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台灣有群少年,過著和自己年紀極不相稱的生活,遭遇多數人一輩子也未曾面對的幽暗。 他們多來自「高風險家庭」。

  2. 2018年9月11日 · 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2018.9.11 最後更新. 他們是一群被政府和社會忽略的存在兩萬名活在高風險家庭下的少年這群少年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生活條件他們因家人貧困或重病或入獄等各種的不幸運而命運多舛。 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中學就輟學,從學習脫隊;也有不少的少年進入政府設立的安置體系,但在結束安置後很快被丟回社會,連社工都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有些少年為了糊口、或為了脫離家庭施加的暴力和壓力,被迫成為童工或少年工。 他們在農場與工廠裡搬運、做水泥工助手、裝潢助理、舉牌人、婚宴廣場服務生、夜市叫賣者、洗頭小妹、便利店店員⋯⋯,他們完全逸出法律規定,在勞動體系裡被雇主或工作環境剝削。

  3. 報導者11月初推出廢墟裡的少年深度專題揭露台灣高達兩萬名高風險少年因家庭失能社會資源未逮不僅成為從事高危險行業的童工部份少年甚至被利用淪為犯罪人口報導引起相關單位重視立法委員劉建國李麗芬11月10日與報導者共同舉行廢墟裡的少年看見他們幫助增能公聽會會中專家建請勞動部成立少年就業輔導單位並修改 《勞工保險條例》,讓微型企業也強制納保,從保障就業安全開始,逐步強化這些少年的社會保護網。 《報導者》本系列專題引發極大迴響,不少讀者寫信與電話詢問提供這群少年少女工作機會與教育經費的可能,特別對於故事裡噴農藥的「土豆」的處境感到不捨。 今天公聽會中,全台近15個青少年NPO與會,陳述他們在全台各地看見的「土豆們」的故事。

  4. 我們於田野穿梭見證了許多少年少女的」,牆上掛的是年輕父親的遺照抽屜裡是母親自獄中寄來的家書沙發與牆角厚積的蜘蛛網和塵埃深刻感受了那種物理的廢墟狀態心理的被拋棄感疏離的社會境況這一系列報導經過改寫與擴編隔年出版為廢墟少年》 一書。 擔任這本書攝影的是余志偉和林佑恩,之後,佑恩更繼續接起了棒子,以橫跨4年的維度,持續記錄了書中主人翁「土豆」與其友人在雲林土庫鎮的生命,完成了40分鐘的紀錄片作品《度日》,在今年(2021)9月拿下金穗獎大獎,也在10月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 (編按) 《度日》與《廢墟少年》的不同路徑.

  5. 被迫自立的少年. 這是一個少年土豆噴農藥的故事。. 這樣欠缺家庭溫暖與學校社會網絡資源的少年「土豆們」,為數不少,都隱身在我們之中。. 他們每一天都在與命運搏鬥。. 15歲那年,父親和阿嬤相繼過世,那一刻起,土豆靠自己活下去。. 水泥工、上山拔菜 ...

  6. 2020年3月10日 · 從ㄎㄧㄤ掉變癱掉:「毒害」年輕人的笑氣濫用. 21歲的小柔曾因吸食過量的笑氣,差點癱瘓。. 俗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N2O)原是半導體和食品加工等工業製程中,不可或缺的氣體原料,但這些年,原料卻悄悄流入市面,並被包裝成「派對助興」的 ...

  7. 2021年2月15日 · 作者李偉文,為牙科醫師、台灣生物學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他將自己的診所打造為社區圖書館,亦是一位積極維繫「社會性基礎設施」的民間實踐者。 我學醫,從學生時代就對生態及演化非常有興趣,深深了解所有生命都會在跟周遭其他生命及環境不斷互動中而改變,這也是我在20多年前跟朋友們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的起心動念──只有美好的環境,才能培育美好素質的人,因此我們希望保留與恢復台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讓在此塊土地生存的所有生命,都能自在且健康地成長。 這樣的概念,當年只是源自於自己的生態知識與直覺,但是最近看了一本書──《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書裡有許多最新的研究與例證,說明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我們自己以及整體社會的影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