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胰臟癌末期會如何過世. 胰臟癌進展到晚期,要治癒的機率不高且化療過程痛苦,若給予過多治療,不但無助於延長患者生命,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更多痛苦直至往生。. 因此,比起治療,更注重的是症狀的緩解、與如何面對人生最後一刻時的心理狀態調整。. 經 ...

  2. 2024年2月22日 · 評估罹患胰臟癌風險時,除了基因檢測之外,還要確認有沒有家族史。大約 15% 的胰臟癌患者有家族史,如果親人中有 1~2 位一等親曾經確診胰臟癌,那麼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大概是一般人的 6 倍;如果有 3 位一等親曾經確診胰臟癌,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則是一般人

    • 胰臟的位置與作用
    • 胰臟癌是什麼?
    • 胰臟癌的常見症狀
    • 胰臟癌的高風險群
    • 胰臟癌的診斷及檢查方式
    • 胰臟癌分期及存活時間
    • 胰臟癌治療方式

    胰臟是消化系統中的腺體之一,位於左上腹、胃和脊椎之間,長度約為15-20公分,從頭到尾逐漸變窄,前端胰頭連接十二指腸,中間為胰體,末段則稱為胰尾。 胰臟主要由外分泌細胞(95%)及內分泌細胞(5%)所組成,其作用為: 1. 外分泌作用:負責製造胰汁,經胰管流入十二指腸,進行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作用。此外,胰管也負責將肝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的膽管。 2. 內分泌作用:負責生產胰島素等多種荷爾蒙,直接滲入微血管作用於全身,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特別是調控血糖。

    主因為胰臟細胞持續的失控增生而形成腫瘤,進而侵害身體的正常細胞、影響胰汁分泌及消化作用等。大約90%的胰臟癌源自於「胰外分泌腺體」,這種腺體主要分泌胰消化酵素來幫助消化;而另外10%則與分泌胰島素的「內分泌腺體」有關。 根據統計,胰臟癌的發生位置約有70%見於胰頭、20%見於胰體和及胰尾,其餘10%多為小腫瘤遍布整個胰臟。由於胰臟的位置十分隱蔽,一旦出現病變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與腸胃道疾病的類似,因而使人疏忽。 有鑒於以上特徵,許多胰臟癌就醫的患者已是中後期,此時不僅治療手段有限,存活率也大大降低。

    由於胰臟癌大多發生在胰頭的位置,當發生病變時通常會阻塞胰管和膽管,使膽汁積聚而無法流入十二指腸,造成常見的黃疸症。此外,類似消化道疾病的症狀也十分常見。 1. 黃疸:如眼白及皮膚泛黃。 2. 腹背痛:患者可能會出現間歇性的腹痛,並可能反射至背部。仰臥時可能加劇疼痛,坐起或向前彎腰、屈膝時可減輕。 3. 突然消瘦:病變的胰臟可能減少胰汁的分泌,因而使身體無法吸取養分。 4. 食慾不振:因癌細胞會削弱消化能力,間接影響食慾。患者也可能因進食所引起的腹部不適而減少進食。 5. 油性糞便、肚瀉或便秘:因胰汁分泌減少,故脂肪可能未經分解就排出體外,導致糞便變油、惡臭或呈灰白狀。 6. 噁心嘔吐、吞嚥困難:若腫瘤壓迫到前方的胃部,使食物未能正常進入消化道,就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此外也常出現噁心、嘔吐...

    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機率為不吸菸者的2-3倍。
    年長者:根據過去統計,患者多為65歲以上長者。不過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仍不可輕忽。
    有飲酒習慣:酗酒可能會導致慢性胰臟炎,進而增加胰臟癌的風險。
    飲食不均、喜愛高糖飲食:高脂肪、高鈉及高糖份飲食,以及纖維攝取不足均會增加胰臟癌的風險。

    初步診斷可能會先觀察眼白及皮膚是否有泛黃跡象,以及按壓腹部是否有疼痛感,接著再透過儀器進一步檢測。 1. 抽血檢查:判斷血球細胞的數目及形狀、肝腎功能是否症狀,以及某些蛋白質於血中的濃度,像是相關癌症的「腫瘤標記」。如胰臟癌的相關蛋白質為 CA19-9 及 CEA。 2. 腹部超音波:用掃瞄儀在上腹位置移動,透過影響觀察肝臟、胰臟、膽管等是否有異常。過程約數十分鐘,無痛。 3. 腹部電腦斷層 (CT):透過拍攝不同角度的X光片構成立體影像,以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分布及周邊組織是否受影響。拍攝過程約數十分鐘,患者只需靜臥、無需麻醉。 4. 核磁共振攝影 (MRI):利用磁場來構成身體橫切面的影像,影像較為清晰,可以觀察胰管壁是否有病變。患者需在一個中空的大圓筒裡靜臥,過程需至少30分鐘,無需麻...

    以國際 TNM 分期為主,T 為腫瘤大小及侵犯之範圍,N 為是否有淋巴結之侵犯,M 為是否有遠處的轉移。主要分為一至四期,期數越大,表示腫瘤擴散範圍越廣、嚴重度越高、五年存活率也越低。 以過去的統計數據來看,雖然胰臟癌與其他癌症的存活月數相比確實少上許多,不過隨著化療等治療手段持續進步,不僅副作用逐漸降低,積極治療的患者也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及延長生命,一至二期的患者可延長至數年不等;三至四期的患者也有望延長10-12個月的生命。

    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方式,由於胰臟癌早期並不易察覺,絕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多數患者的治療方式會結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治療互補,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藉此加強療效、降低復發及擴散風險。 並不是同一期別的患者均會採用相同的治療方式,而是必須考量:患者年齡、健康狀況、腫瘤大小及數目、腫瘤部位、擴散程度等作綜合性評估。 常見手術方式包括: 除此之外,對於晚期病患併嚴重黃疸、無法採用手術治療時,可能採用姑息性治療(緩解性手術),包括阻塞膽管和腸道作繞道手術(Bypass)、經皮穿肝膽管引流術(PTC-D)、內視鏡鼻膽管引流術(ENBD)等以改善黃疸,或透過胰周圍神經或內臟神經切斷術達到止痛之效果。 Reference: Mayo Clinic – Pancreatic canc...

  3. 2019年2月8日 · 因此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就必須直接面臨癌症末期的噩耗,除了腹痛、腸胃道不適、食慾不振、腹水、黃疸等末期症狀,可能造成其生理上極大的痛苦外;在心理層面,患者因即將面臨死亡而產生的焦慮、以及對家人牽掛不捨而產生的諸多情緒,都是 ...

  4. 2021年3月9日 · 一文睇清胰臟癌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胰臟癌末期還有救嗎?. 多次投得「日本一」的板前壽司創辦人鄭威濤於2024年4月2日離世,報導死因為胰臟癌復發。. 胰臟癌初期徵狀不明顯,不少患者到中後期才求醫確診。. 胰臟癌有甚麼初期症狀及先兆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9年9月18日 · 學者推測在胰臟癌診斷前1.5年就會出現體溫增加和脂肪棕化(fat browning)的現象,也就是脂肪細胞會被燃燒消耗掉,這是因為胰臟癌細胞造成皮下脂肪特定蛋白質表現異常所致(所以肥肉消失可不要高興的太早!

  7. 2020年9月3日 · 7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臟的頭部, 一般來說,當診斷出來時,患者常見以下幾種症狀: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而黃疸是因為胰臟頭部腫瘤壓迫到總膽管,造成膽汁淤積所導致,嚴重的總膽管阻塞甚至會造成灰白色的糞便。 胰臟癌多從影像學檢查發現. 沒有特殊症狀胰臟癌患者,有一部分是做了健康檢查或是其他疾病的例行檢查而意外發現的,這當中絕大多數是憑藉影像學檢查偵測出來,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或是自費的正子造影(PET)。 必須注意的是,在健康檢查當中,最方便且最常被拿來篩檢胰臟癌的抽血項目CA-199,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夠高,在診斷胰臟癌的價值上,其實不如上述的影像學檢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