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交通 牛马是传统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马是专门骑乘用的不用来驮运牦牛多用作驮畜有时也骑乘牛皮船是藏族的特色水上交通工具呈长方形盒子状长约2.5米宽约1.5米多用来渡载。[19]:54-55 风俗习惯 婚姻 藏族传统婚姻形式多样。

    • 概览
    • 主要特点
    • 基本介绍
    • 发展历史
    • 种类区别
    • 皮筏制作
    • 皮筏特点

    水路交通工具

    牛皮筏是一种我国藏族同胞以牦牛皮制作的水路交通工具。西藏地区,河流众多,地形复杂,河床沉积巨石,河水湍急。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藏族人创制了牛皮筏这种水上交通工具。在西藏年楚河、尼洋河、狮泉河和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上均有牛皮筏的使用。

    牛皮筏一般船身长3米、高l米、宽2米左右。其形状有圆形和梯形两种,每船均由1名船夫操作,通常能容纳3~8人,也有将4个牛皮筏绑在一起使用的。另外,牛皮筏轻便灵活,重量只有30~40千克,船工可随时搬运,遇水可撑舟、上路则背在肩上,十分方便。牛皮筏在西藏高原长期盛行不衰,除了轻便灵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作工艺简便,成本低,所用木架、牛皮、牦牛绳(或皮绳)均由自己制造。

    牛皮筏

    牛皮筏起源很早,唐代居住在康区境内的东女国与汉地的水路交通就已开始使用牛皮筏。古代康藏广大地区,如傍水而建的道孚、甘孜、邓柯、昌都、拉萨、日喀则等许多城镇,均使用牛皮筏。牛皮筏吃水浅,牛皮入水一经浸泡,有弹性,对水中暗礁等物耐撞击、耐磨,特别适合于西藏河流的特点。牛皮筏的构造简单,以坚硬、有弹性的树木做骨架,将牦牛皮拼对缝合,以湿牛皮包在骨架上,用牛皮绳子捆紧绷好、晒干、擦油定型。为避免牛皮缝口处进水,多采用牛羊油加以密封。

    皮筏发展到宋代,已经日趋完善,使用范围也从黄河中上游扩展到中下游。宋神宗时,苏辙上过一份奏议,说中原地区已有官方大量制作“浑脱”。“访闻河北道近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①宋代的河北道约当于今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全境。可见当时“浑脱”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这时的“浑脱”,既作为民用,也可作为军用;既可将“浑脱”拼组成筏,也可携带单个皮囊备作渡河之用。当时的西夏军队,就装备有“浑脱”。②西夏建都银川,黄河流经其国。“浑脱”就成了夏国的主要过渡工具。公元九八四年,宋遣供奉官王延德出使高昌,由夏州西北行,“……次历茅女涡子族,族临黄河,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橐驼牵木筏而渡。”③这句话出自王延德的《行记》。茅女涡子族是西夏党项族的一支。他们居住在黄河边,主要过渡工具便是“浑脱”。

    到了明代,又出现了大量的牛皮筏。嘉靖十年(1531年),今内蒙河套内居住着鞑靼族的吉囊部。在明朝军事力量的压迫下,他们就是“用牛皮为浑脱,渡入山后”的。④据《嘉靖宁夏新志》载,鞑靼族由东而西逾贺兰山,一般走打桤口(今大武口),而他们以牛皮为“浑脱”渡河之处,当在今陶乐县。要渡送整个部落,牛皮“浑脱”的数量必相当可观。牛皮“浑脱”的出现,无疑是皮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牛皮筏

    皮筏作为水上运输工具从事长途运输,是清代之事。据解放初期的一些老筏工回忆,清代光绪中叶,黄河中上游就有了从事长途运货的专业筏户⑤。民国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开展,内地制革、毛纺等轻工业的兴起,甘、宁、青三省的皮毛、药材等物资亟待外运。而这一地区又远介边陲,交通梗阻,于是,皮筏运输业便兴旺起来。

    一九三六年四月,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由兰州到宁夏采访。因无其它交通工具,只好乘牛皮筏顺流而下。

    牛皮筏一般作长途运输用。牛皮囊以生牛皮制作,多不充气,填以羊毛之类的轻泡货物,使用寿命可达七万二千余公里。牛皮筏按吨位可分三种:

    一、大型者:以一百二十八个皮囊组拼,需用水手十人,载重约二十吨;

    二、中型者:有六十四个皮囊,用水手六人,载重约十吨;

    三、小型者:有三十二个皮囊,用水手四人,载重约五吨。

    第一步:制皮囊

    宰牛后,割去头,将骨肉、内脏由颈口取出。牛皮用水浸泡三、四日,待有异臭时,捞出暴晒一日。这时,毛根已朽,将毛拔净,皮洗净,灌入食盐半斤,水少许,胡麻油半斤,继续置于烈日下暴晒。待外皮呈红褐色,油质已浸润透(约需四、五日),皮囊即成。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制作方法。观今宁夏黄河沿岸制皮囊,仅在剥制羊皮时稍有不同,即采用在羊后腿交裆处剖口,然后将皮从后往前完整脱出。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不从颈口取骨肉,就勿须小心翼翼地分解骨头。缺点是后裆处开口大,排水量略有减少。

    第二步:填充

    填以轻泡货物。如不运羊毛一类轻货,可填进干草,俗称“草筏”。

    第三步:制木排

    木排的大小,因皮筏的大小而异。现以小型渡筏(排子)为例,介绍如下:木排有纵木六根,横木约二十根,纵横均匀排列。最边上的两根纵木稍粗,并凿小孔二十个。各横木的两端,均楔入小孔中,并铆紧。纵木长七尺许,粗约五厘米;横木长四尺多,粗三厘米。整个木排,还要在纵横相交处用小绳系紧,使其不至松脱。 大型皮筏应加大纵横木的尺寸,一般用柳椽。

    制作简单,轻便灵活

    制作皮筏不需要专门的工匠,没有复杂的技术。与木船相比,制造同样载重最的皮筏,不但省工,而且省时。皮筏易于搬运,不用时可存放保管。在沟渠纵横、湖滩遍布的宁夏川区,就更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一只渡筏(排子),一人就可肩扛而行。没有码头,照样可以靠岸。皮筏驾驭灵活,行驶速度也比木船快。洪水季节,每小时可行二十余华里;枯水季节要慢些,每小时可行十余华里。如摆渡,六、七百米的河面,半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彼岸。

    运输成本低

    皮筏造价低廉,原料充足。牛羊皮在西北地区很便宜。制排用的木料大则柳椽,小则柳枝,更不值几何。皮筏里程利用率高,也是运输成本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皮筏运货抵港后,可将皮囊、木排一并出售,空人返回。如不愿出售皮囊,可放气晾干打捆,雇用骆驼或畜力车载回。

    皮筏特别适应于运送西北地区的大宗土产

    青海、宁夏、甘肃盛产皮毛,药材。这些物资一般经包头转口至京津加工或出口,数量既大,又是单向运输。如用汽车运输,势必造成大量回空浪费。而皮筏恰好不能走上水,就正适合运这类单程物资。所以,在民国年间铁路不通、汽车廖廖无几的情况下,皮筏就成了西北地区的重要运输工具。

  2. 古時西藏對外來往仰賴的是獸力運輸與西方的採礦建設協助現代化相對中國其他地區緩慢得多但1959年政府建政後大力發展西藏的民間交通提高偏遠地區物資藥品等的投送自改革開放後補助許多的企業而開展的重大公共建設更多樣先後注資修建了四條公路( 青藏公路 、 新藏公路 、 川藏公路 、 滇藏公路 )、 青藏鐵路 和 拉日鐵路 ,而 拉林鐵路 和拉林高等級公路則已經開始施工。 2009年,西藏投入2.2億元啟動「溜索改橋」工程,對 昌都 、 林芝 、 日喀則 和 那曲 四個地(市)的84條 溜索 進行改造,經過四年建設,於2013年全部改造完工 [1] 。 民航 [ 編輯] 參見: 西藏航空. 拉薩 貢嘎機場. 西藏航空 的空客A319飛機.

  3. 2006年4月6日 · 论藏族地区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牦牛. 作者: 周锡银 发布时间: 2006-04-06 10:24:00 来源: 中国藏学网. 加入收藏夹. 复制给朋友. 分享到外站. 谷歌书签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百度空间 开心网 雅虎收藏 人人网 嘀咕 白社会 MSN空间 豆瓣 QQ书签. [进入论坛] [打印本稿] [关闭窗口] 交通运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交通线路、运输工具等构成。 它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的交通运输活动,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中就已经存在,先是肩扛与背负,随即逐渐学会使用畜力。 用作交通运输的牲畜中,在中国主要有马、骡、驴、牛、羊、狗、骆驼、大象、驯鹿等。

  4. 2021年8月11日 · 70年来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汽车行驶在青藏公路拉萨市当雄县境内(2021年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摄. ——公路里程迅速增加。 目前西藏建制村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4%76%。 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约700公里。 即将建成通车的京藏高速那曲至羊八井段(2021年6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摄. ——铁路建设日新月异。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今年6月,拉萨至林芝铁路建成通车,至此铁路已通达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等5座城市。 拉林铁路复兴号列车乘务员正在为旅客整理行李(2021年7月8日摄)。

  5. [niú pí chuán]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西藏青藏高原藏族人的水上运输工具. 本词条由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牛皮船 西藏 青藏高原 藏族 人的水上运输工具。 中文名. 牛皮船. 外文名. Leather boat. 目录. 1 简介. 2 历史. 3 船只结构. 4 传说. 简介. 播报. 编辑. 牛皮船,是 西藏 青藏高原 藏族 人的水上运输工具。 [1] 历史. 播报. 编辑. 牛皮船的历史源远流长。 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历史可追溯至 唐朝 。 当时西藏青藏高原 东女国 的人以牛皮船来渡河。 而 清代 史学家 赵翼 在其著作《陔余丛考‧牛皮船》亦指出“是牛皮为船,由来久矣,皆出于番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