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10日 · 植物人--意識困在軀殼內的人. 被診斷為植物人的病人或許能夠睜開眼、發出呻吟,或是偶爾從喉頭擠出一些片段的字句;但他們看起來就像僵屍一般,似乎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思考,對外界也沒有感覺。. 確實有許多被確診為植物人的病人就如他們的 ...

  2. 2010年9月1日 · 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創作的《青鳥一齣著名的戲劇。 故事的梗概「千山萬水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最後,卻發現牠不在天涯海角,而是好端端地待在家中」。

  3. 2023年7月18日 · 輕度昏迷分數指13~14分,中度昏迷則9~12分,重度昏迷則3~8分。 以下為不同指數所代表的病人狀態。 12分或以上: 代表病人需要密切的觀察。

  4. 2023年2月1日 · 情緒勒索(英文 emotional blackmail,也稱情感勒索)指的是一種情感操控行為,利用操縱對方感受的好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或者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跟觀點。 通俗用語中,會簡稱為「情勒」。 加州心理學博士、治療師佛沃(Susan Forward)與費瑟(Donna Frazier)在1997年的書裡首度提出「情緒勒索」的概念。 正如所有的勒索行為, 情緒勒索者(勒索方)會試圖從被害者(被勒索方)身上拿到想要的東西,只是勒索依據不是對方的把柄或祕密,而是對方的情緒。 推薦閱讀:「內在小孩」探索自我療癒,3招與內在小孩和好、治療創傷. 情緒勒索3工具 父母、情侶都會使用. 任何人都有可能情緒勒索,包括:父母、家人、夫妻、伴侶、主管、同事、情侶、朋友等。

    • 「提前症」比「拖延症」更讓人心累
    • 什麼是提前症?
    • 形成提前症的關鍵因素
    • 3妙招改善「提前症」
    • Doing vs. Being

    提前症(Precrastination)看似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的相反面,其實它們是一體兩面的行為模式,都是焦慮情緒的副作用。 拖延症是許多人求學時代就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許多人都曾經歷事情拖到最後一秒才完成的壓力。邏輯上,工作提前完成就毋須承受拖延行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實際上,提前完成的行為模式可能比做事拖延更讓人筋疲力竭。他們做事速戰速決,因為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把事情做好,只能先把事情做完,藉以掩蓋說不出口的擔憂。 (示意圖。圖片來源/Pexels)

    提前症最初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鮑姆(David A. Rosenbaum)在1994年提出,他在一場實驗中發現,有些人習慣迅速完成任務,尤其是沒有特別重要的任務。這些人為了達到盡快完事的目的,即便要他們花費比一般狀況更多的精力也在所不惜。羅森鮑姆將這種因焦慮感驅使,只有「做事」不計代價,急著將事情提前完成的行為模式命名為「提前症」。

    1. 推崇勤奮的文化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提前」的行為也備受我們社會推崇。研究指出,提前症的行為表現並不是一種難以克制的衝動,而是我們刻意選擇的舉動。許多人樂於讓自己的提前症「發作」,藉以向他人展現自己的勤奮與負責。 檢視一下,自己有提前症的症狀嗎? 1. 將精力最旺盛的早晨時間,花費在回覆電子郵件上,而不是規劃重要的專案。 2. 三不五時就檢查手機訊息,讓不斷跳出的「通知」分散了工作專注力。 3. 在停車場,看到第一個空位就直接停車,不管距離賣場入口有多遠。 4. 即使會打斷他人的談話,突然想到的事情就是忍不住要說出口。

    2. 追求廉價的滿足感

    惦記著想說的話、未完成的事會佔用我們大腦有限的記憶體,而大腦總能找到方法減少負荷。將事情提前完成,不僅可劃掉一項腦袋裡的待辦事項,釋放更多記憶空間,也會刺激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讓我們因完成任務而產生成就感。 (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提前症的表現,適度的提前症幫助我們提早行動,減少不確定性,也讓其他人對我們做事有一份安心感。然而嚴重的提前症,不僅會花費太多心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有時更將提前完成才能擺脫的情緒負擔,轉嫁到其他人身上,造成別人的困擾。 令人慶幸的是提前症能夠改善,我們可以透過覺察與練習,讓「提前症」成為一種可以選擇的行為模式。

    做事情(Doing)很重要,尤其在成就取向的社會。然而當我們被提前症的焦慮感淹沒時,也會降低我們對自己成為怎樣的人(Being)的等待與包容。「成為怎樣的人」並沒有迫在眉梢的截止期限,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 在緊湊忙碌的生活中,保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允許自己稍做停歇、無所作為。在探索生命的歷程裡,如果依照本意行動,而非焦慮,才有機會感受自己最真實的存在。自在地享受人生旅程的每道風景,逐漸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 (本文作者為旭立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蓓雯、諮商心理師趙慈慧)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劉妤葶

  5. 憂鬱症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會得憂鬱症?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指出,罹患憂鬱症有3大成因:

  6. 2022年12月16日 · 以下梅約醫學中心提供的凱格爾運動分解步驟: 找到正確的肌肉。 試著在排尿時中斷尿流,你用到的那塊肌肉,就是你的骨盆底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