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報導者》透過老中青不同世代、4位醫師服務的初衷與經驗,呈現背後的偏鄉兒科醫師人力不足結構問題。 宗教奉獻. (攝影/曾信) 張昌(80歲、偏鄉服務18年): 「若我不是基督徒就打包回去了。 張昌就讀高雄醫學院(現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時偶然接觸基督教,成為虔誠基督徒後,他在心中跟隨上帝的召喚,去到資源最缺乏的地方服務,協助屏東的宣教士看診,每週3次風塵僕僕地下到恆春支援。 1967年由一群芬蘭宣教士所建立的診所──恆春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即是借用張昌的醫師證書登記開業。 「台北的醫師,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 」1955年在花蓮創設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的美籍傳教士醫師薄柔纜(Dr. Roland P. Brown)的感嘆,曾召回旅美的神經外科名醫黃勝雄返台到花蓮接棒。

  2. 2023年7月11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邁向超高齡社會,「非山非市」地區的醫療困境縮影. 全台54間衛生所沒有專任醫師駐診,它們如何撐起在地公衛任務? 既非山地鄉或離島,也不在市區的「非山非市」地區,許多衛生所的專任醫師長年懸缺,為在地公衛醫療一大難題。 圖為腎臟內科醫師洪秉鴻支援南投縣中寮衛生所,前往北中寮龍安宮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攝影/楊子磊) 「南投縣『無醫』衛生所又一家! 」今年(2023)2月一則新聞,再度掀起地方衛生所找不到醫師的困境。 類似新聞不僅常登地方新聞版面,也是議員質詢焦點,但問題始終懸而未解。 根據最新統計,除去無醫師編制的台北市與15個高雄市都會區,全台347間衛生所有54間找不到專任醫師駐診。

  3. 2024年1月29日 · 從重症研究到全民基因蒐集:商業與公益界線上的第二波精準醫療「國際賽」. 台灣以「精準醫療計畫」(TPMI)加入精準醫療的醫學科技競賽,遭遇的困境與國際借鏡為何?. (攝影/Phanie via AFP/VOISIN). Genomics England在2022年舉辦的研究高峰會上,計畫執行長Chris ...

  4. 2018年11月30日 · 拒絕恐慌,而非拒絕病患:我的門診不怕愛滋病毒帶原者. 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謝尚廷。.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設立的「國際愛滋日」,鼓勵人們關注愛滋病的科學知識、政策及帶原者權益。. 今(2018)年,《報導者》將焦點放在醫病關係 ...

  5. 偏鄉篇1健康不平等──台灣三大兒童高死亡區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示意圖,非文指稱. 未滿月的新生兒死亡率,台東、屏東、花蓮分居全台前3名;未滿1歲的嬰兒死亡率排名亦然;1~2歲孩子死亡率台東、花蓮還是前2名。 以兒科資源來說,這三區幾乎全縣都是偏鄉,不僅是搶救兒童高死亡率的紅線區,孩子幾乎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和健康及生存奮戰。 台灣以健保制度自豪,然而,健保並未改變城鄉差距造成的不平等。 長年追蹤健保對台灣平均餘命及健康影響的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江東亮指出,健保開辦15年來,對健康不平等的消弭有限,平均壽命最長的台北巿和最短的台東縣,差距僅僅縮短了1歲,還是相差足足8歲之多。

  6. 2018年先以「特管法」管理細胞療法的操作人員和治療領域,結果通過5年後,滾動出的卻是一個龐大地下巿場;衛福部有意提升法律位階,草擬「再生醫療雙法」撥亂反正,卻引爆雙法不同調、製劑趨嚴、技術過鬆的爭議,在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連署修正的聲浪下,修法進度被擱置。

  7. 2016年6月15日 · 呂立正式職銜是「台大醫院小兒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但他工作範圍不只侷限在呼吸治療,很多時候他用自己的時間跟資源,為的就是讓兒童可以得到最妥善的照顧,也成為台灣兒童醫療領域的先鋒者。 二十多年來,呂立看過無數張驚恐害怕的小臉,每天都聽得到淒厲的「我不要進去、我不要打針」。 為了看到孩子的笑顏,他引進小丑醫師、兒童藝術治療及音樂治療,想盡辦法讓台大兒童醫院的環境、氛圍變得更「療癒」。 為了讓受虐兒得到更全面的照顧,他在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辦起全台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聯合門診,一次召集至少4位專家幫孩子全面評估。 最常見的陣容是兒科醫師、小兒精神科醫師、心理師及社工師,有時候還會有更多科別醫師加入。 甚至,他為了受虐兒,經常花上數小時寫一份驗傷報告,一個傷口、一個傷口詳細記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