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4月18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評論系列3. 吳文正/憤怒與寬恕──誰是真正的被害者? 有慢性精神病症狀、但沒有犯罪;一心求死、而故意犯罪;罹患憂鬱症而攜子自殺的母親;在電影院裡無差別開槍殺人⋯⋯將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精神病的社會事件彙整與改編的電視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帶出精神疾病衍生的許多爭議,其中,精神疾病與犯罪、醫療與法律、加害人與被害人,都難以「二分法」切割。 誰才是被害人? 罹患精神病的病人? 被大眾指責的病人家屬? 受創傷的被害人或家屬? 加害人的牢籠:保護還是限制? 犯罪問題,從古老的人類社會就有,至今依然存在,只是認知與處遇的觀點不同而已。

  2. 2017年11月18日 · 因應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問題政府在2005年設立自殺防治中心但至今每年依舊有3到4千人自殺死亡。 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猶如無聲的影子,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每年11月的第3個週六是「世界自殺遺族關懷日」,《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最後,我們從自殺防治專業者的觀點,探究現階段自殺者遺族支持體系的諸多挑戰與可行模式。 贖罪與共存. 夏雪. 年齡:33. 職業:大學行政人員. 姊姊6年前自殺過世.

  3. 面對前所未見的謎團,台大法醫所邊等檢體、邊先把儀器參數設定好,再用質譜儀「雙保險」上陣,最後半小時確認台灣首例邦克列酸死亡案例。所長翁德怡強調,除了警覺心很高的馬偕醫師,最感謝的是死者家屬願意合作與接受解剖、送驗。

  4. 自殺率居高不下,但社會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夏雪 年齡:33 職業:大學行政人員 姊姊6年前自殺過世. 當 葉青 於2011年自殺過世,人們才逐漸知道除了歌仔戲天后,這個名字也屬於一位詩人。 過世後出版的兩本詩集每年再刷,每隔一段時間,詩句就會在網路被轉貼、引用,書寫在城市一隅的玻璃牆上。

  5. 2017年12月10日 · 《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6. 2018年2月20日 · 2017年,一位街友接受政府安置進入新北市某護理之家,接受安置半年不到便過世。 雖然檢方已排除他殺的可能,但據該名街友生前描述,在機構中曾發生疑似異地安置、虐待等情事,令人擔憂這是否僅為街友安置的冰山一角。 阿德(化名)原是流浪於台北市萬華區一帶的 無家者 ,靠著清潔、打零工維生。 他曾是刺青師傅,偶爾畫些佛像,心願是成立一間自己的藝術工作室。 即將滿60歲的他,在去年2月被新北市社會局轉介到三重區某護理之家,雖有肝硬化病史,但當時他無異狀、行動自如,不料,7月卻傳出死亡消息。

  7. 2017年4月20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好死,好難? 自己的善終,自己爭. 2017.4.20 最後更新. 台灣人臨終前,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3年、花費至少300萬元。 為什麼在台灣,求個「好死」,這麼難? 為什麼有七位台灣人成為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會員? 當前體育主播傅達仁、作家瓊瑤都鼓吹安樂死合法化,當高齡化、無預警重症與癌症襲擊時,我們是否該思考,在特定情況下,醫療延長的究竟是生命,還是痛苦? 在「生命權」和「自主權」之間,台灣社會的價值如何擺盪? 有的人面對不可避免的生命終點,已交代好身後事、簽好生命末期時拒絕急救的意願書。 而你知道嗎,將於一年半後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便是希望人人都要有隨時可能變成病人的自覺,及早掌握自己的善終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