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21日 · 202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戰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LoanDepotPark球場舉行日本隊擊敗地主拿下第三個經典賽冠軍大谷翔平中舉獎盃者獲選為MVP。 (攝影/Getty Images/Eric Espada) 美國職棒作為全球棒球賽事最高殿堂各隊美職人數也是外界預測戰績的重要指標。 此次亞軍美國、季軍墨西哥都有30名以上的美職戰將,進入八強複賽的委內瑞拉、波多黎各亦然,可以發現美職成員數(不含自由球員)與戰績有一定關聯。 A Flourish chart. 但是,日本和古巴成為特例。 闖入最後四強的隊伍中,美國、墨西哥幾乎全明星打線;但古巴、日本打線中,只有4到6名現役美職選手,這兩隊有更多選手出身日本職棒,展現日職具有和MLB抗衡的雄厚實力。

  2. 「金牌是我的夢想,挑戰三次終於達成了! 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舉重比賽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三項破奧運紀錄的成績,「從容拿下金牌。 由於郭婞淳的實力遠遠高於對手,賽前國外媒體也形容「其他選手幾乎看不到郭婞淳的車尾燈」,成為她自己和自己的競賽。 抓舉結束就輕鬆以103公斤破奧運紀錄佔上排名首位;挺舉第一把125公斤就「定金牌」,第二把舉起133公斤破奧運紀錄。 最後一把,郭婞淳在沒有奪牌壓力下進一步挑戰自己的世界紀錄140公斤、設定141公斤,期待自己在奧運場上留下最完美一舉,不料失敗倒地。 但郭婞淳露出甜美燦笑,成為國際媒體鎂光燈的「嬌點」,留下本屆奧運場上最美麗的「失敗笑容」。 05|李洋、王齊麟:有球必應麟洋聖筊.

  3. 2021年8月7日 · 評論. 林玫君/被遺忘的台灣奧運英雄──第一位挑戰者、第一位參賽者、第一位女選手和第一面獎牌. 1932年,張星賢(左2)在奧運選拔賽創造個人最佳紀錄,入選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成為台灣第一位進軍奧運的選手。 (照片提供/林玫君) 早在1910年代就有台灣選手勇敢追逐奧運夢然而在政權交替後的忽略下默默在世代的記憶中遺失

  4. 2019年3月17日 · 爆打變電箱的前一年他才寫下驚人的127支安打0.376打擊率18轟26盜成績國外球探緊盯旅外機會的風聲不斷傳出。 而上一回,遠在他高二首度入選IBA青棒國手時,傳言包括紐約洋基、邁阿密馬林魚隊都對他有興趣;而那年,他在一次打架衝突中弄傷了自己的右手掌,旅外,放水流。 年輕的「火星恰」,曾是「火爆恰」。 「(2005年)我自己知道是有出去的機會,但後來因為受傷就沒了,我覺得滿可惜的。 不過想一想,那時的環境、制度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好,球團可能有一些戰力的考量,不會讓我出去。 最重要的是,我的表現應該也沒有好到可以讓別人願意拿大筆簽約金,我是這樣想的,」恰恰受訪時說。 「恰式哲學」的宿命論. 彭政閔在訓練中專注擊球。 (攝影/李昆翰)

  5. 2017年8月30日 · 台灣這次共拿下90面獎牌,僅次於日本與俄羅斯隊。 金牌冠軍為日本,其次為南韓、台灣,前三名國家都位於亞洲。 此次世大運,台灣共獲得26面金牌、34面銀牌、30面銅牌,在三個組別都有亮眼成績。 22個競賽項目,台灣共獲得14個項目的獎牌。 其中滑輪溜冰獲得23面獎牌,居所有項目之冠。 個人獎牌排名,台灣滑輪溜冰選手楊合貞打敗其它國家選手獲第一名,一人獲得六個獎牌。 個人項目破紀錄的台灣選手: |郭婞淳| 8月21日,舉重女子58公斤級決賽,郭婞淳抓舉以107公斤突破個人及大會新高,挺舉挑戰世界紀錄142公斤成功,並以總和249公斤破個人及大會最佳紀錄,一舉奪金。 |鄭兆村| 8月26日,男子標槍競賽精彩絕倫。

  6. 2017年8月31日 · 這是台灣首次認真地徵召選手參加國際大賽雖然台灣過去參加亞錦賽的韻律體操團體項目皆無斬獲但日籍教練中田真美和芭蕾教練侯宛伶讓這群孩子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奪下台灣韻律體操團體史上第一面國際賽獎牌! 除了體能訓練和重訓,一名韻律體操選手的標準訓練還包括了柔軟度壓操以及芭蕾舞蹈, 以及每個選手提到都備感辛苦的「體重控制」 ,每天餐前餐後、訓練前訓練後都要量體重,「有的時候可能訓練後反而還比訓練前重。 」隊員陳沛安苦笑著說,為了控制體重,隊長古妮臻從受訓開始就養成不吃晚餐的習慣,其他的團員則只吃優格或生菜果腹。

  7. 2021年7月9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週六現場【Long Game】 陳子軒/從領先全球開打到棒球盛行國唯一停賽,職復賽泡泡為何吹不起來? 2020年中職曾是全球唯一開打的棒球賽。 (攝影/林彥廷) 去年職開幕賽前,兩隊球員在場上練習。 (攝影/林彥廷) 就算7月中下旬可以復賽,職也要面對比去年更嚴峻的挑戰。 圖為去年工作人員在觀眾席布置觀眾人形看板。 (攝影/林彥廷) 【Long Game】專欄介紹. 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後,短短一週內,職從嚴禁飲食、閉門比賽到全面停賽。 如今職積極提交防疫泡泡方案,希望儘早開打減少損失,但觀察去年以來國際職業運動的狀況,有哪些關鍵與考驗? 台灣是否能承擔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