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當智慧型手機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卡似乎也成為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有別於留下到此一遊的虛擬標記,當藝術家在某些地點駐足停留,往往透過特殊的視覺觀點,將現實存在的地景解構成虛擬狀態的地標,而這樣的手法猶如對影像進行加密甚至是不可逆之化學反應,試圖創造出一系列看似虛擬實境卻又是真實場域的影像,而這些似是而非的影像也與我們生活周遭的某些新式地景有著相同之處──它們屬於某個地點卻又同時帶有人造與奇觀的特質。 1 3. (攝影/顏子淞) 參展者/Hiro Lin(台灣)/A-01. 《Room》。

  2. 違反工地安全規定,屢屢被勞檢糾舉的公司,卻能獲取各種工安獎、企業社會責任獎,藉以打造完美企業形象。《報導者》清查勞動部資料發現,過去5年,工安獎常勝軍的國內20大營造廠,竟只有1家無不良紀錄,累積工安違規案件超過500件,7成5發生過死亡重大工安事件⋯⋯

    • 邊緣的影像
    • 在離地與接地間搭橋
    • 歷史文件的重量
    • 再去看見

    在《錄像桌子》中,畫面重複轉左轉右的地圖與時鐘,人聲旁白不斷提出何謂中心的問句,榮念曾說明了當時的創作想法:「我做了一個soundtrack,來討論什麼叫當中、什麼叫中心、什麼是文化的中心、什麼是空間的中心、什麼是時間的中心。都在講中心跟邊緣,都是以外的空間。」如何透過創作實驗與舊有事物產生溝通,並找出之間的關係及新的可能,是榮念曾面對創作時最重視的核心。 延伸榮念曾在《錄像桌子》裡的提問,倘若繪畫、雕術這類傳統美術是普遍認定藝術的「中心」,那麼當年的錄像,則無疑站在藝術的「邊緣」。對此,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孫松榮也提出他的觀察:「錄像藝術範疇都是很邊緣的,當年就很邊緣,其實並沒有被關注。」他進一步談及錄像藝術少被媒體書寫的事實:「譬如陳界仁、洪素珍、袁廣鳴,當時並沒有人...

    有別於台灣錄像創作者的單打獨鬥,香港在錄像發跡的幾年內,便有鮑藹倫、馮美華、黃志輝與毛文羽,在1986年成立的「Videotage錄映太奇」。這個起初以創作交流為主的自發組織,走到30年後的現在,已成為香港唯一致力於錄像資料庫的民間單位。為了瞭解Videotage這些年如何推動錄像藝術,我們拜訪了現任主席梁學彬(Isaac Leung)與展覽經理陳浩勤(David Chan)。 「電視撈飯」原是一句香港慣用語,意思是「邊看電視邊吃飯」,有別單一展出空間,展覽以「油街實現」場域為圓心,放射至周邊的8家茶餐廳、冰室、小賣店與甜品舖,讓本地創作者的錄像作品,走進店家的電視機裡,輪流在大眾眼前放送。 既然以「縮短民眾與藝術的距離」為策展核心,陳浩勤說自己當初洽談合作店家時,也盡可能用簡單的方式去溝通...

    而在台灣,過去雖有「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AVAT,簡稱視盟)、「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TCAC)等單位嘗試建置線上資料庫,且不只以錄像為單一對象,而是更廣泛的當代藝術,但可惜的是都難有延續。 對此,在台灣舉辦「國際錄像藝術展」超過10年的鳳甲美術館,館長蘇珀琪(Frankie)接受採訪時提出她的觀察:「最大的困難就是沒錢啊!因為沒錢就是沒人,沒人你怎麼做資料庫?」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做為一個非營利的機構,常常會遇到很多人給你很多資料,然後你就有一種『我不把它好好整理起來,就有點對不起大家(的感覺)』,但你認真要進去整理,其實人力跟資源都不太夠把它真...

    除了場景不在/再,Videotage的陳浩勤也認為:「跟鮑藹倫那個年代比起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不見了,有點可惜但是沒有辦法,就是我們現在沒有underground。那時候真的是underground,比如你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放映的他們的作品,是radical的、是激進的、有衝擊的,即使現在來看也是。」 在網路與手機如此發達的時代裡,或許也如蘇珀琪所言「所有事情都是錄像」。當錄像藝術已逐漸成為當代藝術的顯學,如何重新「再去看見」,成為不論是藝術家或觀看者一種必要的自問。然而,持續回看這些歷史檔案,究竟帶給觀者什麼樣的意義?對此,梁學彬提出他的觀點:「30年前的東西放在今天去看,會變成非常重要對於歷史了解的另類素材。比如我們看電視台是一種方式,我們檔案的作品則是一些micro s...

  3. 2021年1月23日 · 2020年,我參加《報導者》的工作坊拍攝專題,剛開始進行得並不順利,甚至執行一個半月後必須更換主題。.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作品,導師 謝三泰 建議我拍攝離家近的動物園,也提到動物園的動物有憂鬱傾向,後來詢問獸醫系的朋友才知道,動物園並不像我 ...

  4. 2021年10月16日 · 當時以鏡頭身先士卒,前進第一線衝鋒陷陣的攝影家,豈能預料震撼人心的影像居功厥偉,因此激勵鼓舞生力軍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加入陣營,其中當以1971年成立於法國巴黎的「 無國界醫生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最為關鍵。. 無國界醫生目前在 ...

  5. 2024年1月13日 · 國際媒體關注焦點在民進黨的總統選舉三連任,特別著重「台灣選民拒絕中國壓力」;也同時強調北京恐將升級對台灣軍事、外交與經濟的施壓,以測試賴清德政府的戰略應變與台灣政壇在選後是合作或分裂。

  6. 2023年5月4日 · 在71歲資深法醫蕭開平的記憶裡,台灣最早發現新興毒品的時間是在1998年。 當時,一位來自紐西蘭的學生在台灣使用了不明毒品後,從12樓的派對地點墜樓而死。 蕭開平說,他們向外國專家友人諮詢後,才知道紐西蘭外籍生使用的是當時歐美國家正在流行的MDMA(俗稱搖頭丸)。 從那時開始,法醫研究所只要從檢體中發現不知名的毒品,就會參考其他國家的案例與經驗,試圖找出毒品的種類、累積檢驗能量。 雖然搖頭丸等毒品早已在歐美開始流行,但歐盟在2005年才 首次使用 「新興毒品」這個名詞,到2012年國際對於新興毒品的定義(註)也才趨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