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5日 · 發布時間:2024-01-15. 瀏覽數:16785. 「你若能留在國外,就不要回來台灣。. 相信許多在國外的留學生,常常聽到這一類的勸說,或是自身也抱持著這樣的想法。. 原因不外乎一些實際面的考量 ,例如經濟發展較好的歐美國家工作,工作環境的條件及薪水通常會 ...

    • 朋友圈窄化,多元性降低
    • 「出的來,回不去」
    • 找不到適合的對象、缺乏歸屬感
    • 結語

    不論到哪個國家,相信你一定還是多少會跟當地的台灣人做朋友。我在〈從質疑到想念──新加坡的種族融合與多元文化〉一文中提到,美國雖然號稱種族「大熔爐」,事實上各個族群在更多時候,從語言、文化、食物等各個面向,與其說是真正「融合」,不如說是「並存」更為適當。 也因此,在我個人的經驗所及,大學畢業後才搬來這裡定居的台灣人,主要的朋友圈,通常還是華人為主。 而在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尤其矽谷)找到穩定工作且定居下來的台灣人,通常是已經經過一層「篩選」的,因此同質性較高,多元性相對較低── 我們老實說吧:如今能夠來美國唸書、接著找到工作,並且收入(不論是工作本身或親友資助)足以買房定居、取得綠卡或公民身份的台灣人,除了極少數「天縱英才」之外,基本上多數人的家族或配偶,都有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自己...

    台灣人在美國,最主要使用的,是未來相關規定還可能繼續收緊的 H1B 工作簽證:這個簽證需要當地公司支持,且一旦離開公司,簽證就不能保留。此外,這個簽證目前使用「抽籤制」,一年只抽一次,只有公司能幫你申請抽籤。 若是取得簽證後,想要離職先回台灣一陣子,等你哪天想回來(美國),不但需要有公司願意幫你申請,且你在那同樣一年一次的機會中,還要再次抽中才行。 已經有綠卡的,一年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需要待在美國,不然會有綠卡被註銷的風險。持有綠卡五年後,可以成為公民,這才算獲得真正的「自由」(除了要繳美國稅之外)。 簽證、身份問題之外,上面提到美國舒適的生活,也是讓人很難就這樣放棄,然後離去的原因之一: 我遇到不少在台灣念完大學後,就直接來美國念研究所,畢業後在 Google、Facebook 等大型科技...

    最後一個,是年輕時可能很難想到,但也很現實的問題,對女生來說尤其常見:一個大學畢業後來美國念研究所,接著找工作的女生,畢業後大概 25 歲,工作幾年生活穩定後,大概 27、28 歲。 此時,受到傳統觀念及同儕、親友的影響,便開始感受到「在 30 歲前定下來」的壓力──我在這邊遇到太多台灣女生,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對象,最後決定回台灣。 問她們為什麼不換個城市找?聽到的回答總不外乎是:「我一個人在這裡也五六年了,我的工作類型在美國其他地方也不是這麼好找......」「家人都在台灣,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做甚麼......」「我希望能找台灣人當另一半,雖然回去也不一定找得到,但至少那邊台灣人還多些,離家裡也近......。」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受別人影響,做自己不就好了? 是這...

    丹尼爾.吉伯特最後在其研究中指出,我們若要幫未來的自己,做下更適合的選擇:唯一的方法是多參考過來人的意見──而這是很多人無法接受的。 他做了一個實驗:在你決定看某部電影之前,可以選擇自己看預告片,或是看別人的評價。 多數人都選自己看預告片,因為他們覺得只有自己了解自己的喜好。 然而,在實際看完電影後,參考別人評價再決定要不要看該電影的人,相較於選擇看預告片的人,普遍覺得自己做了更好的判斷。 寫下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依據自身經驗與觀察,呈現「美國夢」文章裡,較少被提及的一塊,給在多方徵詢意見的人一些參考點。 不管到哪個國家,不會有個地方讓你覺得「我從此可以開始快樂無憂了」──做為一個普遍來說,基本需求無缺的現代人,在更進一層的需求或多或少也都滿足之後,我們內心深處,往往仍有無盡的「大追尋」需要面...

  2. 2019年9月9日 · 離開,是父母與子女學習分離 回來後,我開始決定了自己的人生該怎麼走,她們也不再過問我下趟旅程要去哪裡?不是放心,而是放棄,真正放棄之後,子女才能用力去飛翔。 父母對子女的擔心原本就是天性,是一輩子都改不了的壞習慣,離開不需要一年或是兩年,彼此都可以容忍的範圍去壯遊 ...

  3. 2023年5月16日 · 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演藝生涯,點綴著至少18座艾美獎,與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 她當過記者、主播、主持人,是女演員、作家,也是企業家。《Forbes》統計,歐普拉以25億美元身價成為美國最富有的非裔女性。

  4. 2019年10月9日 · 【本文可以用聽的】趙錫成長於戰火紛亂的時代,一九四九年從上海到了台灣,二十九歲成為台灣當時最年輕的遠洋輪船長,三十歲成為台灣甲種船長特考的狀元。然而他卻放棄高薪赴美深造,在美國白天拿比別人低的薪水、處理比別人更多的船務;晚上到餐廳端盤子,吞下他人的嘲笑看輕;即使被 ...

  5. 2023年12月4日 · 從臺灣移居到美國,需要做出許多生活模式與消費習慣上的調整,我們必須學會接受與適應這些差異,認知到美國並非臺灣,而臺灣也非美國的道理。或許有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或是在國外工作生活一定更好,我認為這種選擇極為主觀,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適合的環境都是不同的。

  6. 2013年3月28日 · 楊俐容:溝通方法對了,親子關係自然好. 想建立良好有效的親子溝通,到底有沒有技巧可循呢?. 答案是:當然有。.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最新出版《30招,教出高EQ小孩》,更多內容>>. 曾經一場親職教育座談,聽到一位爸爸提出問題,他說:「我們從孩子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