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0日 · Watch on. 1995年5月22日美國總統柯林頓政府決定允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到美國進行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參加康乃爾大學的畢業典禮打破了將近17年從未有台灣最高層領導訪美的慣例李登輝也因此成為首位訪美的中華民國總統中共因此於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飛彈實彈發射演習是為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

  2. 2020年7月30日 · 和中共了半輩子李登輝卻於國史館訪談紀錄中證實自己在一九四七年十月曾加入過共產黨一年。. 李登輝解釋自己為何入黨日本敗戰 ...

  3. 2020年7月30日 ·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台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今新北市三芝區),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之後留校擔任講師1952年獲中美基金獎學金赴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取得農業經濟碩士學位返台後進入台灣省農林廳任職並在台大及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前總統李登輝。 (新新聞資料照) 早年任職學術、農業、金融機構...

    • 台灣重新加入外交戰場
    • 李登輝1995年訪美
    • 台海飛彈危機
    • 「中華民國在台灣」
    • 李登輝傳承蔡英文?
    • 政治遺產

    李登輝擔任台灣總統12年 (1988-2000),台灣藉著民主化的轉型,開始重返國際關係舞台,特別是藉著和平轉型的成績單與美國往來,也開始與北京斡旋。有分析稱,李登輝在1990年代的外交成績之一是,將民主化的台灣,帶入新型態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延續至今。 台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裘兆琳告訴BBC中文,李登輝上任後開始推動「務實外交」,自1989年之後,台灣陸續與12個國家建立邦交。李登輝後來設置「海基會」及「陸委會」,大陸設置「海協會」與台灣交流。1993年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當時兩岸關係比較和緩。 同時,彼時美國因為「六四」,與中國大陸關係並不特別和睦,在這個背景下,台灣與美國互動,有一些進展,譬如柯林頓政府軍售台灣上百架F16戰機,之後,台灣重新加入全球重點貿易組織 「關...

    1994年,李登輝訪問台灣在中南美洲的邦交國,回程希望過境美國夏威夷一夜,遭柯林頓政府拒絶,只能在當地空軍基地「稍作休息」,未給台灣基本禮遇。據報導,當時李登輝因此不願下機,穿著非正式服裝,在專機上接見「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白樂崎作為抗議。 柯林頓當時的誤判意外引起美國國會反彈,原因是共和黨當年剛在選舉同時贏得兩院多數席次,在此政治氣氛下,台灣見到時機,持續與美國政治顧問公司合作,在華府積極遊說,美國參眾兩院幾乎以全票通過同意邀請李登輝訪美。柯林頓在國會壓力下,同意李登輝訪問母校。

    李登輝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時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以及「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引起國際廣泛報導。北京強烈反彈,在當年及來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前,在台灣海峽試射飛彈。美國派遣兩艘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海峽周遭,40艘軍艦集結周圍海域;此為「越戰」後,美國在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部署。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Warren Minor Christopher)稱,這些戰艦會「在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曾任台灣駐美副代表的裘兆琳向BBC解析,李登輝訪美成功,背後都有關美中台三方的「誤判」:柯林頓誤判拒絶李登輝在美國領土過夜不會引起激烈反應、北京誤判美國國會力量(眾議院以396票對0票通過同意李登輝訪美)、台灣則誤判李登輝訪美後,未預料北京的反應如此激烈。 不管誤判與否,許多分析稱李登輝訪美以及之後的台海危...

    回顧20多年前美中台關係,分析認為,在李登輝執政下,台灣的外交基調確定,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影響台灣日後總統的兩岸政策。 特別是現任總統蔡英文,曾經是當年(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也就是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起草人之一。蔡英文重申的「維持現狀」主張,被評論者認為承接李登輝的外交核心政策。 長期研究兩岸政治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告訴BBC中文,兩人之間在處理外交及兩岸關係方面確實有相似處。

    松田康博稱,李登輝在位12年,從來沒宣佈過台灣獨立。他強調:「李登輝前總統反而提了100多次『統一』兩字,這是一種『藝術』,很多事情不能說,但那該出手的時後就出手。李登輝如果當年貿然在執政後宣佈獨立,那國際情勢就會混亂,包含兩岸。所以他是很謹慎地在貫徹他的理念。」 松田康博認為,蔡英文則是「用巧妙的語言來處理兩岸問題 」:對國際社會沒有說過台灣獨立,而是表示維持現狀,保持台灣的民主成就,讓「中華民國在台灣」成為台灣的最大公約數。對內,蔡英文又持續強化台灣認同。「維繫這種內外的平衡,對台灣來說很重要。」松田康博補充。 不過,裘兆琳則認為,所謂「中華民國台灣化」是歷史的結果。她認為,1949年以來,剛開始20年兩岸是在爭執誰代表中國,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當時美國官方就有人預言中華民國最後一...

    回顧李登輝任內的外交以及政治策略,很多人會將他跟新加坡已故總理李光耀比較,後者推動的「亞洲價值」(『社會第一、個人第二』儒家式的威權管理)。 松田康博認為,李登輝認同西方普世價值,譬如人權或民主,因此很有計劃地將台灣一步一步推向和平民主轉型的過程,跟韓國一樣,在亞洲都是很重要的成就。他解釋說:「李登輝的改革很有節奏感,而且當時他的改革難度恐怕比韓國更高,因為他在國民黨內並沒有太多盟友。此外,當時台灣民眾多半希望他推動民主化,而他在威權體制內的高位推動改革,這是十分弔詭的一件事情。」 松田康博稱,李登輝也是時代下的改革者。因為1988年,李登輝剛當上總統的時候,世界正發生劇變,第三波民主化運動浪潮興起,中國在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台灣則有民主化運動,譬如「野百合學運」等社運,可以說是他也...

  4. 2020年7月31日 · 功在台灣民主. 陳儀深說台灣民主化的歷程始於蔣經國晚年的解除戒嚴令但90年代開啟的民主化是李登輝對台灣最大的貢獻。...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0年7月31日 · 新國民黨連線成員成立新黨. 國民黨內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鬥爭愈烈。 九二年底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環保署長趙少康財政部長王建煊辭官參選其他未獲黨中央提名的新國民黨連線成員多人自行參選且大獲全勝九三年一月郝柏村辭去行政院長後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取得國民黨主導權新國民黨連線成員也於八月退出國民黨成立新黨國民黨正式分裂。...

  7. 2020年7月31日 · 自由亞洲電台 + 追蹤. 2020-07-31 10:53. 人氣. 現正熱映中. 2005年的李登輝。 (美聯社) 李登輝執政時期在總統府的國家統一委員會擔任長達12年幕僚的張榮豐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談到李登輝時期臺灣內部的統獨爭議很大當時出現一種亂象是兩岸之間密使滿街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