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秋水仙素是取自秋水仙種子與球莖的植物鹼呈現白色或淡黃色形式為粉末或針狀結晶的萃取物人類最早使用秋水仙的紀錄可以追溯到公元 1 世紀,由古希臘藥理學家 Pedanius Dioscorides 撰寫的藥物論一書中已有記載秋水仙萃取物可以改善痛風症狀。 直到 1820 年由 2 位法國化學家將秋水仙素提取出來再結合微管蛋白後製成秋水仙鹼片具有止痛抗發炎作用常用於治療痛風但不可降低體內尿酸濃度。 秋水仙鹼片功效. 除了降低痛風帶來的疼痛以外,秋水仙鹼片還能治療 家族性地中海熱 、 血管炎 與 貝塞特氏症 等病症。 秋水仙副作用有哪些? 除腹瀉嘔吐外,需注意過量服用引發併發症. 由於秋水仙本身具有毒素,食用後可能會引起腹瀉、噁心嘔吐、喉嚨燒灼等症狀。

  2. 秋水仙素 [1] (英語: Colchicine )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 植物 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植物碱。 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或针状 晶体 ,有剧毒。 [2] 最先用于治療 风湿病 和 痛風 ,但是它的 瀉藥 及促進 嘔吐 的功能也成為醫生處方的原因。

  3. 2018年8月22日 · 陳彥輔醫師表示秋水仙素可用於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預防復發性痛風性關節炎在治療上是為了減少痛風及發炎並非降尿酸而網路上所說的肌肉痠痛不良性貧血顆粒球減少白血球減少脫毛皮疹肌肉病變末梢神經炎血尿少尿甚至不孕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常見的問題在於腹瀉之類的腸胃道問題。 而網路上的疑慮跟早期使用秋水仙素劑量過高有關,過去患者在急性期服用秋水仙素時,是每2個小時吃一次,劑量相當高;而 現在則是採低劑量,早晚各一顆;在非急性期 (可參考下圖)時則搭配降尿酸藥物1天服用1顆,再觀察患者狀況,平均約3~6個月,患者的主治醫師會視病情,請患者停用秋水仙素,只服降尿酸藥物維持尿酸穩定,此外腎功能異常病人,秋水仙素的使用劑量也要調整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2年9月15日 · 口服秋水仙素 服用秋水仙素若能在痛風發作發作初期有疼痛預兆前24小時先給藥效果較明顯腎臟功能衰竭及年齡超過70歲的病患須注意調低服用藥量。 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 對大部分痛風發作病患是首選藥物。

  6. 臺灣正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 醫學聲明 。 秋水仙素 [1] (英語: Colchicine )是最初萃取於 百合科 植物 秋水仙 的 種子 和 球莖 的一種 植物鹼 。 它是白色或淡黃色的粉末或針狀 晶體 ,有劇毒。 [2] 最先用於治療 風濕病 和 痛風 ,但是它的 瀉藥 及促進 嘔吐 的功能也成為醫生處方的原因。 現在主要用於治療痛風。 歷史 [ 編輯] 秋水仙的萃取物可用於痛風治療上的記載最先出現於 迪奧科里斯 於公元一世紀所著的《 藥物論 》。

  7. 二、治療痛風發作:. (1) 痛風發作時的最初劑量為1 mg,然後一個小時後再服用0.5 mg,或0.5 mg一天3次,最大劑量1.5 mg。. 第二天以後0.5 mg每天1-2次,直到發作症狀緩解。. 重複療程需間隔至少3天。. 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 (Clcr < 30 mL/min):不需調整劑量,但每2週只能 ...

  8. 秋水仙碱又名秋水仙素是一种生物碱化学式为C22H25NO6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 自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碱加倍 曼陀罗 等植物的染色体数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中。 秋水仙碱主要存在于鲜黄花菜等植物中,是黄花菜中毒的主要原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