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4月16日 · 第一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已在4月10日落幕在軍事據點及坑道化作展場後這個以10年為願景的計畫期望為馬祖四鄉五島帶來什麼改變攝影師鄭宇辰透過鏡頭提出對於這座北方島嶼群的觀察與反思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1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2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3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4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5
  2. 媽祖進香是台灣極具代表性的文化每年農曆3月全台瘋媽祖」,台中鎮瀾宮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總吸引上百萬人次參與更被Discovery描述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而每年舉辦時間不一的苗栗拱天宮白沙屯媽祖進香也在短短20年間從3千人規模成長到今年逾10萬人次的高峰。 媽祖熱潮不僅融合了信仰、流行文化及觀光等複合元素,具備多元的社會文化意涵,更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另類縮影。 《報導者》團隊今年2月實地跟著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隊伍,記錄沿途「香丁腳」的個人故事,同時也訪問學者專家、結合宗教調查數據資料,解析全台媽祖廟位階變化,由地理空間到歷史縱深。

  3. 2022年4月14日 · 2022年4月8日長達9天8夜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正式啟程始於台中大甲鎮瀾宮終於嘉義新港奉天宮。 這是第三年在防疫下進行的遶境,面對傳染力極強的Omicron,除了基本的戴口罩、量體溫與保持距離外,這次也新增規定,隨行信徒必須打足三劑疫苗才能與媽祖同行。 在綿延數百公里的進香之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們,前來參與這場遶境的盛宴。 祝禱的長者、苦行的香客、好奇的孩子、跪拜的政客、亢奮的宮廟少年⋯⋯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渴盼,匯聚到了媽祖轎旁,從各自的眼神中,透露著不同的樣態。 有人滿溢著對媽祖的敬畏、有人獵奇式地觀賞遶境盛事、也有人的眼裡總有藏不住的私利,形成一幅又一幅的迎神眾生相。

  4. 入圍2022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由洪淳修導演所執導的 一片,片中一位金門人以相當激動的口吻說道:「誰跟你台灣,我是福建省金門人⋯⋯。 自1956, 金門與馬祖歷經38年的戰地政務管控,比台灣遲了5年,直到1992年才解除戒嚴建立民主體制。 在金馬能清楚地以肉眼看到對岸的中國福建,尤其是近30年來,從金門望向廈門,能目視見證一棟一棟高樓從海的對面升起、霓虹炫目地炫耀著中國的崛起。 2001年起金門與馬祖與中國福建以小三通方式(再)建立起緊密的金馬與中國福建的經貿、宗族與社會生活圈。 若再往前推,當台灣受日本殖民統治時,金馬先是清帝國後是國民黨所建立中華民國的邊陲領土。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1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2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3
    • 馬祖藍眼淚季節20224
    • 乾涸的「潮」藝術,只是另一種城市公仔
    • 藝術節的殭屍大軍,登陸馬祖?
    • 光、霧、水流:地下坑道的「濕」與「屍」
    • 黑暗的「魚」、重構的「鳥」、寄生的「花」
    • 成為濕(屍)身吧!

    近來在基隆舉辦的「潮藝術」,如同殭屍藝術節的翻版,邀請民眾來在地「體驗」,「藝術體驗」成為了一種繼「城市吉祥物」之後的另類消費。不意外地,潮藝術依然將藝術作為吸引觀光的工具,雷射光雕、詩性投影、奇觀裝置、未來魚骨等讓人目不暇給,然而這一切都被安置在制式化的「關係美學」框架運作,跟觀眾互動得一片祥和,卻鮮少藝術的意外與偶然性,也少碰觸敏感的政治與權力問題。 儘管在經年下雨基隆的「潮」濕環境,作品卻一點都不「潮」,反而很「乾」。作品在觀光的治理下還是符合大量複製的藝術節套路,除了黃榮智的〈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多少運用生成的水與海鹽,並跟不可見的「環境」交互作用,其他都傾向視覺驚豔與讓人拍照打卡的體驗式裝置。 然而,拿體驗來區別物化已經不是啥新鮮事,就像拿今天城市藝術節的體驗與過去城市吉祥物符號的...

    從日本開展的瀨戶內海或越後妻有藝術節,讓我們不能忽視藝術對鄉村的影響。這套看似充滿生機療癒的藝術模式,弔詭地成為「殭屍大軍」複製到世界各地。一套官方、國家、藝術家、在地居民與文史工作者暗濤洶湧的角力,是我們這些拍拍美照、買買地方特產的觀光客難以感受到的。時至今日,透過藝術節介入社會與活化地方,早已成為空洞無力的口號、一種替國家治理粉飾的化妝品。各地藝術節就像是大同小異的殭屍軍團。 在我看來,馬祖最「藝術」的反而不是藝術島作品,而是島嶼隨時可能起霧封島,氣候繚繞的偶然與不可預期性;此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整個島嶼在過去軍事備戰下的人造景觀──崎嶇蜿蜒的路、軍人開鑿的地洞、印刻在島嶼上的標語等,看似怡然的自然風景中無不透露著人工鑿刻的痕跡。

    往坑道內部進入,我們可以看到一張桌子上散落著報紙、大型礦泉水與杯子。古怪的橘黃燈光不斷循環,空間的氛圍時暗時亮,伴隨著詭異的低頻嗡嗡作響,再往前走可以看到件隱隱發光的紅紫色裝置,然而當中其實有件被LED照明的盆栽,乾枯、死亡、腐朽的植物「屍味」襲來,但整體場景營造的迷幻氛圍卻又如此讓人著迷。利安.摩根(Liam MORGAN)的《照理來說 應該可行》體現過去軍人(今天盆栽)處於地底被人造光源長期照明的隔離孤獨感;植物逐漸失去水分的過程,不也呼應疫情時代,我們長期處於家中被螢幕光源照射滋養的生命狀態? 離開燈光與音場形塑的氛圍,往下走可以感受到另一種環境的「霧氣濕感」。在水霧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橫擺的照片裝置,然而卻看不清照片內容,需要經過自動灑水裝置的水霧浸潤,觀者才稍微看到照片中馬祖的沿...

    《地下工事》除了77據點因為地形特殊需要「好好引導」外,該計劃的其他3組作品相較之下可以讓觀者自由探索。離開導覽與亮光指引,我們來到在山隴排練場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展間,低頻環繞作響,不時閃現的燈光,讓人瞥見地板上用沙做的巨量魚群漩渦,排練場的整片地板有如被轉化為海洋。聲音、光線、黑暗的沈浸感,讓人得以重新感受海洋夜晚的氛圍。劉致宏的《漁火Chorous》,透過整體情境的塑造,體現過去馬祖漁民無法依賴視覺,只能聽音辨位捕黃魚的感受。 《地下工事》不只有捕魚的沈浸體驗,還有雜草跟鳥。在北竿的后澳民宅中,我們可以看到邱承宏的姿態,他在《採光》中將外面往往被人忽略的坑道雜草與常民盆栽由外而內地凹進建築內部的牆面,他在建築物的牆壁上刻出不在場的植物陰影,並將牆壁脫落的粉屑廢料,回收重塑成3隻玲瓏的鳥雕...

    讓我們不避諱地擁抱跟環境交互作用的「變種濕屍」,去挑戰國家政策下看似活力的觀光藝術節潮流「乾屍」吧!為什麼我們不能一起玩轉軍事設施遺留下的島嶼屍身呢?為何不讓隨水流飄盪的「藝術屍身」與「歷史幽靈」不只在地成神,還作為武器去解構國家、資本與數據監控對島嶼的控制?

  5. 馬祖. 影像. 已有百餘年傳統的白沙屯媽祖進香,2023年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但不變的是旅途上的互助氛圍,與信眾追隨媽祖的心念,在綿延數百公里的路上走出當代信仰面貌。 2023.2.25. 媽祖. 圖文故事.

  6. 2023年2月22日 · 白沙屯媽祖進香過程充滿隨機性」,第一是時程不固定會在前一年農曆12月15日擲筊決定起駕進火回鑾日期今年是繼2012年後再度於農曆元月出發準備時間僅約一個月。 此外,根據習俗,轎班行經路線亦為「媽祖決定」,神轎會出現上下、前後擺動等動作,對轎班人員傳達行進方向。 這些特徵也讓白沙屯媽祖被稱為「最有個性」的媽祖,在隊伍前方的信徒可能錯估路線而「被海放」,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香燈腳們只能繼續往前走、在下個路口接上。 進香過程中,媽祖會不定時指示在民家、宮廟等地暫時停駕或過夜駐駕,所到之處吸引大量人潮駐足圍觀。 今年白沙屯媽祖進香去程6天、回程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