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17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宣布即日起大眾交通運輸場所不再強制規定民眾配戴口罩改為建議配戴代表民眾搭乘捷運公車時都可脫下口罩不過,《商業周刊提醒您仍有2個場所仍需將口罩戴著以免誤觸法規規定以下幫您整理口罩解禁的5大重點4月17日起搭公眾運輸捷運公車不用戴口罩. 4月17日開始,大眾交通運輸全面鬆綁,由「規定戴口罩」改為「建議戴口罩」,民眾可自主決定是否配戴口罩。 公共運輸場所包含: 捷運。 公車。 客運。 台鐵。 高鐵。 校車。 幼兒園專車。 校園接駁車。 哪些情況仍建議佩戴口罩?

  2. 2021年7月20日 · 焦點. 時事分析. 不戴口罩的正常生活」,可能不會回來了?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鍾子偉. 哈佛之後的人生 2021.07.20. 摘要. 1.疫情爆發至今,我們一直希望全球疫情會有一個結束的日期,限制將被取消,受創產業將會復甦。 2.已經18個月,變種病毒株接連出現,放寬的管制再次緊縮,我們期盼的「盡頭」遲遲沒有出現。 3.即便在發達國家,也有將近3成人民不願接種疫苗,而即便是最新、最有效的疫苗,在統計上也非100%有效。 4.作為企業主,我們需要理性、有邏輯地理解這一點,認真審視分析:若要與COVID共存,新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過去兩週,我們剛好分別和澳洲、香港、倫敦的潛在投資者或財務顧問進行電話會議。

  3. 2020年12月28日 · 長榮航空一名紐西蘭籍機師案765因於執勤時未聽勸導不戴口罩造成3人染疫台灣本土零確診紀錄因此破功。 知名社會心理學家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經典著作《影響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中一針見血指出:「在許多情況下,當公認的權威表示意見時,合理與否也變得無關痛癢。 歷史上有許多例子,說明地位高者未能察覺自己對下屬的影響力,他們被認知的專業能力和受到的尊敬超乎想像,結果釀成災難。 1977年荷蘭皇家航空與泛美航空在特內里費島(Tenerife)相撞,以及1982年佛羅里達航空在華盛頓特區的災難,說明地位高的人(兩個例子中的正駕駛)做出錯誤判斷,但沒有被地位較低者(副駕駛)糾正。

  4. 2023年2月20日 · A在醫療照護機構公共運輸及特殊運具等指定場所未戴口罩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違反者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Q校園內什麼時候可以不用戴口罩A各級學校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托嬰中心等場所目前規劃開學後先加強相關防疫措施如COVID-19疫情穩定自3月6日依指揮中心通案性規定實施校園及托育場所室內口罩令放寬。 責任編輯:倪旻勤.

  5. 2020年7月6日 · 1. 美國各地多間餐廳因為顧客不願戴口罩甚至攻擊員工決定暫時關店或關閉內用位。 2. 針對戴或不戴口罩的問題美國因為防疫政策不一政治介入導致口罩文化戰爭現象。 3. 政府不敢罰不戴口罩的消費者而是把責任放在餐廳身上等同讓服務業第一線人員承受被攻擊的風險洛杉磯一間餐廳Hugos Tacos 6月底決定暫時關店,但原因不是有員工染疫,也不是老闆現金不夠,竟是因為太多「不戴口罩」的顧客不但勸導無效、還攻擊員工。 Hugo’s Tacos老闆在推特上發文指出:「我們的員工被騷擾、辱罵、丟東西和潑灑液體在身上。 口罩不代表任何象徵,只代表我們想要讓員工保持健康的心願。 一場「口罩戰爭」在美國延燒,受害最深的就是第一線服務業人員。

  6. 2020年2月27日 · 摘要. 戴了口罩不笑也看不太出來? 遮了大半的臉,還需要化妝嗎? 形象專家教你如何避免戴口罩讓溝通效果及親和力打折扣防疫期間許多企業因應淡季趁勢做員工教育訓練而我這段時間至企業進行教育訓練時看著教室內戴著口罩上課的同仁們我給大家第一個溝通守則就是如果要表現出親切感戴口罩更要有意識地微笑! 畢竟,臉部是溝通的要角,戴起口罩時,臉上只露出原本一半的面積,本來除了語言,還能用五官表情來加強的訊息,現在只剩下眼睛、眉毛及額頭能傳遞/強化訊息。 溝通媒介只剩一半,原本想傳遞的訊息也就跟著打折了。 戴了口罩,不笑也看不出來? 釋放親切信號的溝通技巧. 戴口罩,一定是扣分嗎? 其實並不盡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 2022年11月28日 · 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口罩第1階段鬆綁自12月1日起實施戶外活動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規定2.進入室內場所仍需配戴口罩但有例外情形運動唱歌拍照開車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或溫冷泉三溫暖蒸氣室等潮濕區域3.取消餐飲場所之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之規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口罩第1階段鬆綁自12月1日起實施,戶外活動取消應全程佩戴口罩規定。 另外,開放唱歌免戴口罩,取消宴席不得逐桌敬酒敬茶的規定。 轉自疾管署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