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2月26日 · 戰國時代(前五世紀―前二二一年)中期至西漢中期之間的「中國」史,是一段西方或北方的秦或漢勢力,將東方或南方的齊楚諸國統合的過程。 但這段歷史其實十分艱難,犧牲十分之大。 作為被秦漢征服的勢力之代表,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滅亡後,這種「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楚國」的歷史,仍不時重演。 在此我們再花些篇幅,看看在秦漢帝國的「夾縫」之間壯大的—楚的興衰史。 楚簡的世界. 如上所述,楚在西元前六世紀末,雖然在吳的猛攻下一時失去了郢,但很快就重整旗鼓,大約在前五世紀就再度往北方擴張,同時也與向淮河下游流域以及山東方向擴展勢力的越國交戰。 進入到戰國時代,與他國一樣,強化王權也成為楚的重要課題。 此際,成為焦點的就是對國內的實力階層(世族)的處置。

  2. 2024年8月23日 · 中國在東亞大陸已成為現代化的秦漢式帝國,在國內不斷提升習近平的「帝權」,對外則要將國力一直伸延到地極。 這個帝國只會侵吞香港、干擾台灣、麻煩日本、離間韓國,並隔海向美國叫陣。

    • 商鞅變法—西元前四世紀中葉的體制改革
    • 變法的前提
    • 關於戶籍

    位於華北西部的秦國,如同前文所述,屬於後發的諸侯國,西元前四世紀中葉,「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不參加中國諸侯的盟誓活動,被視為等同夷狄)(《史記.秦本紀》)。 秦國的改革晚於中原諸國,西元前五世紀末到前四世紀中葉,以稱之為「商鞅變法」的一連串改革為中心,重新編整了其政治社會。其改革核心在於透過戶籍掌握小農民、小農社會,將其編為具備不同等級之爵位的國家成員,負擔軍役、徭役、租稅。以下讓我們來確認這重整過程中所出現的政治社會特徵。

    秦國的改革過程跟三晉的改革一樣,歷經了半世紀之久。改革始於西元前四○九年「初令吏帶劍」(首次允許官吏帶劍)、隔年西元前四○八年「百姓初帶劍」(首次允許百姓帶劍),以及「初租禾」(首次對穀物﹝禾﹞課徵租稅)(《史記.六國年表》)。西元前五世紀末,秦國的官吏和百姓都被允許武裝,並且以租稅為媒介構成了統治集團和被統治集團。 之後在西元前三七九年,首次立蒲、藍田、善明氏為縣,西元前三七五年施行戶籍制度(「為戶籍相伍」《史記.始皇本紀》),隔年西元前三七四年,在與魏國之戰的前線櫟陽城也設置了縣。中原各國施行新縣制的同時,應該已經開始了戶籍制度。從可確認的趙、魏各縣上計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戶口數的報告。不過在史籍中明確記載戶籍的,則以秦國的記載為嚆矢。 秦國東部施行縣制,與戶籍制度下編入的百姓、小農有著...

    商鞅變法的制度前提為戶籍,戶籍是徵收租稅、徭役(兵役)的戶口、田土台帳,直到清朝為止,都是用來控制庶民百姓的政治工具。在此我們將概觀戶籍,釐清商鞅變法在中國史上具備的歷史性意義。 戶籍是收取租稅、徭役、兵役之用的基本台帳。組成戶籍的單位「戶」,是一般徵收租稅、徭役、兵役的單位,負繳納之責的戶主在秦漢時代稱為戶人,到了唐宋則稱為戶主、戶頭、當戶等。戶籍通常為戶主自行負責自主申報,稅役以戶為單位合計,統一繳納。根據稅役收取的型態,每個時代的戶籍記載內容、樣式都不一樣。不過一直到之後明朝的賦役黃冊、清朝的編審冊,基本上都仍一貫具備戶口、田土台帳的功能。 戶籍是以鄉、里為單位而編成。也就是與其所屬的親族集團或與血統無關,根據居住地來區別住民,以居住地為單位對國家盡公共義務。因此在中國戶籍的出現,可以...

  3. 6 天前 · 中媒《多維新聞網》指出,在孫元良生前,秦漢明顯感覺到父親不願提及戎馬生涯。 而在孫元良晚年回憶錄裡,仍然對當時南京保衛戰的兵力配置問題頗有微詞。

  4. 2024年8月28日 · 不管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更接近原著的意思,但《公羊傳》的作者支持第一種解釋,就是說名字如果有兩個字,都要避諱。東漢時期,著名的研究《公羊傳》學者何休曾說:二字名「其為難諱也,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

  5. 2024年8月9日 · 要說三公九卿制度,得從秦始皇時期說起,中國歷史上許多制度追根溯源,都能追溯到這位中國大一統的開創者身上。秦帝國建立之後,秦始皇在地方上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在中央則設立三公九卿制,以統治全國。

  6. 2024年8月30日 · 秦國有了荊襄,滅江東和兩淮是早晚的事。 這裡其實演習了兩遍,一是楚國滅吳越,一是秦國最後滅楚,都是從荊州沿長江而下,占領江東和兩淮。 你看,歷史經常重演,只要具備了相同的地理要素,時機一到,自然觸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