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補養劑.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功效:補心腎脾胃虛損。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457.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章及圖片皆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需註明作者來源出處,如有違反,將應自行負法律責任。 2009-02-11 |瀏覽5175|回覆0 |.

  2. 1. 初經在何時來比較正常,可否將它延期. 一般少女的初經年齡平均是11-13歲,由於氣候、遺傳、營養的影響,初經的年齡會有所不同,最早可能為10歲,最晚為18歲。 初來時月經為暗紅色月經期不規則,經量也不多,因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尚未完全成熟,需等到身體成熟後,才逐漸形成週期性月經。 現代人愈來愈早熟,初經的平均年齡,已提早大約是十二歲,您小女兒的初經的年齡是11歲,算是正常。 已屆青春期的初經,身體的內分泌發育成熟,無法用中藥將初經停止或延期。 2. 若無法使 (初經)晚點到,那經後如何調理她的身體,以利日後經期能順。 十至十五歲是兒童進入青春期【期】,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把握青春期,借助中藥調理體質,使其發育更完善。 青春期的發育,需要蛋白質、鈣質、鐵質的營養。

  3.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收澀藥】: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中藥藥性分為15大類:1.解表藥 2.清熱藥 3.袪寒藥 4.瀉下藥 5.袪濕藥 6.袪風 藥 7.止咳化痰藥 8.消導藥 9.理氣藥 10.理血藥 11.補養藥 12.收澀藥 13.安神. 藥 14.平肝熄風藥 15.其他及新增品項. --------------------------------------------------------------------------- 十二、收澀藥. 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臨床上可分為四類:

  4. 文章回覆 (0) 443【十六味流氣飲】 十七、癰瘍劑.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功效:益氣養血,清熱解毒。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335.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文章及圖片皆為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需註明作者來源出處,如有違反,將應自行負法律責任。 2009-02-11 |瀏覽2990|回覆0 |.

  5. 控制荷爾蒙時機是由大腦邊緣的下視丘傳達,送至位於下視丘下端的腦下垂體,腦下垂體受到刺激後,便會分泌FSH和LH荷爾蒙;卵巢一接收到這兩種荷爾蒙,就會開始分泌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 下視丘再依據血液中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的量進行調節,如果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減少,就命令腦下垂體分泌FSH和LH。 若是女性荷爾蒙Estrogen動情激素跟黃體素(Progesterone)助孕酮太多,就命令腦下垂體減少分泌FSH和LH。 女性月經週期中,荷爾蒙變化,及濾泡生長關係,與子宮內膜變化。

  6. 別名: 分類: 二、清熱藥. 功能: 清熱涼血. 來源: 本品為茄科植物枸杞之乾燥根皮. 性味歸經: 甘微苦寒。 入肺,肝,腎經。 功效 :清虛熱,涼血。 主治 : 陽虛潮熱,盜汗,心煩,口渴,肺熱咳嗽,喀血,虛勞有汗骨蒸。 參考連結: 【地骨皮】-衛生署中醫藥資訊網 <另外跳出視窗> Dr. Yang小語: 靜以養身,儉以養性。 出處:(《南史﹒陸慧曉傳》) 古人養生的根本之道,在于調養精神。 靜與儉,就是調養精神的兩個重要方面。 靜指思想清靜。 此則體內正氣充聚而不散亂,雖然外界有各種致病因素,也難以侵害人體。 現代實驗研究也証實,靜養心神是人體的一種自我調節,它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于極佳狀態。 儉指少私寡欲。

  7. 別名: 分類: 五、祛濕藥. 功能: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化石草之乾燥莖葉. 性味歸經: 苦寒無毒。 入肝,腎,膀胱經。 功效 :利尿,消炎,化石,清熱利濕。 主治 : 腎臟炎,腎結石,水腫,泌尿道結石,肝炎,膽結石,高血壓。 參考連結: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Dr. Yang小語: 氣有餘便是火。 出處:(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氣屬陽,陽盛則熱。 當情志不舒,或痰、濕、食積、瘀血等因素影響人體時,氣的運動受阻,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開合不利,局部之氣積而有餘,由溫變熱,熱而化火。 產生火熱的症狀,有躁擾狂越、目不明、浮腫疼酸等等。 朱氏的這個論點,與他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與“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學說密切相關,須將它們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對他所創的滋陰瀉火法有較深的理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