會有很多空白,比如自然遺忘或蓄意遺忘的,但當時覺得很難受,就是想不通怎麼會這樣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