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9日 ·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一直以來都是個大哉問,今天兩位「父母」媽媽來節目分享,在發現孩子是同志後,她們從承認到真正接納的10年「出」心路⋯⋯

  2. 2023年1月12日 · 立即支持.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這集,《報導者》資深記者馥年將帶大家走進這些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 即便在機構、寄養家庭或原生家庭,不同路徑都有著各自的艱難,仍有許多人在努力著⋯⋯.

    • 第一代的記憶戰爭
    • 民主未完成
    • 無法平反的傷痛
    • 一點點地贖回歷史
    • 長出白色恐怖的眼睛

    從曹耀東先生的家出來之後,我無法忘記握過的曹先生的手,那是握著歷史的感覺,但同時這讓我想到近日讀過的一份寫作綱要,是一個猶太裔的美國年輕學者的出版計畫。他提到2020年「猶太人向德國索賠協商會」(The Conference on Jewish Material Claims Against Germany)針對美國1,350位超過18歲的民眾進行調查,其中40歲以下世代超過6成不知道大屠殺造成600萬猶太人死亡 (大多認為低於這個數字),更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沒聽過大屠殺(Holocaust)這個字。 對這位年輕學者來說,他提出的問題是,隨著倖存者與見證者的凋零,沒有「活」的歷史,未來的世代將走入純然歷史的認識,這樣的記憶會如何?對類似的暴行又有什麼參考性?在二戰後開啟的,關於大屠殺該怎麼記...

    轉型正義的基本特質,是民主之後的延遲課題,在過去時代不可能討論的事情,必須等到民主之後才存在。這個延遲的特質不只發生在新興國家,在許多有轉型正義課題的國家如美國的種族、原住民問題,也同樣如此。隨著民主的時間愈長,意涵與象徵更加多元,「歷史」也必須不斷被重述。而這些延遲的正義討論,也因與民主的進程同步發展,從而定義了一個國家的民主體質。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也影響過去地下黨人是否該被平反的討論,而民進黨政府雖然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設立促轉會,但總統蔡英文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與蔣經國總統圖書館開幕時,認為蔣經國「堅定『保台』的立場,毫無疑問也是當前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蔡英文的發言讓人想起關於兩蔣經常出現的「功過並陳」論調。雖然脈絡不完全相同,但白羅斯曾出現一方面清查政治受難者的人數,但幾年...

    製作《無法送達的遺書》增訂版的時候,我經常回想起自己透過出版品是如何認識民主的。2013年出版《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3冊的時候,我以為自己是在一個結論的位置,回望台灣民主的「正向」發展。直到2015年《無法送達的遺書》的出版,第一次觸碰到白色恐怖與政治犯的題材,這當中的記憶與修復課題,才讓我意識到,民主之後,真正的難題才開始。 7年前有一件事至今難忘。還記得這本書發表會前幾天,我致電給一位家屬,她在電話中跟我說,「我願意去新書發表會,但請不要認出我,也不要叫我的名字。」當天她來了,帶著受傷畏懼的眼神認出我是出版社的編輯,但我們什麼也沒說。我在會場角落靜靜看著這位女士瘦小的身影,像被擠壓了的小黑點,自以為這本書的誕生代表被壓抑的從此可以發聲,一股難以言喻的心情在我體內炸開。 傷害是無...

    編輯的工作,經常充滿著偶然與想像,但以面對白色恐怖的意外最多。經常在這些解凍與縫隙般窺探的工作中,過去被威權教育體制封存的感知才獲得打開的機會,得以真正走向那個時空,在那些革命與肅清的背後,社會體制彷彿才浮現。那是研究者林易澄在《無法送達的遺書》書中郭慶篇〈他一定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不斷猜想的,一個雲林青年是怎麼在1940、50年代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那是研究者林傳凱這幾年跟他的同伴,要把白恐案件帶給遺族、帶回地方的歷史鄉鎮化的努力。這些政治案件的當事人不是紀念碑,我們走向他們,是為了更完整面對歷史,那些被體制掩蓋的遺址,需要被指認曾經生活過的樣子。 幾天前,剛從倫敦回台灣的黃溫恭外孫女張旖容來到辦公室,討論她正在書寫的屬於政治犯第三代的家族記憶。張旖容可說是遺書歸還運動開啟的源頭,我問她,妳...

    比曹賜讓早100年落難流放的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我長出白色恐怖的眼睛後,這個青年時期曾經鍾愛過的小說家,他的人生與作品似乎也變得不同了,就地變得親近,不再那麼「異邦」。杜斯妥也夫斯基監禁的時候,唯一寫信的對象是他的哥哥米哈伊爾,或許就像曹賜讓寫信給曹耀東一般的情感。南國悶熱的軍法處與西伯利亞或許並不遙遠。 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傳記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他在10年流放後重返聖彼得堡,加入了一個團體,專門在幫助重返社會的政治犯,為此,杜斯妥也夫斯基甚至自願上舞台演出募款。官方補償或賠償舊時代的政治犯其實是非常「當代」的事情,然而不論權力體制是不是認為這件事重要,重點還是民間的互助,我想從19世紀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就是如此。然而我們也確實與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此不同,我們更有機會改變體制,我們是如此見證「...

  3. 2021年8月21日晚間,鐵道局工人以圍籬將開元陸橋旁的黃春香住家徹底包圍。. (攝影/楊子磊). 2021年9月8日,黃春香終於返回自己被徵收而拆毀一半的住家。. 半個多月前,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 第三度強拆南鐵最後抗爭戶黃春香家 。. 拂曉中約60名聲援者的 ...

    • 曹雅雯大方認出櫃1
    • 曹雅雯大方認出櫃2
    • 曹雅雯大方認出櫃3
    • 曹雅雯大方認出櫃4
    • 曹雅雯大方認出櫃5
  4. 2022年12月21日 · 5年過去,第二次CRC審查甫於今年11月舉行,隨著機構安置與寄養安置的人數下降,被通報受虐的孩子,大約有9成留在家中;但即便社政與衛政努力修補家庭情況,仍有近10%的兒少,在安置後返家1年內再度受虐。 要是原生家庭破鏡難重圓,孩子們又該何去何從? 政府能協助孩子重建一個安心成長的家嗎? 體制外的網絡,如何為邊緣的孩子伸出關鍵援手? 《報導者》從實務現場與政策變化,深入我國兒少安置「典範轉移」過程中的陣痛與學習。 監製│張子午 文字│馥年 攝影│陳曉威 封面插畫│黃禹禛 設計│黃禹禛 編輯│張詩芸、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 台灣每年兒虐通報中,8成施虐者是父母,政府該怎麼伸出援手?

  5. 2021年11月16日 · 第一線聊手:先把客戶分類,看誰好騙、誰警覺性高,再搔癢搔到他掏錢. 在手機、帳戶、金錢背後,詐騙產業針對「客戶」類型操弄圈套。. 圖為今年10月警政署舉行的「全國同步打擊詐欺專案行動」記者會。. (攝影/林彥廷). 因為疫情影響公司業績,在線上 ...

  6. 2020年2月27日 · 2019年12月8日,國際人權日前兩天,台東均一實驗中學裡由老師扮演的憲兵長官,下令「憲兵」們逮捕參加讀書會的「學生」,他們被迫面向圍牆跪下,脫下鞋襪,雙手置於後背。 接著,「憲兵」們拿出一條棉布蒙住「學生」的雙眼,再用一塊麻布套在頭上,以繩狀塑膠袋纏繞,打結固定在他們的後腦杓。 時光像是突然倒回到50、60年前,台灣在戒嚴時期,國民黨政權系統性地搜查和捕殺政治抗爭者。 案例1:教師打造「擬真體驗」,讓學生重返白色年代. 「憲兵」押著的「學生」,被迫彎著身子行走,只能靠著聽覺和觸覺在黑暗中判斷方向感。 雙腳失去鞋襪的保護,加深了他們對觸覺的敏感度,踩上天堂路、踏過水灘、上下階梯,地面的冰冷由腳底直搗心中,化成對未知的恐懼。 短短十幾公尺的走廊,彷彿走了幾百公尺遠的漫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