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Sci-Hub的運作模式有兩重遇到論文下載請求系統先搜尋註冊在俄荷兩國的非法學術文獻資料庫LibGen有就直接提供PDF檔案這是第一重。 如果LibGen資料庫找不到該筆資料,網站就會以蒐集到的學術單位使用憑證,登錄、下載、並儲存備份。

  2. 2022年7月18日 · 例如有大學在學術論文發表獎勵辦法中就直接寫明了獎勵金標準計算方式是:. 當論文發表在「10 ≦ IF <20」的期刊,獎金為IF×6,000元. 當論文發表在「20 ≦ IF <30」的期刊,獎金為IF×8,000元. 當論文發表在「IF ≧ 30」的期刊上,獎金則高達IF×10,000元. 也有學校以IF ...

  3. 2024年1月18日 · 明揚悲劇是十幾年來工廠管理沉痾的結果. 從固定汙染源操作許可證得知,明揚主要汙染物為有機粉塵及 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 長期暴露於粉塵作業環境,會使有害物質沉積於末梢支氣管與肺泡中,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肺纖維化,亦即 塵肺症 。 當空氣中的可燃性有機粉塵達到一定濃度,一旦遇到火源就很可能發生塵爆。 VOCs對人體的危害就更顯著,若吸入過多或濃度過,會刺激呼吸道、造成神經中毒,感到頭痛、噁心嘔吐、四肢無力,更可能傷害肝臟、腎臟,甚至長期暴露或吸入被懷疑是引起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且大部分的VOCs都屬於易燃性,當其逸散累積濃度達到爆炸下限值並達閃火點溫度時,即會產生閃燃進而引發爆炸,因此,其屬於作業場所安全的風險對象,不得不特別對其進行嚴格管制與重視。

  4. 學術欺詐(academic fraud)議題因林智堅涉論文抄襲案又在台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 論文抄襲一直是學術欺詐的冰山一角,其他方式如論文作者不當掛名,在台灣學術界屢見不鮮,幾乎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完美共犯族群。學術界如此上下交征利,各取所需,就像房間裡的大象,弊端叢生卻被視而不見。

    • 數字美化手法:操弄轉學或教師休假
    • 計算學術生產力
    • 排名的價值與限制
    • 替大學打分數的問題之一:「畢業後薪資」有公信力嗎?
    • 指標所傳遞的訊息:進大學的目的是為了要賺錢

    最近我很困惑地發現,某所排名中等的美國大學在每一期的《高等教育紀事報》上刊登全版廣告,大力宣傳自己學校的教師們正在著手進行的重要研究工作。由於紀事報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是學術界人士,特別是學術界的行政高層,我只能搔頭不解為什麼這所並不是太富裕的大學要花這麼大一筆錢在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廣告上。但突然間我恍然大悟:USNWR的排名有很大一部分,是參考一份針對大學校長進行的問卷調查,請這些校長對其他大學的學術聲譽進行排名。這個評判標準的有效性很可疑,因為大部分校長對其他學校的發展其實毫無所悉。所以,這份廣告的目標在於提高該校的可見度,試圖藉此讓自身在USNWR的學術聲譽排名有所提升。 大學院校也花了非常多的錢在製作閃閃發亮的手冊上,積極宣傳學校的設施和教師陣容多麼可觀。這些手冊也會寄給其他大學的行政高...

    在嘗試以標準評量取代過去評判品質高下的方法時,排名機構、政府單位以及大學的行政高層,開始將大學教師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當作一種標準,並用一般處理這類資訊的商用資料庫來計算論文的數量。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說明資訊標準化是如何使品質降低。 第一個問題是,這些資料庫通常都與現實不符,它們原本的設計是用來計算自然科學的數據結果,因此所提供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的資訊,通常都會有所扭曲。在自然科學以及某些行為科學的領域中,新研究要為人所知,最主要的方式是透過在由同儕審閱的期刊上發表論文。但在歷史這一類的領域,就不是如此了,在這些領域中,著書還是最重要的研究發表方式,也因此只計算所發表的論文篇數的話,呈現出來的就是經過扭曲的面貌。問題從這裡才剛開始而已。 當教師本人或是整個系所都被以著作的數量來做績效評量時,...

    USNWR這類雜誌所提供的公開排名確實也有其好處:對那些沒有這類資訊的人來說,它們至少提供了初步的指引,讓人了解不同大學的相對地位;同時也促使大學院校對可能的學生釋出各種關於學校的實用資訊,像是留校率與畢業率各是多少。但這些排名通常無法提供任何資料讓人了解,為什麼某間學校的留校率與畢業率會特別高或特別低。如果一所大學收到的是已經做好準備的學生,那麼它的留校率和畢業率就會比較高。 不過,對於旨在教育那些尚未準備好的學生的學校來說,「透明的」量化指標就會讓它們看起來成效不彰,可是若以學生入學時的程度來看,它們可能才是實際上成效較高的學校。這些學校所收的學生都比較需要補救教學的幫助,最後能取得學位的人數也較少,在求職市場中的表現也相對較差。就如同位在貧困地區的醫院會因為病人的再住院率過高而遭受懲罰...

    美國幾個強力支持量化指標的機構之一就是教育部,換了幾任總統皆是如此,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一樣。在歐巴馬總統的第二任任期內,他的教育部著手規劃了一個精細的「高等教育機構排名系統」。 這個系統主要是用來對所有大學院校評分,並將資料中的「性別、種族和其他因素」分散計算,最終目的是依照大學排名來發放聯邦經費,而此排名的重點在於學校的入學率、學費平價程度以及教育成果,包括了學生畢業後的可預期薪資。「公立學校都知道學生的費用有多少是由聯邦政府所補助,所以我們在評估投資效益和優先順序時,理應將它們的績效表現納入考量,」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泰德.米契爾如此說道,「同時我們也得為學校創造動機,讓它們加速朝向更重要的目標邁進,像是讓低收入的學生畢業,並且降低學費開支。」 行政部門希望制定一個進行全面考量的排名系...

    且讓我們把這些指標的精確度和可信度先放在一邊,來探討一個更重要的議題:這些指標本身所傳達出的訊息。「大學計分表」將大學教育視為單純的經濟制度:它唯一關注的只有其投資報酬率,而大家對投資報酬率的理解就是,花費在大學教育上的金錢與大學學位所能夠提供的收入增加,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是非常正當的考量,畢竟大學的費用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愈來愈高,又或者學生會因為念大學而揹債。再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夠擁有賴以維生的收入。 但這並非人生中唯一該做的事,這也是大學教育裡逐漸萎縮的一個重要觀念,現在大家都只將大學教育視為是增加收入的一種方法而已。這是「大學計分卡」系統所形塑與鼓勵的理想教育,其他類似的量化指標亦如是。「訓練」與「教育」的不同,在於「訓練」是要讓人能夠生產與生存,「教育」則是讓生存具有意義...

  5. 2021年6月26日 · 4月21日英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一篇論文上刊登高端疫苗的相關研究證明在倉鼠動物模型中其疫苗使用的CpG佐劑可維持疫苗穩定增強免疫抗原反應保護倉鼠避免病毒攻擊而該篇論文中第一作者是高端疫苗生物製劑公司國際暨公共事務處處長連加恩通訊作者為兩次於免疫橋接會議中列席專家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林宜玲。 (圖片取自Scientific Reports網頁) 食藥署和醫藥品查驗中心(CDE)自訂全球第一個COVID-19疫苗的「免疫橋接」標準,取代國際三期臨床研究方式做為保護力指標,因評估標準未與國際同步, 專業界看法迄今嚴重分歧 、爭辯未止。

  6. 2017年4月16日 · 4名族人的骨灰,分別是:一生、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1954年4月17日下午2點30分,他們與同案的泰雅族林瑞昌、澤照,因「意圖以非法之方式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由台北憲兵隊綁赴現為新店區第三公墓的坑刑場執行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