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陳騫之父陳矯本姓 劉氏 ,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 陳 。 生平. 幼有才智. 陳騫自幼為人沈厚,相當有智謀。 郭頒 《世語》曾載一故事,指陳騫父親陳矯擔任魏國的尚書令時,曾因受侍中 劉曄 的讒言攻擊而感到憂慮。 當時陳矯便將這個形勢告知兩名兒子,長子 陳本 想不出甚麼主意,而陳騫就對其父說:「主上是一位明聖的君主,而父親大人您則是一位顧命大臣。 即使君臣間有甚麼不如意,對您而言最大的損失也只不過是不能做到 三公 而已。 」結果 曹叡 果然沒有因讒言而難為陳矯;另外,陳騫年幼時亦曾受到 夏侯玄 的輕視和侮辱,但陳騫一點都不以為意,反令夏侯玄感到奇異,從而欣賞陳騫起來。 可見陳騫自幼已經見事甚明,而且深知處世之道。 文武雙全.

  2. 幼有才智 [ 編輯] 騫自幼為人沈厚,相當有智謀。. 郭頒 《世語》曾載一故事,指父親陳矯擔任魏國的尚書令時,曾因受侍中 劉曄 的讒言攻擊而感到憂慮。. 當時矯便將這個形勢告知兩名兒子,長子 本 想不出甚麼主意,而騫就對其父說:「主上是 ...

    • 家世背景
    • 早年活動
    • 外交職歷
    • 參加維新政府
    • 陳籙家人

    陳籙,原名登籙,字詠仙,又字任先,號止室。生於清光緒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877年5月5日),福州閩侯縣 人,祖籍浙江金華東陽。陳氏家族於元英宗志治年間由浙入閩,世居福州府城内。 從明朝年間起,陳氏家族漸出科舉仕官人才,其中包括:明正統丁卯科(1447)舉人六世祖陳汝璋 (名暄,號循齋,1426-1497),嘉靖乙卯(1555)江西鄉試舉人七世祖陳元祐(又作元祜,字克承,又字周侯,號石山,1495-1573), 崇禎甲戌科(1634)進士十世祖陳燕翼、曾祖父乾隆壬子科(1792)舉人陳宸書(一名大捷,字章徽,號楓階,1765-1833)、叔祖道光丁未科(1847)進士陳濬等人,是爲閩中望族。 陳籙祖父陳溶(原名霖禧,字華凝,號鏡潭,1801-1854)為楓階公次子,福郡庠生,以弟濬官贈資政大夫...

    陳籙於1891年(光緒17年)進入船政学堂学習,後被開除。1894年(光緒20年),他到鐵路總局附設礦化学堂學習。1898年(光緒24年)由于学堂关闭,他轉到武昌自強学堂。光緒27年(1901年)畢業,留任自強学堂法文班教習。光緒29年(1903)4月,他赴歐洲留學,曾在德國、法國學習,後進入巴黎法學院 (Faculty of Law of Paris) 学习法律。光緒33年(1907)他獲得法学士。留歐期間,陳籙曾調充出洋五大臣隨員。光緒33年(1907)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期間,由中方(大清國)代表陸徵祥與錢恂舉薦擔任保和會參贊。光緒33年冬歸国匯報海牙保和會事宜,並立即獲法部尚書戴鴻慈之邀擔任各種法務及外交方面工作,包括擔任憲政編查舘編纂、京師大學堂法文民政教授等職。光緒34年(1908...

    1912年(民国元年)4月,陳籙任北京政府外務部政務司司長。1913年(民国2年)13月,他任中國駐墨西哥公使,但未赴任。翌年1月,他和畢桂芳任會議外蒙事件全權專使赴外蒙古库伦解決博克多汗國独立事件,簽訂恰克圖條約。1915年(民国4年)6月,他任都护使驻库伦办事大员。翌年7月他任冊封専使,在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冊封大典上代表中國政府賜活佛金冊、金印, 並促成哲布尊巴丹派人前往北京拜見民國總統。他還與外蒙古官府達成中央政府在唐努烏梁海設立佐理專員的協議。1917年(民国6年)4月,他因病辞職。 1918年(民国7年)3月,陳籙任督辦参戰事務處外事處處長。5月任外交部次長。同年末,外交總長陸徵祥出席巴黎和会,他代理外交總長。1920年(民国9年)2月,他離開次長職,任駐法國全權公使。192...

    1938年(民国27年),陳籙參加南京的中華民国維新政府,任外交部部長。1939年2月19日大年初一,從南京回滬過年的陳籙,晚上7點左右在其上海公共租界愚園路寓所中,正與拜訪友人,前駐丹麥公使羅忠詒聊天時,被闖入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工作員(一說是劉戈青)射殺。 殺手留言自稱「中國青年鐵血軍」。李國傑稍後於年初三被殺。

    陳籙與夫人陳甘珪輝育有二子五女。長子陳友京早殤。次子陳友濤(字忠涉) 曾擔任河北省主席于學忠外事秘書,及天津電車電燈公司董事等職。 1935年11月,陳友濤在天津國民飯店迎娶張學良將軍次妹張懷英 。陳友濤曾隨父親參加維新政府,擔任僞外交部情報司長,父親遇刺身亡后辭職,退出僞政府。抗戰勝利後友濤在香港過世。 長女陳煖瓊(Thena, 又名陳等男,1903-1957) 在法國留學,曾替代母親以中華女子參政會(劉王立明時任會長)成員身份代表中國出席1926年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女子參政會。1924年夏在巴黎嫁於汪榮寶長子汪延熙。夫婦育有二子二女:長子汪堯齡1949年隨姨父母遷台; 次子汪堯昌隔代過繼給汪東為孫;二女汪瑞、汪琦 ; 次女 陳寳瓊 (Louise) 嫁於光緒二年(1876)丙子科進士,杭...

  3. 嬥筌生於臺南佳里,為家中老么。小學畢業時,嬥筌為了參加體育社團,選擇到頗有體育成績的佳里國中就讀,從此開始接受羽球訓練 [1]: 74;此後,嬥筌就讀高雄三信高商、臺北市立體專 [1]: 75。

  4. 諶,字季方,潁川 許縣人。 與兄長 紀 一樣道德品行俱佳,其父 陳寔 曾評論他們倆兄弟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 「難兄難弟」的典故也出於此。

  5. 本生 陳梧慶 (字國唐,號桐卿,1846-1909)為鏡潭公次子,國學生,喜吟詠旅行,於里中結社多忘年交,著有《茗香舘吟草》六卷等文集。. 因梧慶長兄 陳㶌慶 (字國治,1823-1847)未娶早逝,陳籙過繼給伯父為嗣子。母親李太夫人(1848-1883)為長樂李兼三太守胞妹 ...

  6. 寔(104年—186年9月16日),字仲弓,東漢 潁川許(今河南省 許昌縣)人。 漢桓帝 時,曾任 太丘 縣長,修德清靜, 百姓 以安,後居鄉閭,平心率物,有爭訟者,輒求判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