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0日 · 2024-05-20 18:30:02. 沉默的健康威脅 探索高血壓背後潛在風險與管理. 分享: 素有沉默殺手之稱的高血壓」,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而長期存在早前世界高血壓日」,台灣高血壓學會特別提醒大眾血壓控制的重要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林彥宏教授指出血壓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血壓高和高血壓是不一樣的血壓高是單次量測很高而高血壓則是一種慢性疾病強調了居家血壓量測的722原則」,需連續7天早晚各量一回一回2次取平均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壓並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葉志凡醫生提醒,高血壓患者往往不自覺自己的病情,直到出現頭痛、頭暈、喘息或視力模糊等症狀或有嚴重併發症時才尋求醫療幫助。

  2. 2024年5月5日 · 臺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蔡易臻醫生表示2018年前三陰性乳癌標準治療指引僅有化學治療以紫杉醇類及小紅莓類為主後來雖又加入白金類藥物但整體預後仍相對較差直到2019年後美國FDA通過免疫治療中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用於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上才終於打破上述治療瓶頸。 為何三陰性乳癌被認為是乳癌中的「弱勢族群」呢? 蔡易臻醫生分析,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復發機率,根據數據顯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後五年復發機率為28%,高於其他亞型。 再者則是治療選擇,蔡易臻醫生說明,目前主流乳癌分型其實都是基於既有的治療方式,如荷爾蒙治療、HER2標靶藥物等,而三陰性乳癌的腫瘤特性都無法使用上述治療,治療武器相對較少,預後自然較不理想,病人也比較辛苦。

  3. 2024年1月15日 · 蔡醫生亦分享一名82歲患有長期病和輕微認知障礙的婆婆最初出現發燒和咳嗽等病徵以為只是普通傷風感冒於是僅服用成藥但直至第3天同住的工人發現婆婆反應變得遲緩食慾亦明顯下降於是通知其家人將婆婆送院。 婆婆抵達急症室時,血氧水平已跌至90%,需要即時入院治療。 經檢查後發現她感染RSV,更已併發小支氣管炎和繼發性細菌肺炎,情況嚴重。 幸而婆婆得到及時治療,約兩周後已痊癒出院,因此如有不適,應及早求醫。 康復後仍有機會二次感染 長者可接種疫苗作預防. 蔡醫生提醒大眾,即使曾感染RSV,康復者得到的抗體非永久,所以仍有機會出現二次,甚至是多次的病毒感染。 「市民日常應做好個人衛生,如打噴嚏和咳嗽時應用手掩口鼻,亦應時刻保持雙手清潔。

  4. 2022年4月29日 · 2022-04-29 04:29:31. 醫理: 李琬微. 日報. 三高與視網膜血管疾病 (四) 分享: 除了之前談及的「眼睛血管栓塞」和「眼缺血症候群」,「視網膜大動脈瘤」 (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 RAM)也屬於視網膜血管病,是一種後天性視網膜血管異常,患者多為老年人,女性較多,常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推測病因為慢性高血壓和年齡退化,導致動脈血管平滑肌膠原蛋白改變,使得血管薄的地方產生局部擴張,形成大動脈瘤。 視網膜大動脈瘤早期多無症狀,隨病情可有不同程度的視力影響。 臨床上,大動脈瘤可分為滲出性和出血性兩大類。 滲出性的大動脈瘤,因血管滲漏,會併發黃斑水腫,令視力逐漸下降。

  5. 2024年5月9日 · 昀臻醫生進一步說明,現在藥物選擇多元,治療方式包括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子因子、白介素17,還有小分子藥物等。 大部分的患者使用消炎止痛藥就能良好控制。 至於有些患者不喜歡吃藥,使用針劑藥物能保護病友關節,同時提升患者藥物依從性;另有患者因職業無法使用類固醇消炎藥、或對藥物過敏,也可自費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藥物;即使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擔心用藥,也有生物製劑可供選擇,不會透過胎盤影響寶寶。 目前認為白介素17的機制,與強直性脊椎炎產生骨刺變成「竹竿脊椎」有關,若患者以脊椎病變或皮膚症狀為主,適合使用白介素17;另外若患者不適合打針,或因為工作不便攜帶針劑出國,也可用口服的標靶藥物來治療。

  6. 2024年3月14日 · 呼吸道融合病毒(英文︰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是嬰幼兒呼吸道常見的病毒感染,是造成一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因。 RSV有極高傳染性,亦有機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嚴重的肺部感染。 本文會解釋RSV的症狀及RSV預防方法,家長注意。 RSV傳染途徑. RSV好發於冬季,約11至3月,每3個嬰兒中就有一人在一歲前感染RSV,其傳染途徑是透過咳嗽、打噴嚏或受感染表面的飛沫進入眼睛、鼻子或嘴巴而感染,並在一周內由感冒症狀變成需要入院的狀況。 健康. 流感症狀、潛伏期、測試、治療及預防方法全面睇. 特約. 鼻敏感|亂用通鼻劑 愈噴愈鼻塞 兩招正確控制鼻敏感. 半歲或以下嬰兒表現的症狀可能為煩躁不安及食慾下降等。 RSV症狀. 咳嗽. 流鼻涕. 喘鳴. 食慾下降.

  7. 2021年10月20日 · 2018年刊載於《細胞》科學期刊的文章,介紹了科學家目前已知能引致人類老化的9大因素,包括:DNA修復機制出錯引起癌變、基因表徵出錯引起神經老化、染色體端粒變短、蛋白損失穩定性和精準度、「殭屍細胞」失控引發炎症、線粒體機能失效、新陳代謝失調、器官組織停止修復與細胞之間通訊機制失效。 而David Andrew Sinclair認為,導致基因表徵出錯正是導致老化的一大主因。 那是表觀遺傳學的研究領域,人類約有兩萬多個細胞負責控制開啟和關閉哪些基因的系統。 這些機制決定細胞的身份和職責,從而影響身體怎樣運作。 他接受BBC訪問時形容,「當日子漸長,這些基因表徵丟失信息,就像CD光盤有花痕一樣。 細胞失去了在正確時間打開正確基因的能力,令它們失去了功能。 我想這大概是令我們變老的原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