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2日 · 阿笑(化名)從家求助到終於得以離家自立的經歷,反映的是占總受暴人數約2%新移民女性受暴者的困境,在還未完成歸化、外援不足的情況下,往往只能留在暴力環境。 (攝影/陳曉威) 2013年基隆港的黃色小鴨,讓33歲的越南新移民阿笑(化名)難以忘懷,當時全家人看完小鴨,先生說要搭船出海看人釣魚,阿笑認為襁褓的兒子上船太危險,先生竟當街朝她揮拳,搶過孩子就走,丟下語言不通的她。 「這是先生第一次打我,」在好心人幫忙下,阿笑輾轉搭車回到板橋的家,朋友帶阿笑報警,「警察說可能是先生太氣了,要我先原諒他,還被打再來。 先生不給阿笑生活費,她想到朋友的店裡工作賺錢,結果先生跑去砸店、拿鐵椅甩向她的頸部。 「打習慣就會常常打,還當著孩子的面打,從來沒有道歉。 」報警也擋不下先生的拳頭。

  2. 2021年1月12日 · 將施暴者與受暴者隔開的制度設計原是為了終止暴力為受暴方連結社政資源施暴方進入司法與衛政系統矯治卻讓當事雙方被切分為加害被害對立角色社會普遍認為加害者特別是男性莽夫要為暴力發生負主要責任

  3. 2023年6月7日 · 2020年12月24日,平安夜,一位急救人員卻在職場環境遭受毫無緣由的暴力相向而死。 案發後犯人即使知道被害者已死亡,卻被害者屍身置之不理,直至事發後7個小時才打119報案。 這起事件的被害者家屬透過青瓦台國民請願留言板哭訴冤屈,於是網路上以「金海急救人員死亡事件」為題的文章開始流傳開來。 後來發現,原為被害者職場上司的犯人,平時不僅會要求被害者做些瑣碎的跑腿,甚至還要照顧犯人的寵物狗。 犯人還在被害者家裡設置監視攝影機,監視被害者的一舉一動,就像對待奴隸一般。 這些事實揭露後,引起全國人民的怒火,同時也出現「為什麼一個健壯的成年男性,無法自行脫離這樣的環境」的疑問。 這樣的疑問不只局限於這起事件。

  4. 2019年11月17日 · 18日早晨在理大校園內防守的抗爭者。 (攝影/劉貳龍) 反送運動以來,政府和警方不斷強調要「止制亂」,但結果卻是「以武製」,為何香港十幾歲的高中生、大學生、年輕示威者,與警方之間陷入暴力循環? 究竟示威者為何冒著中彈與檢控暴動罪的風險守在前線? 他們的心態在這幾個月間怎樣急速轉變? 「當你真正站在那裡的一刻,你才知道有多恐怖、多孤立無援。 剛到中大二號橋,就聽到呯呯呯催淚彈的聲音,每一秒都有催淚彈射過來。 只看到橋上警方發出的大量白光燈和無數催淚彈以及濃重的催淚煙,其餘什麼也看不到。 我原本在排,隨著前線不斷中彈倒下,自然就成了前線。 而我左右兩邊卻不斷有人頭部中彈,和一個個中彈倒下,後面人再上來填補他們的位置。 然後我發現手上的盾穿了個洞,這時才知道自己手臂中彈。

  5. 2021年7月7日 · 「看到我的忠誠了嗎? 請不要在警察離開後殺死我。 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普遍的問題。 美國在2000年至2006年間,有3,200名士兵戰死沙場,同期內的家庭殺人案,奪走的卻是10,600條性命。 然而,親密關係暴力卻往往被封鎖在「家醜」的沉默,難以揭露與解決。 《親密關係暴力》一書,以蜜雪兒.孟森.莫澤(Michelle Monson Mosure)的案件開始。 蜜雪兒14、15歲時與洛基.莫澤(Rocky Mosure)交往,16歲、17歲時分別產下他們的孩子,克莉絲蒂與凱爾。 1997年從高中畢業後,洛基不讓她外出就業,她逐漸想結束這段關係。 2001年11月,23歲的蜜雪兒和兩名子女,被洛基在家槍殺;洛基隨後試圖燒毀部分房屋,舉槍自盡。

  6. 當受暴民眾提出自訴卻苦於查不出施暴警察檢察官卻迅速分兩波起訴132人這些民眾被控侵入建物妨害公務煽惑他人犯罪毀損公物等罪其中最大宗起訴125人的侵入建物罪屬告訴乃論由當時的行政院秘書長現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提告

  7. 2021年1月12日 · 3年多前,台南地方法院前發生一件震驚社會的殺人案:男子洪當興將談完離婚的妻子與其律師撞死。 該案一、二審皆判處死刑;2020年中,最高法院發回台南高分院更一審獲得減刑,改判無期徒刑,「 逆轉免死 」引發輿論譁然。 然而,更一審法官前所未有的在我國死刑案件,聆聽孩童的聲音,判決書不僅呈述洪男與受害前妻未成年小孩的心聲,並透過詳細的量刑前社會調查,完整建構孤立的「犯罪人」之外,一個活生生「社會人」的樣貌,更在司法的末端嘗試架起一座修復與療癒創傷的橋梁。 近年來,重大刑事案件死刑與否的判決,常因量刑標準不一致而飽受外界批評,人權與正義孰輕孰重的兩極觀點,幾乎使得相關議題的討論難有交集。 暫時放下二元的價值對立,洪當興案開展出一個重新面對社會、家庭結構與對話的可能。

  1. 相關搜尋

    中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