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網站. https://www.urecorp.com/. 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臺證所 : 3576 ),為台灣的 能源 公司,由新日光能源科技、昱晶能源科技與昇陽光電科技合併成立。. [1] 新日光能源科技通稱新日光或NSP。. 創立於2005年12月,位於 台灣 新竹市 科學工業園並與2009年1月於 ...

  2. 主要股東. 國發會 (6.09%). 耀華管委會 (5.81%). 台達電子 (2.04%). 网站. https://www.urecorp.com/. 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臺證所 : 3576 ),為台灣的 能源 公司,由新日光能源科技、昱晶能源科技與昇陽光電科技合併成立。. [1] 新日光能源科技通稱 ...

  3. 2023年10月11日 · 台达电子 (2.04%). 网站. https://www.urecorp.com/. 联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台证所 : 3576 ),为台湾的 能源 公司,由新日光能源科技、昱晶能源科技与昇阳光电科技合并成立。. [1] 新日光能源科技通称新日光或NSP。. 创立于2005年12月,位于 台湾 新竹 ...

    • 定義與發展歷程
    • 再生能源政策
    • 各種再生能源發展情況
    • 外部連結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現階段台灣再生能源涵蓋項目包括慣常水力發電(川流式水力發電)、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生質能與廢棄物發電(英語:Waste-to-energy)六項。經濟部能源局在訂定發展目標上,通常使用「新及再生能源」一詞,除了前述項目之外,另加入並非屬於「再生能源」,而是屬於「新興能源」之燃料電池。 台灣投入發展「再生能源」,除了前述項目,另有尚於初始開發階段之海洋能技術,政府主管機關尚未對於海洋能發展訂立目標,但經濟部能源局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有投入研究。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之重要里程為2009年7月發布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此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之母法,該條例之中央政府主管機關為經濟部,由經濟部能源局執行業務。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歷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政策目標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現階段以發電為主。過去曾經有非發電之發展目標,包括提供熱能之太陽能熱水器推廣設置,部分替代柴油之「生質燃料摻配比例」規範,兩者目前均已不再列為推動項目。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9年4月12日於立法院通過修正案,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裝置量達2,700萬瓩(27GW)的目標。

    獎勵措施

    現階段蔡英文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獎勵措施以「保證收購」20年之「躉購費率」制度為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9年4月12日於立法院通過修正案後,未來「保證收購」與「電力自由交易」二者可相互轉換,代表政府過去師法德國的「保證收購」躉購費率制度將逐漸淡出,逐步導向自由市場。 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實施以來,歷年各類型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如下: 1. 各種技術依照技術種類、裝置型態,再細分不同費率,例如太陽光電2019年依據各型態共分為46項費率。 2. 上表為單一費率,離岸風力發電與地熱能另有前高後低費率。 3. 其他包括海洋能、氫能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認定可永續利用之能源。 4. 2020年原「川流式水力發電」改名為「小水力發電」,其他部分取消。

    太陽光電

    臺灣於2000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但於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政府開始實施「保證收購」20年之「躉購費率」制度後,安裝量方開始顯著成長。另外,建置成本大幅下降,也是2010年後成長的主因。這使得原本以外銷導向的光電產業,內銷比例逐漸成長。 台灣整體年均日照接近1,800小時,發展條件良好。政府目標於2025年,太陽光電累計安裝容量達 2,000萬瓩(20GW),其中屋頂型太陽光電目標 300萬瓩(3GW),包括水域面積在內的地面型太陽光電 1,700萬瓩(17GW)。

    風力發電

    台灣風力發電開發始於2000年,該年政府頒布「風力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之後,包括台灣電力公司、台朔重工,以及正隆公司依據前述示範計畫投入風力發電廠開發。台灣首座風力發電廠為台朔重工的麥寮風力發電廠。 2012年政府公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啟動離岸風電開發。2013年1月,台灣離岸風場示範案開標,由福海風力發電(永傳能源)、海洋風力發電(上緯企業)、台灣電力公司三家中標,2017年4月海洋風力發電公司之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第一期開始商轉,為臺灣首座正式營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 2018年政府展開離岸風電大規模開發,公布「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啟動離岸風力發電「遴選」與「競價」作業。分別由7家開發商獲得遴選資格,總開發容量為383.6萬瓩 (3,836MW);兩家廠商於競價中獲選,總開發容量為166.4萬瓩(1,644MW)。

    水力發電

    台灣最早開發之水力發電廠為1905年啟用之龜山水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至今已超過一世紀,截至2018年底累計裝置量為209.2萬瓩(2,092MW)。 台灣水力發電較優良場址大都已開發,新位址較難尋覓,未來台電將以中小型水力發電廠為開重點。

    經濟部能源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單一服務窗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經濟部能源局風力發電單一服務窗口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地熱發電資訊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再生計畫自行政院提撥90億新台幣作為退撫預算 [6],最初將中船雇用人力裁減47%,最終砍半,將公司人事營運成本自42%降至15%(5,490人降為2,721人,裁減2,769人),續留人力亦減薪35%。

  5. [1] 歷史 [ 編輯] 1950年代, 中華民國政府 在台灣推動「進口替代」政策,希望建立本土的人造纖維產業。 1954年,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 工業委員會決議, 中央信託局 與von Kohorn公司簽定 合約 ,建立 嫘縈 絲工廠。 這個工廠由 大秦紡織 的 石鳳翔 接手,在1955年正式創立中國人造纖維公司,由石鳳翔任首任董事長, 賴清添 任總經理,主要股東有李占春、王友彬、石爾璜、 侯雨利 、 呂鳳章 與 吳火獅 等人,在 苗栗縣 頭份鎮 設廠。 1957年,開始量產嫘縈絲,成為台灣最早生產人造纖維的公司。 1963年,與 中華開發 共同投資成立 聯合耐隆 ,生產 尼龍 原料。 1965年,開始生產 聚酯 棉,供應給其他紡織公司。

  6. 全球植被. 可再生資源 ,也稱爲 流動資源 , [註 1] [1] 是一種 自然資源 ,能夠在一定時間內透過自然收生產或其他循環過程來補充及替代 耗盡 的資源。. 當資源的再生率不可能超過人類時間尺度時,這些資源稱爲 永久資源 。. [1] 可再生資源是地球自然環境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