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1月28日 · 上述曾提到麵食在漢人移墾時期多被視為點心類食物,但麵食在1960 年代之後逐漸成為臺灣人民的主食之一,可歸咎以下幾項因素(陳美慧,2013):. 一、推廣麵食節省稻米的經濟策略. 政府鼓勵國人多吃麵食、少吃白米,以促進稻米外銷,增加外匯收入。. 當時 ...

  2. 2015年11月19日 · 臺灣製麵產業歷史發展. 撰文:岳家青 (全球餐飲發展有限公司執行長) 麵食 的發展,是在西漢時逐漸的形成。 在這之前,小麥加工成麵粉是由捶、擣、舂,簡易之工具加工,直到漢朝時石磨之出土,才提高麵粉加工的效率和質量,更豐富了 麵食 的變化,而石磨一直沿用到今日。 麵食 很廣,今天談談 麵條 。 麵條 最早稱為水餅、湯餅,都是現和現做現吃的 濕麵條 ,直到元朝忽思慧所書之飲膳正要,第一次談到 掛麵 ,而 掛麵 就是臺灣未煮過之 乾麵條 。 掛麵 的產生也是因為保存容易與攜帶方便,更可以大量生產。 在專業的麵館,目前還是以 濕麵 為主,家庭才會買 掛麵 使用。 營業用 濕麵 ,是和 濕麵條 煮熟的時間比 乾麵條 快有關。

  3. 2017年7月9日 · 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為主要配料的湯麵食,其根源難以追溯,但與近代牛肉麵調理方式較為接近的麵食,清燉類的牛肉麵部分認為起源於蘭州牛肉麵,原本是回族所創。. 而紅燒風味的牛肉麵最普遍的說法來自臺灣高雄市岡山區空軍眷村的中國大陸 ...

  4. 2017年5月1日 · 1 5 月, 2017. 食品知識. Home - 食品知識 - 【麵條的由來-1】 【麵條的由來-1】 據考證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水溲餅」及「煮餅」是中國麵條的先河,樣子像是超厚的水餃皮,後來也有人記載成「索餅」與「湯餅」,「索」是他的形狀,「湯」是指吃法。 做法是用手將麵糰搓成筷子粗細,再水浸,食用前用手捻成如韭菜葉樣子食用前加入沸水煮熟,類似寬麵條;就或稱「餺飥」,是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捻薄,再用沸水煮熟,其做法很像是山西的「搓麵」與「揪片」,古人甚至將麵條叫「飯」,而大米、小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以區之。

  5. 2016年5月8日 · 【壽麵的由來-1】 相傳漢武帝崇信鬼神又相信相術。 一天與眾大臣聊到人的壽命長短時,漢武帝說:「《相書》上講,人的人中長,壽命越長,若人中1寸長,就可以活到100歲」。 坐在漢武帝身邊的大臣東方朔聽後就大笑說:「彭祖活了800歲,他的人中就長8寸,那他的臉有多長啊」。 看來想長壽,靠臉長長點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想個變通的辦法表達一下自己長壽的願望。 臉即面,那「臉長即面長」,於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麵條來祝福長壽。 漸漸地,這種做法又演化為生日吃麵條的習慣,稱之為吃「 長壽麵 」。

  6. 2016年5月16日 · 麵新聞. Home - 麵新聞 - 關於台灣小麥的二三事. 民國38年戰後,麵食文化經由大陸外省移民傳入台灣,傳統麵食包括麵條、麵線、薏麵及饅頭。. 直至70年代後,由小麥所製作的麵食除了被當做主食外,也應用於點心、宵夜,另外小麥麵粉所製作出的饅頭、包子 ...

  7. 2017年5月3日 · 3 5 月, 2017. 食品知識. Home - 食品知識 - 【麵條的由來-2】 【麵條的由來-2】 悠久的吃麵歷史當然也發展出各種的製作方法,發展出桿、抻、切、削、揪、壓、搓、撥、捻、剔、溜等等的製法,以及蒸、煮、炒、煎、炸、燴、滷、拌、烙、烤等的調製法,而演變成各地的風味麵條,如打滷麵、陽春麵、刀削麵、擔擔麵、乾麵、八寶麵、清湯牛肉麵、疙瘩麵、菠菜麵等等,形式不可勝數。 [夏至要吃麵]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意即餛飩、麵條分別是冬至、夏至的應令食品。 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用麵 (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民間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北方主要是打滷麵和炸醬麵。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而南方地區每逢夏至興吃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