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17日 · 「建議懲處」就能釐清事實嗎? 所以在這看似周全但實務上不足的法規下調查結果永遠都有各說各話的空間無法一錘定音以這個角度來看台大於8月9日公布的林智堅抄襲案調查結果記者會中提到類似第一版的證據應該是余正煌提供的2016年1月28日之草稿但至少在記者會中完全沒有聽到台大的調查是如何確認那真的是2016年1月28日的草稿也沒有看到就被指控為抄襲的段落是如何與這第一版比對? 缺少了這兩個關鍵證據的說明,整體的調查無法昭公信也是必然的結果。 只罰學生、卻對指導教授「超級友善」的法規. 民進黨前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身陷論文爭議,台大9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向外界說明相關進度,主任秘書王根樹(中)、教務長丁詩同(左)、社會科學院院長蘇宏達(右)出席說明。

  2. 2024年3月14日 · 10年之後,《報導者》整理了太陽花學運迄今仍然深具意義的10個關鍵字,無論台灣社會如何演變,這10個關鍵字都值得被牢牢記住,藉此持續反思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而當318運動的青年參政熱潮逐漸消退後,「後318世代」似已失去了參與社運的動能,學生自治 ...

  3. 2017年10月24日 · 范太太說,先生多年來偶爾大便有血,自認是痔瘡,2009年、62歲時確診直腸癌第三期,當時先生像快瘋了一樣,摔椅子、摔桌子,一週內跑遍三間醫學中心,期盼聽到不一樣的答案;但醫師都異口同聲要他「馬上開刀,肛門還有一半機會留得住」。 范先生開始找提倡「癌症不用開刀」的書,把許達夫每一本書翻爛了,還寫著密密麻麻的註解,安慰她說:「妳看,我跟他(許)是一樣情況,他不開刀也活到現在。 在她和兒子的陪同下,范先生滿懷希望去許達夫的診所,進門先付掛號費1,000元;許達夫口頭交代可去林新醫院做放射治療,再收「介紹費」5,000元。 診間可見貼上診所標誌的電解水機器一台賣4萬5千元、候診區電視重複播映「成功」案例故事,在診間是醫師坐著訓話,病人和家屬站著聽。 「他問我先生:『你回去做了什麼事?

  4. 2018年9月11日 · 教育社會學者 黃毅志 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等對於國小國中的跨國學力比較 研究 ,無不指出和林沈類似的結果──學生的升學機會學業成就與其社經背景息息相關家裡比較有錢的學生父母學歷較佳的學生住在都會區的學生主流族裔的學生簡稱優勢學生),其學業表現及升學機會優於家裡比較沒錢的學生父母學歷不高的學生住在鄉下的學生弱勢族群的學生簡稱弱勢學生)。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根據學者陳淑麗、洪儷瑜的研究 ,在我所處的花東,六年級識字低成就的學生,其識字量還不到全國小二的平均值;九年級識字低成就學生,識字量還不到全國小三的平均值,而且學校規模愈小,識字低落的情況愈嚴重。

  5. 2016年6月7日 · 台灣人在中國:生錯時代的博士教授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16.6.7 最後更新. 曾經不短的一段時間,台灣學術人才虎虎生風、被高薪禮聘至中國大學任教。 但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 過去幾年間,台彎正快速輸出基層的學術人才,他們多數是台灣自己培養的博士,因為產量過剩,中國大撿便宜,大量的學術移工正辛苦地跨過黑水溝,赴中國任教。 《報導者》深入這個群體,跟著他們從沿海到內陸,從上海到內蒙古,甚至進到你很少聽過的獨立學院、技職學院。 他們深入中國各處,遍地開花。 他們是一群生錯時代,也是一群被台灣犠牲的博士們。 此文同時在 《天下雜誌》 上刊登。 採訪│李雪莉. 攝影│志偉.

  6. 《報導者》深度採訪10位一路就讀明星高中和頂尖大學的年輕人,他/她們生於1990年後,介於即將離開校園或初入社會的年紀,卻深深為情緒困擾所苦;與學業纏鬥「成功」後,卻開始與自己的情緒糾纏,進而走入了學校的心輔室,諮商、吃抗憂鬱藥,甚至自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停滯掙扎。 我們走入這群年輕人的生命地景,亦採訪其親友、心理師等陪伴者,也從青少年研究學者、他國青少年生命狀態,試著理解這一代高學業成就年輕人為何陷入心理痛苦? 年輕的他/她們如何與憂鬱和焦慮共處? 與上一代有相對緊密親子關係的年輕人,為何難以向父母開口訴說? 家庭與社會如何避免把愛錯譯成傷害,加速將他/她們推開? 專題也試著盤點台灣社會的心理支持體系,對這群年輕人的支持存在什麼缺口? 作為一般人,我們又能夠如何陪伴與承接?

  7. 2016年6月7日 · 余志偉. 攝影. 余志偉. 中國. 移工. 圖文故事. 跟著這幾年台灣西進博士教師的腳步,我們從最富庶繁華的上海出發,用9天的採訪時間,試圖體嘗他們這幾年在中國高校打拼的甘苦。 這一路走來並非是冰冷地適應體制和環境,更多的是出自於奮鬥、人性和情感,面對整個教育大環境的供需失調,他們並沒有打算氣餒或放棄,而是希望能在學術這條路上學以致用、貢獻所長。 他們是學術之路新一代的拓荒者,儘管前景仍滿佈艱難,不論是舉家遷移、落地生根,還是負笈返台,都已經讓我們感受那道心底的光芒,沒有灰滅。 9天,我們走訪了上海、廈門和廣州,回台之後又直奔嘉義,從內蒙古大學的助理教授余炘倫那兒沾染一些邊境草原的氣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