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2日 · by Rose Tai -2024/03/22更新. Photo / Getty、 名日文化、Belize Studio 旅人水晶. 文章授權 / 名日文化 文 / Belize Studio 旅人水晶. 2024上半年已經來到一半了,或許你感到既不是太滿意,也不是很討厭的狀態,但似乎就卡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 可能開始思考,是否有可能無痛轉職? 還是有更多可能的機會等待著你? 又或者,你想給自己一個全新方向? 在這樣的時刻, 名日文化 合作師資 Belize Studio 旅人水晶 的配置師,想跟你分享集體意識的共振訊息,也許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和指引。 透過與水晶建立連結,你將有機會觸動內在的那只方向盤,並發現可創造的選擇。

  2. 2020年5月29日 · 沒料到負責訂車票的R當天下午突然失聯H也找不到她打了幾十通電話簡訊的口氣從著急變成擔心肯定是有事發生最後決定不再打擾等她自己聯絡我。 隔天,在H的臉書看到他跟R躺在碧澄澄的池水裡,兩人遊山玩水不忘自拍,選在慕谷慕魚打卡,走著我們原定的行程,當下看到照片時,內心有核彈等級的爆炸,發訊息給H說:「所以你在說謊? 」接著刪掉兩位好友, 至今都不願再聯絡。 事後,R透過朋友來說情,對方一接起電話口氣尷尬地說:「真是抱歉,我聽到也很無言,但還是希望朋友一場,沒什麼不能說開的事。 朋友轉述R當天晚上心情不好,不想要太多人一起出門,怕影響到別人玩樂的情緒。 但想說票都買好,飯店也訂了,還是去好了,很抱歉會把錢退還給我。

  3. 2022年3月17日 · 「沒有怎麼辦,就與它共存啊。 」為民哥的話讓我聯想到心理諮商師的比喻。 諮商師說離婚就跟摔斷腿一樣,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復原過程。 一個摔斷腿的人在動完手術後第一步要想的不是走路而是怎麼讓自己坐上輪椅第二步則是如何從輪椅進步到拐杖第三步才是放開拐杖慢慢行走至少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回到正常人的狀態。 但是我們人呢,大部分都只想看到美好圓滿的結果,下意識想避開漫長痛苦的復健過程。 所以開完刀後,大家問醫生的第一個問題一定都是:「我什麼時候才能走路?

  4. 2024年2月21日 · 什麼是situationship? Situationship由「Situation」與「Relationship」組成,形容一段關係超越友情,所有行徑都與交往中的戀人無異,卻沒有正式確認彼此的關係。 模糊、不說破是Situationship的核心,兩人的關係宛如薛丁格的貓,在正式確認之前萬事皆有可能。 越模糊越美好. 還記得《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結局嗎? 主角們在月台分別前一段互訴愛意卻沒有明說的道別,Situationship這個概念早已不稀奇。 在這個網路一開一次跟十個人聊天的年代,認識新朋友的成本大大降低,所謂的速食戀愛反而讓許多人對確立關係有著更勝以往的慎重。

  5. 2024年5月2日 · 如果你還懷疑對方是否有心與你交往,彼此的曖昧使你覺得煩惱多於甜蜜,想要擺脫,第一步就是:讓他從你的生活中消失。 在生活上,請避免再接觸你的曖昧對象。 如果對方是同事,那麼請你除了辦公時間及公事外,一律不要與他交流,減少雙方互動的機會。 這個過程如分手一樣,也必須避免去你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以免觸景傷情。 轉移注意力,讓你對他的感覺逐漸淡去. 接著,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例如你的工作、興趣、運動,以及與其他朋友的社交活動等等。 讓對方在你心中的形象及感覺漸漸淡化,以使自己能逐漸抽離這段曖昧關係。 明知沒希望卻離不開,怎麼辦? 你是否無法接受,投入的一切全都放水流? 然而,能果決地做到這點的朋友不多,明知「遠離」是最有效的方法,偏偏怎樣都做不到。

  6. 2021年1月27日 · 有一回,由於兩個部門間的內部溝通失誤,多收了某客戶一筆費用,偏偏這個客戶是出了名的謹慎,公司透過電腦系統管理各種款項進出,竟然還會發生這樣的差錯,讓對方火冒三丈。 艾莉絲平常與這個客戶的關係不錯,她總能為對方設想,客戶對她也很信任,主管更是將維繫該客戶關係的任務交給艾莉絲。 但這次面對暴跳如雷的客戶,她完全手足無措,只想找個地方躲起來,和平常圓融又自在的她判若兩人。 好不容易,在主管的協助下安撫好客戶,回到公司,面對內部檢討時又是另一個難關。 追根究柢,是其他部門的同事誤會艾莉絲的意思,才會做出錯誤的處理,但艾莉絲不希望同事被記過、自己也不想一肩扛起,所以跨部門對質時,她選擇溫和地說:「也許是我沒有講清楚,才會造成他的誤會。 以後我會與他重複確認,避免同樣的事情再發生。

  7. 2022年11月3日 · by Samantha Xin -2022/11/03更新. 文:三采文化 圖:三采文化、Pexels. 被拯救情結綁架的討好心態. 有些人在關係中明顯是依賴者,成熟和獨立能力也不足,不斷付出及討好的一方,其實是較有能力和握有資源者,這種關係的情況較複雜點,除了不停付出、討好的這一方慣性被別人的弱勢綁架,還要加上受自己長期運作的神經症罪惡感 (道德焦慮引發)驅使,而陷入不斷拯救弱小者的處境,動彈不得,失去彈性和抉擇自由。 說到底,討好者把證明自己夠好,建構在可以拯救他人「變好」的任務上。 這種證明很弔詭,人其實可以好好證明自己夠好 (有價值)就好,為什麼要把一個弱勢或生活能的人變好、把他照顧好,才能證明自己夠好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