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7日 · 2008年白色恐怖受難者黃溫恭的孫女張旖容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阿公的遺書開啟遺書返還運動」。 《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 ,便是她回到阿公生前最後行醫與被捕處──屏東縣春日鄉開始費時數年所寫的家族史追尋記自幼時起張旖容的心裡始終有個困惑為什麼在母親眼中學歷等同一切? 她寫下:「我沒有辦法太靠近媽媽,太靠近是會受傷的。 」長期與母親關係的緊張、矛盾、彆扭,在追尋家族記憶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絲緩解。 對於連母親也沒看過的阿公,張旖容也逐步建立起認知:黃溫恭的確對時局不滿,而有改造社會的抱負,進而加入地下黨,「縱然如此,他們的審判仍須受到檢視」──原被判刑15年的黃溫恭,在蔣介石大筆一揮下改為死刑,16天後命喪刑場,葬於六張犁公墓。

  2. 2016年2月23日 · 李坤龍,近20年來,持續為這些遺落在歷史斷裂縫隙裡的死者,找回家的路。. (攝影╱吳逸驊). 位於六犁白色恐怖受難者公墓,半世紀前被國家暴力剝奪的生命,無法被「記憶」,而只視為「占用」國土。. (攝影/吳逸驊). 離六犁捷運站不遠處的山丘上 ...

  3. 2016年3月14日 · 二十多年來曹欽榮參與過台北228紀念館以及綠島人權園區規劃設計分別在2004和2006年大規模調閱過兩次檔案最令他震撼的莫過於被槍決者生前與死後的照片,「2004年就看到上百張同時看著檔案真的是不忍再看下去⋯⋯那時有位受難者的女兒來我

  4. 2022年2月22日 · 悼亡與續命──當藝術走向地方,打開白色恐怖的歷史對話現場. 再拒劇團的《明白歌》第六章〈夢中的墓碑〉,呈現政治犯曾梅蘭尋找兄長徐慶蘭的亡骸過程中,意外發現六犁亂葬崗的故事 。. (攝影/楊子磊). 70年前,台灣迎來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 ...

  5. www.twreporter.org › a › 228-political-victims-daughtersFill 1 - The Reporter

    • 無交集的兩代 偶然交會
    • 社會能有療傷的空間嗎?
    • 在政治暴力歷史中缺席的創傷經驗
    • 「二代女兒」的主體聲音
    • 與苦難和遺憾和解

    「有陣子在國外念書,每年228打開電視,固定會在華語頻道看到我媽,想家的時候,這是唯一可以看到她的機會。」廖啟凡說起留學時,與母親林黎彩的隔海相望,弔詭的是,這卻是她極力想要抗拒的「紀念日」,「就像祖宗牌位,每年到這個時間點拿出來拜拜,然後再收回倉庫。這麼久以來,一方大聲疾呼追求真相,另一方則說不要撕裂族群,完全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對我來講沒有什麼意義。」 與之保持距離,更深層的原因出於自我保護。不同於學者、政客、憤青等為了不同目的,紀念、研究、消費這個巨大的象徵,對受難者後代而言,228不是一個議題,而是永遠存在生命旁側,得與之搏鬥的陰影。 「我媽他們受過比較嚴重創傷的這一輩,有個通病,很喜歡栩栩如生地描述一些很可怕的畫面,讓我可以非常清晰地想像,就好像站在旁邊看那過程,比如人被用鐵絲串...

    「我們母女在那一段時間講沒兩句話就僵住,我講她不接受,她講我我也不接受,」起初林黎彩十分看不慣女兒花費大把金錢、時間與精力,從早到晚投入那些可疑的課程,甚至還直接進入課程顧問公司工作,「問她到底在哪裡上班,她說要保密,哪有這種事?至少要跟妳媽講一下,這樣子到底是幹什麼!薪水那麼低時間那麼長,從早上出門到半夜一兩點才回來,長期這樣對身體不行,我說老闆在利用她的善良,因為看到媽媽的痛苦,想要化解同樣心裡有傷的人。」 當林黎彩半信半疑去了女兒推薦報名的課程,相同的情境重現,代表她母親的學員,出現喉嚨疼痛的反應,彷彿多年來在外奔忙,以層層堡壘護衛的傷痕,以另一種形式,在他人的感知中坦露出來。 「兩天的課程結束,大概有半年時間,我每天早上起來,直接在心裡跟父母請安,剛開始也是一直在抱怨,到後來,還是感...

    當主流的228論述核心,仍聚焦在許許多多殞落的台灣菁英,遇難的細節被不斷復述,他們過去的生命凝結在時空中恍若永恆,被留在世上的家屬則成為法定代理人,向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申請補償金,需要重構歷史情境時,則成為受難者的生命代言人。 「那些在恐怖中艱苦扶孤,活下來的女人的聲音不見了,或是我們若聽到他們的聲音,也是因為我們要他們告訴我們,他們丈夫當年受難的情形,這些女人自事件後,艱苦尋求出路的故事,只是零星的點綴在他們男人的故事後,而不見其主體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沈秀華在1997年出版的《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中寫道。 1990年代初期,當她首次在宜蘭地區進行228口述史工作時,「很疑惑為什麼死的都是男人,女人的經驗到底怎麼一回事?」由此問題意識出發,在那個家屬猶仍驚懼不願...

    「雖然那是國家應該做的事,但年復一年的紀念儀式我其實蠻無感的,覺得好遙遠。坦白說當初進來這裡工作,想要探索那個黑暗的歷史,彌補自己心裡的黑洞,可是我找不到,因為都是英雄豪傑、台灣菁英,那我的母親呢?我的哥哥呢?被糾結得這麼深,誰描述過他們、誰注意過他們?」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研究專員林小雲坦言,她的父親林傑鋼於1950年白色恐怖時期被捕,判刑15年送往綠島,出獄後生下她。 「在這個紀念館,常常政治直接就打過來了,被卡住、肢解,完全碰觸不到真正的生命,個體被模糊在一片大論述之中。」她表示。 與228類似,過往對於白色恐怖議題的關注多集中在受難者的遭遇,紀錄工作與詮釋角度則多由學者以及文史工作者掌握,2014年,幾位戒嚴時期父親涉及政治案件的「二代女兒」,在藝術家蔡海如的策展下,以藝術創作的形式傳達...

    「家屬在自我表達上是很困難的,要顧及到『英雄』的角色,這個不要寫、那個不要講,我們真正的感受是比較次要的,如果說這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那永遠沒有辦法到盡頭,因為我們始終要隱身在那個光環底下。」施又熙也是參展者之一,原名施珮君的她,是施明德第一段婚姻的次女。 從小到大,都要被與著名的父親放在一起談論,即便幾乎沒有相處機會,甚至最後走到衝突決裂,「小時候就像穿上盔甲忍耐著,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好,因為他去坐牢所以我們才會這麼衰,可能對於父親有個渴望,一直懷抱著一點希望,等他回來就會好了,後來發現更糟,一輩子唯一仰賴的一點點東西,整個崩塌掉了。」 走過自殺邊緣與6年的憂鬱症治療之路,施又熙的作品名為「你看得見我嗎?」,在一面面鏡子上寫下文字,其中一面寫著:「那個年代,我看不見自己,現在,年近半百,才開...

  6. 2020年4月15日 · 最近來到他家的是一個國一的女孩可能因為在原生家庭的隔代教養缺乏互動刺激等問題心智年齡明顯較低但和沈昌毅小三的女兒和大兒子也能玩在一起三個小孩相處得不錯

  7. 這是雄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排行榜的真實故事《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Picking Cotton: Our Memoir of Injustice and Redemption)。. 該書講述性侵倖存者珍妮佛(Jennifer Thompson),與被她錯認為強暴犯、並因此入獄11年的羅納德(Ronald Cotton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